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琦雪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宋之问诗歌在初唐诗坛上的创新意义
姜琦雪*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宋之问是初唐时期一位诗人,虽然其诗词写作创新且文笔飞扬,但是并没有被大多数的人所熟知,小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唐诗300首,也对李白等诗人很熟悉,但是很少人会去背诵宋之问的佳作,但是他的作用仍旧不可忽略,他对律诗的定位以及创新在诗歌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有时候会忽视那些有着改变局势的决定性人物,因此本文就着重对宋之问的生平以及其诗歌在初唐诗坛上的创新意义进行探讨,希望可以阐述一些自己的观点并使得读者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宋之问;初唐诗坛;诗坛创新意义
宋之问的出现改变了初唐时期的诗坛风向,正是因为他的改革才使得整个唐朝诗律的繁荣,也奠定了李白等一些著名的人唐朝诗人的出现,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他的改革与创新,唐朝诗词是否还是会依旧如此的昌盛,是否还会有李白、杜甫等各个风格派别的优秀诗人出现,我们是否还对唐朝的诗词朗朗上口的背诵,因此宋之问的诗歌创新意义非凡,其创新范围也是极广泛的,不仅在诗歌风格上将齐梁时期的柔弱以及呆板破除,追求意境的开阔以及自然流露,而且在诗歌题材上也是收纳广泛,并将平凡有趣的社会生活加入,更是在诗歌的格式上将声律、对偶等等模式进行统一规划以及综合,奠定了最终唐朝诗词繁荣的发展。下文便从宋之问的生平以及其诗歌创新的意义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宋之问生平简介
宋之问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中,其父亲是左骁卫郎将,宋之问的一生可以大致分为两起三落,在《旧唐书》一书中记载宋20岁才中进士,但并没有进行任官,而是回到家乡过上了隐逸的生活。再次期间的故事大致分为武后征召、中宗召回的二起以及被贬龙洲、被贬钦州、赐死。
宋之问的一生看似是隐居的闲散生活,但是事实上又其实是颠沛流离的,非常凄惨,但是这样的遭遇也使得宋之问获得了许多的民间资料,丰富的生活经验也使得宋之问的写作题材非常广泛且具有新意。在宋之问从山间茅屋变为身穿官袍的令臣的时候,他会写下“少秉杨许意,遭逢明主恩”来追忆曾经的皇恩深重,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的兴起。而在《朝野金载》中记载的“兄弟并授五品官,之逊为光禄丛,之问为鸿护丛。”标志着宋之问第二次的飞黄腾达,但是身居高处便会有更多的人会觊觎,也会有更多的人虎视眈眈的看着阴谋落在谁的头上,而宋之问不幸落入其中,在初唐这样一个对文人极其尊重的时代,本应使得宋之问这样的人将文学飞速发展,但却有一些不正之风也在悄然发展。他的生命是渺小的,虽然他有着掌控文学诗坛的才华,但是命运却永远掌握在别人的手中,他的升迁以及颓败都是别人阴谋下的傀儡,最终被这个世界慢慢淡忘。
二、宋之问诗歌研究及其创新特点
宋之问是一位在初唐时期很有特色的宫廷诗人,他经历过兴盛也经历过贬諦,因此很多书籍里面对他的评价也是极其高的,《旧唐书》里这样记载的“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足以看出作者对宋之问评价之高,在《新唐书》一本更是这样评价他“助口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锈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因此宋之问在文学上的造诣就显而易见了。
(一)诗歌风格创新点
1.自然流丽,清新脱俗
在唐朝之前,诗歌主要是以齐梁时期的风格延续,但是那时的诗歌非常死板,主要类似于流水账一样来记述事情,没有想象,没有发挥的空间,因此给人一种呆板的感觉。而宋之问非常善于字句的雕琢,反复推敲并进行多次的修改,并追求一种艺术上的美感,或是字体的搭配美感,或是读音上的平仄美感,更有对称、对偶等等手法来体现一种华丽、美艳的感觉,这是一种语言上的艺术美感,但是又因为在诗歌的发展中已经有无数的花鸟鱼虫以及日月星辰的诗词出现,因此艳俗成为了最大的忌讳,而宋之问的文学作品中则是在艺术的基础上去掉了过分的装饰,加入清新自然的情感,更为贴近生活,更为美妙。例如:“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这首诗是宋之问在贬谪时候的作品,但是却也写的清新脱俗,悲凉的气氛在诗句中逐渐蔓延,在贬谪的行走马上的悲伤日子里又偏偏遇上了寒食节,又勾起了伤痛的回忆,但是人却只有向着悲伤的地方行进,夜凉、心死,那种肝肠寸断的味道一读便已经深刻了解。如此之类的诗歌还有很多,例如:“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是写怀乡的悲痛之情,寄情于花鸟是一般诗人都会运用的手法,但是又没有过于的含蓄,依旧有泪、魂等直接的字眼来突出伤感的情绪,在含蓄的表达上的度把握的恰到好处。从上面两个写悲伤情绪的诗句可以看出宋之问将初唐的诗歌逐渐引入了一种由艳俗向清新转变的风格。
