宋芳艳,程 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songfangyan1990@yeah.net)
《医学源流论》中的医患伦理思想探析
宋芳艳,程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songfangyan1990@yeah.net)
〔摘要〕通过对《医学源流论》中的关于医患伦理的思想的探析,可归纳为其主要包涵“医家之道”“病家之道”两部分,强调为医者要有一心救人、无意图利之德,熟通经典、广泛涉猎之备,辨证论治、高瞻远瞩之术;提出病家要谨慎择医、信任良医、提高素养。
〔关键词〕《医学源流论》;医家之道;病家之道;伦理思想
清代徐大椿所著的《医学源流论》一书可称为是由99篇文章构成的医学论文集,在其论述祖国医学源流利弊得失、理法方药临床应用时,已将医患伦理思想贯穿其中。文章通过提炼分析,将其中所涉及到的医学伦理的内容归纳为“医家之道”“病家之道”两部分,试析如下:
1.1从医不为谋利
医,重任也,必托之于伟人[1]2。这样的伟人必须集德与术于一身,而德尤重于术。医者如果“正其心术,虽学不足,犹不至于害人”[1]87。在习医动机上徐氏反对“专以此求衣食,只记数方,遂以之治天下之病”[1]88,习医之人应是医学真正爱好者,怀救人爱人之心。据袁枚记载,徐氏本人“见义必为,是据于德而后游于艺者”[2]。徐氏反对滥用名贵药物以获利,因见当时医生“或立奇方以取异,或用参茸补热之药以媚富贵之人”[1]86。“价贵未必为良药”也是徐氏对医者和病家的谆谆告诫。
心术纯正的医者才能“虚心笃学则学日进。学日进则每治必愈,而声名日起,自然求之者众,而利亦随之”[1]87。医者的利与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关系,心术纯正且心无旁骛专研医学,医术日日长进,患者就会慕名前来。教医家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是徐氏超于前人的创见,对于义与利,他并非避而不谈,也并非一味强调重义轻利,而是缕清其中脉络,激发医者的医德良心、主体自律意识,让他们自觉通过正当途径获得收益。现代医学伦理学中强调“医者衣食住行等需求的满足,必须以全心全意为其他社会成员的健康服务为前提。”[3]徐氏的医家义利观与之不谋而合。
1.2学医当熟通经典广涉猎
良好的医德要以精湛的医术为支撑,徐氏强调学医当苦读经典,参《神农本草经》、穷《内经》、熟《金匮要略》《伤寒论》。“能熟于《内经》及仲景诸书,则虽其病万殊,其中条理井然,出入变化无有不效。”[1]18同时告诫习医者不要泥古方而不化,而是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症,悉与古方前所陈列之症皆合,更检方中所用之药,无一不与所现之症相合,然后施用。有别症,则据古方加减之;如不尽合,则依古方之法,将古方所用之药去取损益之。”[1]39但徐氏认为《金匮》以降的医书一概百无一用,这种思想未免过于极端。
在熟通经学的基础上,医家须涉猎广泛,培养远见卓识。“为医者,必广求治法广集奇方,以应病者之求。”[1]43甚至在游历的路上“入每境土人皆有极效之方,皆宜详审访察”[1]52。医者也应提前备药,急症急用,以免延误治疗时机:“至常用之药,一时不能即合也,亦当预为修制。”[1]110《洄溪医案》载徐氏治一人卒中,“亟取至宝丹灌之,如药不预备,则一时气不能纳,周时而死。”[1]125可见医者知药备药的重要。
在中国古代的医疗实践中,从未将病人看成是被动的角色。反之,医家重视患者的参与,强调患方积极性的意识总是非常强烈[4]。严格要求医者的同时,徐氏也对病家提出了要求。
2.1谨慎择医,信任良医
谨慎择医是病家正确就医的第一步。徐氏在《医学源流论·病家论》中指出了病家诸误,其中,误一、误二和误四正是草率择医造成的:“有不问医之高下即延以治病,其误一也;有以耳为目,闻人誉某医即信为真,不考其实,其误二也;有远方邪人假称名医,高谈阔论欺骗愚人,遂不复详查信其期妄,其误四也。”[1]94医者水平不一,病家怎样衡量呢?徐氏有自己的观点:“必择其人品端方,心术纯正,又复询其学有根柢,术有渊源,历考所治,果能十全八九,而后延请施治。”[1]95徐氏提示病家,选择医生一定要了解医生水平,不能道听途说,不要被假称名医的愚人欺骗。
既择良医,必信之任之。病人有保持和恢复健康的责任,有积极配合诊疗的义务。延医后,病家正确的做法,徐氏也有说明:信任的同时保持清醒判断。首先要谨遵医嘱,不按个人喜恶私自改药;其次,制药需如法、煎药要合度、服药务及时。服药之后,就得有自己清醒的判断了,“药果中病,不但服后奏功,当服时已有可征者,如不中病之药,即闻其气已厌恶,入于腹必懊憹。”[1]113一旦药物中病,病家就要坚持不换医的原则,不听旁人无端议论,这是对医者最大的鼓舞。病愈之后的调理还得严守医嘱。
2.2病家也当知医
徐灵胎所处的时代,医疗实践中有明显的弊病:医者喜温补恶攻伐;病者乐服参附虽死无憾。于是造成这样的局面:病人向医者述病,必自谓极虚,而旁人代为述病,亦共指为极虚,唯恐医者稍用攻削之剂以致不起[1]100。而医者也“全不一念,轻将人参立方”[1]37。徐氏在《医学源流论·人参论》等篇中批判了这种滥用人参的不良风气:“(人参立方)用而不遵,在父为不慈,在子为不孝,在夫妇昆弟为忍心害理,并有亲戚朋友责罚痛骂,即使明知无益,姑以此塞责……服参而死,即使明知其误,然以为服人参而死,则医家之力已竭,而人子之心已尽,此命数使然。”[1]37滥用温补之药是医家取媚病家的表现,也是病家盲目跟风的弊病,须严加抵制。徐氏能跳出时代束缚,做到当局者不迷,并对病家也进行了有益的提醒。
