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东,牛伟刚,王彬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洛阳研究生培养工作部,河南洛阳 471002
探析平乐正骨传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模式
张向东,牛伟刚,王彬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洛阳研究生培养工作部,河南洛阳471002
[摘要]院校教育与传承教育相结合培养模式是当前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笔者有幸参加了河南中医学院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联办的首届平乐正骨传承实验班,现从学员的角度出发,以“平乐正骨传承实验班”培养模式为例,阐述平乐正骨传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模式的发展历程,以及“平乐正骨传承实验班”培养模式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平乐正骨传承实验班;平乐正骨;院校教育与传承教育;模式
探索既符合现代高等教育规律又体现中医骨伤人才培养特点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院校教育与传承教育有机结合,无疑是一种有利于中医骨伤传承人才培养的模式。但中医骨伤理论体系和流派自身理论体系有其独特性,其培养模式不能与传统中医专业传承教育一概而论。平乐郭氏正骨自1958年起创建河南平乐正骨学院,在探索院校教育与传承教育相结合培养中医骨伤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1年,河南中医学院和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联办“平乐正骨传承实验班”,旨在培养在中医执业医师素质基础之上的“平乐正骨”流派传承人和发扬者。笔者有幸参加了首届“平乐正骨传承实验班”的学习,本文从学员的角度出发,做了以下阐述分析,现介绍如下。
1.1雏形阶段(1956—1958)
1956年,平乐正骨第五代传人高云峰打破平乐正骨不带外姓徒弟的族规,传授平乐正骨医术给异姓徒弟王新政、张正运。同时创办河南省首届正骨学习班。从此,平乐正骨不仅仅只依靠家族内传承的形式发展,开始走上规模化、规范化培养传承人才的道路,这是平乐正骨探索新型中医骨伤传承教育的雏形阶段。
1.2发展阶段(1958—1970)
为了继承和传播平乐正骨绝技,培养培养中医骨伤科专门人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于1958年创建全国第一所兼有四年制本科班和三年制专科班的中医骨伤科大学--河南平乐正骨学院,全国统一招生,统一分配,1962年因自然灾害学院停止招生,在校学生送至1965年毕业。1964年经河南省批准改办学徒班,每年从统一高考中录取学生,学制五年,运用原正骨学院教学大纲,毕业后按本科毕业生分配。1966年因文革停办,原学徒班学生送至1970年毕业分配。正骨学院创建以来,前后共招收4个本科班、3个专科班和2个学徒班近300名学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成为了我国中医正骨事业的中坚力量。据统计,全国有骨伤系或附院中设有骨伤科的20余所中医学院中,有14所中医学院骨伤系主任或骨伤科主任是平乐正骨学院的毕业生。在这一阶段,平乐正骨创办了学校,自编教学计划及大纲,开创了一整套洛阳平乐郭氏正骨教学方法,使中医骨伤科走上了正规化教育之路。1958年,高云峰指导编著《平乐正骨》,首次全面系统总结了平乐正骨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1960年,高云峰指导、平乐正骨第六代传人郭维淮主持编写平乐正骨学院教材《正骨学讲义》(约40万字)。第五代传人高云峰堪称中医骨伤高等教育开创人和奠基人之一[1]。这一阶段是平乐正骨探索院校教育与传承教育结合模式的发展期。
1.3低沉阶段(1970—2001)
由于河南正骨学院在文革中停止招生,造成中医正骨事业严重后继乏人。1983年在湖南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央工作会议上,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曾提出要恢复河南正骨学院,并写入会议纪要,可是至今未能实现。但在此期间,1981年,卫生部确定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为全国骨伤科医师培训基地,每年每省招收1名医师,通过进修达到骨伤科主治医师水平。30多年来,共接收全国各地医院进修学习人员3800余人。1992年河南省政府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召开现场办公会,决定由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与河南中医学院联合举办成人中医骨伤大专班,先后共招收十届,共计500余名学员。
1.4全面恢复阶段(2001至今)
从2001年起,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先后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等高校联合开展培养中医骨伤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2008年成为湖南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并挂牌成立湖南中医药大学洛阳正骨学院。2009年与湖南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七年制本硕连读临床专业研究生。2009年开始承担河南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任务。2011年挂牌河南省骨科医院。2011年与河南中医学院联合开办平乐正骨传承实验班。2012年与河南中医学院签署《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协议书》,成为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2012年成为河南中医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河南中医学院平乐正骨学院、河南省骨伤康复医院。2014年成立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部。2014年成为郑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这一时期,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全面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校院合作,逐步形成了多院校、多学科、多层次、多方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2.1以传承为目的,与院校谋合作