2.意境开阔,气势宏大
在唐朝之前的齐梁时期大多的诗词都是以柔弱风格为主,不论男女在诗词的寄托上更像是无病呻吟的闺中女子,见花落泪,闻鸟伤感,而宋之问的诗词中则一反这种文弱,开始加入了刚健有力的风格,例如:“二百四十岁,海内何纷纷。六国兵同合,七雄势未分。纵成拒秦帝,策决问苏君。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这是一篇具有着恢弘气势的诗歌,借用的典故是历史上七雄争霸的故事情节,函谷关是一个险要的地势,这种咏叹体是个风格将一种人在壮年,有活力有志向将来为国报效,将来功成名就的心情,这也是宋之问独有的风格,将初唐的诗歌引向了一个更为恢弘壮阔的风格之中去。再例如:“明河可见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激动,而一首“水一曲兮肠一曲,山一重兮悲一重。”却又诉说着自己被贬后的憔悴的心境以及对未来的希望渺茫的惆怅。“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这是上官婉儿对宋之问的诗词的赞赏,也表现出当时的宋之问受到皇帝以及众多文学家的赞赏,在文学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都充分的表明了当时的宋之问将唐朝的诗词引向了一种刚健却不粗鲁,文采飞扬却不浮躁艳俗的胸襟与清丽并存的诗词风格环境。
(二)诗歌内容创新点
在初唐以及唐之前,诗歌多用来咏物或者用来答谢以及应制,而宋之问则在丰富的人生经历中加入了自己许多的所见所闻,尤其是在被贬后一路上的体验更是大大的增加了诗歌的题材的范围,从送友、怀友、怀乡到山水游历,无不将诗歌的题材发展的淋漓尽致,而这样的诗歌题材的出现也使得诗歌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广泛,为以后唐诗的繁荣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1.宋之问题材创新之赠友宴别
宋之问在辉煌的时候还是遇到了一些在文学上有共鸣的知己的,但是在许多朋友各自被贬之后就面临了分别,原想着有一天还可以聚在一起向曾将那样一起饮酒作诗,但人生“多歧路”,当大家分散之后,就再也没有了音信,感人至深的赠友以及怀友的诗歌就出现了,“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这是一首名为《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的诗歌,题目清晰的将作者的环境以及诗歌的内容表达,诗歌中的内容也是直接的将自己的心愿表达出来,希望可以见到自己想见的人,但是千山万水的阻隔最终落得了落花树下无人的结局,那些美好的向往只能留在心中,那种苦闷以及身处异乡的被贬的凄惨的心情,在诗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其他类似的诗歌就不再一一的陈述,但是在遭贬后时常就会有怀念以前或者触景生情的事情发生,每一篇都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作者的境遇凄凉,以及对朋友的关心,诗句不难理解,但是意蕴却深远悠长。
2.宋之问题材创新之山水
宋之问的山水诗则更是一绝,早年在宋之问还没有遭遇贬谪的时候,还曾为“方外之友”之一,有田地,有山庄,在做官的之余还有着隐士般的享受,与友人一同各处游历山水,寄情花鸟,生活好不自在,因此创作的诗歌也是独具特色的,虽然在此之前已经有大量的山水花鸟的诗词,但是宋之问的诗歌中语言自然清丽,不像牡丹那样带着世俗之气,而是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灼灼其华,成为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的鼻祖。而晚年的山水游历则是出于被迫无奈,在两次被贬的途中,宋之问还是写下了不少有关山水的诗词,更是经过了一些特殊经历后,宋之问的山水诗中出现的最多的是佛寺,这是在当时非常罕见的一种风格与题材,但是宋之问并不是像寺中人一样完全脱离了尘世,而是运用佛教的一些思想来让自己变得清心,佛寺的山水诗歌虽没有真正的佛理,但是那种净心的心态以及山水独有的佛教上的意境,使得山水诗歌别有一番韵味,这其实也是宋之问在命运下的一种自我安慰,寻求像佛教那样的万事皆空的心境,虽然并没有皈依佛门,当然也没有做到万事皆空,但是这种风格以及思想使得诗歌的内容与题材变得丰富且有新意。