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乾
(青海民和前河中心学校)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探析
李 乾
(青海民和前河中心学校)
教师采用提问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投入数学学习中。目前,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提问教学过程中却面临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从提问教学这一理念出发,结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策略进行讨论与研究。
1.教师未做精心准备,学生问题意识不够。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很少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思维很少去引导和启发,所提问题较随意,在课前未做出精心的准备,提问质量较低;同时,多数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很少主动向教师提问题,或者受制于自身的素质所提的问题质量也不高。
2.学生不能积极回答问题。在课堂上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回答问题没有积极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回答,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担心回答不正确而不敢回答。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没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积极性没被调动起来。
3.学生的数学思维较差。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只是将数学教材上理论性的东西背下来,而不知道一些概念是怎样推导得出来的,当遇到一些较为灵活的数学问题就不知所措。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并缺少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
1.把握层次,由易到难
提问前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把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认知水平。设计问题时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深入。例如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通过教具演示将圆的模型平均分成2份、4份、8份、16份、32份,将圆转化为一个长方形后,不能直接就让学生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可设计两个较为简单的问题作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①圆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联系?②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当于圆的什么?采用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就可使学生顺理成章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2.科学设计,问到关键
科学设计问题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关键,而恰到好处的提问,才是提高有效性的保障。
(1)设计的问题要注重激发兴趣。如果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兴趣,产生探究的冲动,那么效果就会大大增强。如在教学《认识角》时,首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角,向学生提问:哪一个角大?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接着提问:谁知道大多少?学生答不出来,师再问:想不想知道大多少?学生答:想。教师抓住了学生急于想知道大角比小角大多少的心理,此问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
(2)设计的问题要注重疏导障碍。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的地方,通常就是教学重难点所在之处。当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前后连贯的并有内在联系的关键性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如在解答这样一道题时:“甲数与乙数的比是2:3,乙数与丙数的比是4:5,问甲数与丙数的比是多少?”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容易直接看出甲数与丙数之间的关系,这时教师可点拨提问:两个条件中都有乙数,能不能把乙数的份数统一起来?这样一问,等于帮学生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支撑点,学生思路顿开:2:3=8:12(乙数),4:5=12(乙数):15,则甲数与乙数的比是8:15。此问既疏导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解决了疑难,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设计的问题要注重面向全体。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成绩好、中、差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面及对象,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不同的学生来回答,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回答“是什么”的判别性问题;对中等学生设计“怎么样”的描述性问题和“为什么”的分析问题;对优等生提出“有什么异同”的比较性问题和“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设性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可使各层次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4)设计的问题要注重方法培养。课堂提问还必须注意到一个重要的方面:以“提问”带动“发问”,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实现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或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问题,并能向教师提问,说明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有了认知,并试着寻找方法解决。这种学习方法会对他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与时俱进,提问教学作为不错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要运用好课堂提问这一环节,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