平乐正骨传承实验班依托平乐正骨优势资源,通过高校与医院结合、院校教育与中医骨伤师承教育相结合创新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强化基础、立足传承、系统完整、实用管用”的原则构建平乐正骨传承人才特色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以“中医+中医骨伤+突出平乐正骨特色诊疗技术”为思路,培养在具备中医执业医师素质的基础上的平乐正骨特色技术的传承人和发扬者[2]。
2.2分阶段培养,编写教材授课
平乐正骨传承实验班采取3+2模式,即学员前3个学年在校本部完成公共基础课、中医基础课和临床课、西医课程的学习;后2个学年在挂靠洛阳正骨医院的河南中医学院平乐正骨学院完成理论课学习、临床实习等教学任务。分段实施教学,既保证学员知识结构完整,认知能力不受单纯流派传承教育的局限,又能够使学员系统掌握学派理论体系。
传统中医专业传承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重视传统文化,强化经典学习,调整课时比重,重视临床实践[3]。而针对平乐正骨传承实验班培养目标,洛阳正骨医院立足于传承,以平乐正骨流派理论与诊疗体系为基础,专门组织编写了包含平乐正骨基础理论、基础手法、基础药物、骨伤各科诊疗、护理康复、案例教学等完整的平乐正骨系列教材。这对中医骨伤师承教育教材改革来说,是一个创举。
2.3重视流派理论体系学习,强化临床诊疗技能水平
经过二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平乐正骨流派以河南省正骨研究院、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为基地,坚持“挖掘、继承、创新”的指导思想,在临床诊疗中总结出“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互补、防治结合”等五原则和“诊断方法、治伤手法、固定方法、药物疗法、功能疗法、养骨方法”等六方法;将古籍八法与平乐正骨的传统经验和现代发展相结合,归纳出“拔伸牵拉、推挤提按、折顶对位、嵌入缓解、回旋拔搓、摇摆推顶、倒程逆施、经皮撬拨、旋撬复位、牵旋推顶”等十法十四则;在骨伤科用药上,总结出“破、活、补”三期用药原则。这些理论和方法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平乐正骨流派理论与诊疗体系。
为使平乐正骨传承实验班学员系统掌握平乐正骨理论体系和临床诊疗规范,特开设了《平乐正骨基础学》《平乐正骨药物学》《平乐正骨筋伤学》《平乐正骨骨病学》《平乐正骨骨关节损伤学》《平乐正骨护理基本功》等课程。在常规教学基础上,推行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加强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开设了《平乐正骨典型案例》。院校教育存在重理论、实践偏少的弊端。为了强化学员临床诊疗技能实践能力,我院开设《平乐正骨技能实训课》,由平乐正骨流派传承人和国家级正骨专家亲自授课、带教。并采取“第四学年理论学习+临床见习,第五学年临床实习”两步走的学习步骤,边理论学习,边实践。早临床、多临床,在反复临床实践中强化诊疗技能实践能力。
2.4实行导师制,注重因材施教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现代中医院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它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4]。在平乐正骨传承实验班后期教学中实行导师负责制[5]。导师的遴选对象为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已获得中级(含)以上职称的医师、医技人员,导师的工作原则为“专业辅导、技能指导、思想引导”,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培养计划,指导学生学习中医正骨理论知识,带领学生参加临床实践,加强临床技能操作指导,推荐“平乐正骨”学习书目及相关中医经典书目,注重思想育人,培养医粹德高的传承型、创新型、技能型中医骨伤人才。
2.5与职业资格相衔接的考评体系
单纯的流派理论和诊疗技能的学习不能适应现行的卫生职业资格制度。以职业为导向,建立与中医执业医师相衔接的考评体系,是制定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6]。平乐正骨传承实验班教学大纲要求,把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开设,技能实践课教学内容在讲授平乐正骨临床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增添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规定内容,理论课和实践操作的考核内容、标准、流程均以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要求为准则。学员在毕业时既要具备中医执业医师要求的基本素质,又要掌握平乐正骨特色技能,真正实现在具备中医执业医师基本素质要求基础上传承型、创新型、技能型中医骨伤人才的培养目标。
3.1课程设置方面
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中医基础课程模块、中医临床课程模块、西医课程模块和平乐正骨特色课程模块五大模块构成的平乐正骨传承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框架结构合理。但相对于原有中医骨伤专业课程体系,平乐正骨传承实验班仅在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增加中医文化课程,强化西医课模块中的解剖学和影像诊断学,增设平乐正骨特色课程,实际上是课程的叠加,没有根据实际培养方案做出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调整。这样不仅会增加学员的课业负担,而且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删繁就简,对前四个模块的课程进行有机融合、重组是完全有必要的。