山水诗词的特点也随着诗人的人生经历的发展而发展着,例如:前期的山水作品《陆浑山庄》中“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可以看出那是的心情是明朗的且轻松愉快的,是一种隐士般的潇洒,而后期的《宿清远峡山寺》一诗中,“空山唯习静,中夜寂无喧。”则明显带有着凄凉之感以及佛教的幽静之心。而《题鉴上人房二首》中的“房中无俗物,林下有青苔。”则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异曲同工的效果,体现出诗人在经历了大风大浪之后起起落落的人生已经将他麻痹,而在佛教的思想引导下开始在自然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将幽静的寂寞参透为由有到无的过程。这些诗词或许大家都不太熟悉,但是我们都知道陶渊明就是田园山水的代表人物,他的那种寄情山水的心胸以及情感都与宋之问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宋之问的诗歌创新点也直接影响了王维、孟浩然写作的山水诗词,在宋之问的引导下,做出了许多的脍炙人口的佳句,例如:“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汉广不分天,舟移姚若仙。”“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些都带有宋之问的风格,可以看出这个创新者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宋之问的出现,那么这些佳句是否还会存在,或者说这些佳句的出现是否还会是在唐朝,或许不知道会推移到哪个朝代等待着一个人去开发。
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看出,宋之问在唐诗的发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他不似李白、王孟那样有名气,也不能与刘柳、元白相提并论,但是唐朝诗歌的繁荣发展却来自于这样一位命运多舛的诗人,他将诗歌从最初的创新到最后的文学发扬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内,可以说我们已经很少使用牛顿发明的电灯泡了,但是如今我们使用的各类冷光或者热光都离不开牛顿最初的突破性的创新,而宋之问也一样,虽然他的诗歌没有李白等诗人的字句出彩,也渐渐的将这个人忘记,但是作为文学诗词的研究者,这个人的贡献却永远不能忘记,他将诗歌的风格变得更为清秀,就像一位普通的女孩子稍加点缀胭脂一样变得清秀且美丽,他也将诗歌的风格带入男性的魄力以及胸怀,更是将生活融入诗歌,将题材大大的扩展,这样的作用远比写出一首好诗更要难得,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可以让读者去注意到这样一个人物,去品读他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陈文忠.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J].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01):135-146..
[2]罗宗强,郝世峰著.隋唐五代文学史[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4):355-657.
[3]饶宗颐著.中国宗教思想史新页[J].北京:北大出版社,2010(05):157-178.
[4]田彩仙.从宋之问后期诗歌看其贬谪心态[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97-100.
[5]章继光.在荣辱中升沉的诗魂──宋之问、李绅迁谪岭南与诗歌创作关系之比较分析[J].中国韵文学刊,2001,02:70-75.
[6]董连祥.论山水·述离居·叙情怨——略说沈佺期、宋之问诗歌的意蕴、意象[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16-22.
[7]查洪德.借鉴中求超越:在唐宋诗之外求出路——元好问关于诗歌发展之路的思考[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79-85.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1-0107-02
*作者简介:姜琦雪(1993-),女,汉族,山东荣成人,渤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