徐大椿认为医生有义务提前告知病人服药后的反应,这是病人的权利,正如《医学源流论》中所言:“有病家于未服药之前,问医者服此药之后效验若何,医者答云:且看服后何如,岂有预期之理?病家亦唯唯自以为失言,何其愚也!”[1]68
徐氏《医学源流论》一书中透射的医患伦理思想,完整性及系统性是其最大的特点。首先,它从医家和病家两方面进行论述,使得医疗实践活动中医患双方的主体作用均有体现。无论是《伤寒杂病论》一书的自序还是《备急千金要方》卷一之《论大医精诚》,亦或《外科正宗》卷四之《医家五戒》和《医家十要》,都不具备这样的特点,而较之明代医家龚廷贤写成的附在《万病回春》一书末尾、以四字歌诀的形式出现、篇幅短小的《医家十要》和《病家十要》,《医学源流论》中的医家之道、病家之道更详细具体。其次,医家方面,从习医动机到入医门后的学习,再到诊治过程中的原则,它有一套完整的对医生道德和技术两方面的要求;病家方面,从疾病发生到治疗过程,再到平时应具备的医学修养,也有一套完备的病家规范。所以,徐氏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将医疗实践活动过程中该具备的伦理思想表述了出来,现代医学虽然已从以往的医生和病人的线性关系发展成为一种庞大的社会性事业,医生演变为对群体承担道德责任,但这种从横向和纵向两维度对医患伦理进行规范的意识与方法对其依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科学性是《医学源流论》一书中医患伦理思想的另一特点,它不具有之前文献中关于医德描述存在的局限性,因此在《医学入门》一书的末尾《习医规格》一文中写道:“重证而就床隔帐诊之,轻证而就门隔帷诊之,亦必以薄纱罩手”;南宋张杲强调医功报应,认为行医治病救人是在积阴德,从而图善报,因此《医说》一书的末尾专门有《医功报应》一卷,唐代孙思邈《大医精诚》和明代陈实功《医家十要》中也有类似的思想。徐氏将这些思想摒弃,是对之前医德文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灵胎.徐灵胎医话医案选[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陈希宝.医学伦理道德思想史[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284.
[3]冯泽永.医学伦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5.
[4]潘新丽.中国古代病家之道思想探析[J].医学与哲学,2008,29(8):75-76.
〔修回日期2015-11-03〕
〔编辑商丹〕
·医学伦理学教学·
ExPloratlon of the Doctor-Patlent Ethlcs Thought ln the Medical Source Theory
SONG Fangyan,CHENGWei
(College of Basic Medicine,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Harbin 150040,China,E-mail:Songfangyan1990@yeah.net)
Abstract:This article exPlored medical ethics thoughts of Doctor-Patient in the Medical Source Theory and summarized them as two Parts“the PhilosoPhy of doctor“,and“the PhilosoPhy of Patient“.ItemPhasized that doc_ tors should have themorality to save with all heart and notmake Profit,be familiar with the scriPtures,Practice of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widely,and do correct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and have long view.Simulta_ neously,the Patients should be careful to choose doctors,believe them,and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Key words:The Medical Source Theory;The PhilosoPhy of Doctor;The PhilosoPhy of Patient;Ethics
〔收稿日期2015-10-17〕
*通信作者:E-mail:chwh90665@sina.com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65(2016)01-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