3.2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平乐正骨传承实验班任课教师均由临床医师担任,拥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是其优点。但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计划不规范,教学内容随意性大,教师队伍稳定性差等问题。建立稳定的授课教师队伍,进行授课教师职业化培训,提高授课教师教学技巧是当务之急。
3.3教材编写方面
教材建设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教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洛阳正骨医院针对平乐正骨传承实验班编写了平乐正骨传承人才特色课程系列教材,这有助于给学员提供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但还需要切实贯彻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必需、够用”;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娴熟、实用”;特色专门技术课程“精通、管用”的原则,避免内容陈旧、内容重复、教材脱离实践等问题。
3.4教学管理方面
平乐正骨传承实验班后期教学由挂靠在洛阳正骨医院的河南中医学院平乐正骨学院负责,但奖助评定、党组织关系、毕业事宜等工作均由第二临床医学院骨伤学院和教务处负责。容易出现权责不明,互相推诿的弊端,且学员在校本部与教学医院之间来回往返,增加了学员的负担和麻烦。
平乐正骨传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培养模式培育中医骨伤人才的历史较为悠久,且为我国中医骨伤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平乐正骨传承实验班是洛阳正骨医院继河南平乐正骨学院之后,实现校院联合,培养平乐正骨特色人才的有益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只要能够认真对待,切实解决,会使这种较为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伟,杜天信,梁峻,等.洛阳平乐正骨的传承[J].光明中医,2011,26(7):1336-1337.
[2]张大伟,李建生,杜天信,等.创新培养模式培育平乐正骨传承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学报,2013,8(28):1157-1158.
[3]郑玉玲,詹向红,呼海涛,等.中医传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医教育,2013,30(1):8-11.
[4]杜宇琼,车念聪,等.对中医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与师承教育的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8): 100-101.
[5]王彬,牛伟刚,郭艳幸,等.推进骨伤专业教学改革传承“洛阳正骨”医术精粹[J].中国卫生产业,2013(5):174-175.
[6]李会兰,张柳,孙玉倩,等.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对接的比较研究----以临床医学、翻译、会计和建筑学专业学位为例[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17(1):154-157.
Analysis the Mode of Combination of Pingle Orthopedics Heritage Education and College Education
ZHANG Xiang-dong,NIU Wei-gang,WANG Bin
The Luoyang Graduate Education Work Department of Henan Luoyang Orthopedics Hospital,Luoyang,Henan Province,471002 China
[Abstract]The training mode of college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heritage education is a hot spot in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TCM.The author had the opportunity to participate in the first Pingle Orthopedics inheriting classes which was jointly organized by the Henan University of TCM and Henan Luoyang Orthopedics Hospital.Now,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student,the author takes the training mode of”Pingle Orthopedics inheriting classes”as an example,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 of college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heritage educ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training mode.
[Key words]Pingle Orthopedics inheriting classes;Pingle Orthopedics;College education and heritage education;Mode
收稿日期:(2015-11-19)
[作者简介]张向东(1986.9-),男,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脊柱及骨关节相关疾病研究。
DOI:10.16659/j.cnki.1672-5654.2016.05.139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6)02(b)-01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