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英
(青海民和川垣学校)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探析
李慧英
(青海民和川垣学校)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通常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老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学习当中,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成为了主要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直接加强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主探究能力。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会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自主学习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提倡的重要内容,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建设,是当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牢牢抓住的重点。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也可以还原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堂有一定的支配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会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与同学进行交流,从而提升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在合作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会共同探讨,为了同一目标而努力奋斗,也会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双丰收”的目的。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其“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全面发展,使得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人际交流能力得到提升。
1.减少班级人数,提供适合的学习教室
作为教学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在招生时应该将班级人数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进行考虑,尽量使每个班级人数都控制在50人以下,条件允许的地方可以将人数减少为40人,这样才能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再者,有条件的学校对教室也可以根据教学需求进行分配,让每个年级有一到两个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室,让学生可以充分地进行讨论,而不受地点限制。
2.协调“好学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两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就应该给予学困生一些激励,鼓励他们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其次,让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和观点,学会处理与自己意见观点不一致的情况,必要时教师可以介入小组合作学习当中,给学生以示范,从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3.教师转变观念和角色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特殊性,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角色的转变。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主要表现为:在课程的引导上,为学生准备好一些辅助性的材料或是提前让学生准备好教学所需要的教学工具。这样一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则可以让学生对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有着更大的期待。在创设合作主题时,教师是组织者,需要创设的主题应该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需要符合课堂教学情境和气氛。
4.完善小组合作机制,做好讨论成果良好的讨论机制能够保证小组讨论的秩序,使小组讨论的效果得到保证,当然,老师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小组讨论机制进行完善。通常情况下,在小组讨论当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通过讨论进行解决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在小组讨论当中,学生们通过讨论将一些共同的问题总结出来,然后再由老师进行解答,这样就会使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的同时,也能够掌握必要的知识。例如,在《认识米、用米量》当中,老师建立一种先让同学们讨论,最后总结问题的机制,当学生们通过讨论发现“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问题时,可以将问题进行总结,之后老师再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问题进行解答。
5.把握分组时机,提高合作效率
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分组讨论时,讨论时机的选择十分重要,对于许多问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时,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对于应当通过学生的讨论来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问题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开阔思维,充分思考,通过讨论和相互学习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总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需要教师的坚持和学生的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应当在实际教学应用中,探索新的小学数学学习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