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10
儿科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运用
王全
哈尔滨市儿童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10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的运用。方法选取从2014年4月—2015年4月该院儿科收治的1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护理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肢体语言沟通,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4.22±10.34)分,对照组为(80.34±9.42)分,护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满意度为94.00%,对照组为80.00%,护理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总接受率为92.00%,对照组为76.00%,护理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科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能提高护理满意度与患儿依从性,护理质量明显改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儿科;肢体语言沟通;护理;沟通;观察
小儿免疫功能水平较低,身体各项机能发育不完全,受到环境影响容易生病[1-2]。在小儿疾病治疗过程中,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治疗期间可能无法完整、清晰地表达临床症状或者是不适感,容易出现恐惧、不安、哭闹等情况,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医护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为提升临床疗效,小儿护理中需要加强沟通,特别是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该研究主要分析儿科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的运用,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4年4月—2015年4月该院儿科收治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护理组(50例)。对照组中,20例女,30例男,年龄为1~9岁,平均为(5.22±1.34)岁;15例感冒(30.00%),5例哮喘(10.00%),10例腹泻(20.00%),14例支气管肺炎(28.00%),6例支气管炎(12.00%)。观察组中,22例女,28例男,年龄为21~9岁,平均为(5.45±1.13)岁;14例感冒(28.00%),6例哮喘(12.00%),11例腹泻(22.00%),13例支气管肺炎(26.00%),6例支气管炎(12.00%)。对比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①日常护理。对患儿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同患儿、患儿家长加强沟通,特别是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家长对于患儿哭闹要有耐心,这能使其紧张心理得以缓解。③饮食护理。不能食用辛辣食物,防止对疾病恢复产生影响,同时注意营养的补充。④健康指导。护理人员向患儿家长讲解疾病有关知识,以及相关注意事项,指导家长出院后怎样避免患儿疾病复发。护理组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肢体语言沟通:①肢体语言。护理人员要注重仪表整洁、干净、卫生,行走姿势应该稳重、大方,在进行相关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适时地握住患儿小手并轻轻抚摸,也可以轻抚患儿的额头,这样能缓解患儿紧张心理,加强恢复健康的信心。②面部表情。在临床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应该保持微笑,同时医护人员眼睛要注视患儿眼睛,在目光交流过程中传递鼓励、赞赏、真诚、友善的眼神,改善患儿的不良心理,使其积极地配合治疗。此外,注意与患儿家长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其主动配合护理工作。鼓励家长通过面部表情安抚患儿情绪,使患儿能够安心治疗。
1.3疗效评价
护理满意度调查内容包含护理态度与护理方法,在结束治疗以后,利用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两组护理满意度,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4个等级,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参照患儿治疗依从性评价两组护理质量,0分,完全抵触;2分,部分抵触;6分,部分接受;10分,完全接受。其中患儿依从性评分具体评价标准为:通过临床护理,患儿哭闹不止,对于家长与医护人员劝说不愿听从,害怕治疗,无法展开治疗,即为完全抵触;通过临床护理,治疗期间患儿长时间哭闹不止,恐惧治疗,存在抵触情绪,即为部分抵触;通过临床护理,能够基本接受,并且能配合部分治疗,但对部分治疗仍存在抵触心理,在沟通交流以后能够接受治疗,即为部分接受;通过临床护理,患儿能完全接受治疗,并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相关治疗操作,治疗期间未发生哭闹情况,对于吃药、打针均不抵抗,即为完全接受。总接受率=完全接受率+部分接受率。
1.4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取х2检验,采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采用(x±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4.22±10.34)分,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为(80.34±9.42)分,护理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4.43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护理组中,37例非常满意(74.00%),10例满意(20.00%),2例一般(4.00%),1例不满意(2.00%),满意度为94.00%;对照组中,31例非常满意(62.00%),9例满意(18.00%),8例一般(16.00%),2例不满意(4.00%),满意度为80.00%,护理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х2=4.3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对比
护理组中,36例完全接受(72.00%),10例部分接受(20.00%),3例部分抵触(6.00%),1例完全抵触(2.00%),总接受率为92.00%;对照组中,30例完全接受(60.00%),8例部分接受(16.00%),10例部分抵触(20.00%),2例完全抵触(4.00%),总接受率为76.00%,护理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х2=4.76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于儿童对情感表达认识、语言理解能力有限,其情感认识大部分是源于肢体语言,通过眼神、动作以及表情等进行判断。所以,在儿科临床护理中,要重视肢体语言对于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与有关报道内容相结合,综合分析护理中可能会引起患儿焦虑、恐惧等情绪的因素,规范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的肢体语言表达[3-4]。其中面部表情十分重要,患儿对于护理人员较为陌生,首先观察到的是护理人员面部表情,面带微笑能使患儿抵触情绪得到有效缓解,但如果护理人员表现出不耐烦或者是厌恶的神情,患儿容易出现反感情绪,甚至会发生挣扎、哭闹等情况,对正常治疗造成影响。在与患儿、患儿家长进行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面带微笑,这能使紧张的医护关系得到缓解,同时也能消除患儿对于疾病的恐惧心理;患儿病情有加重趋势,在沟通过程中医务人员要保持严肃,不能面带微笑。同时肢体表达是情感的重要体现,医护人员受到个人情绪或者是工作压力的影响,在同患儿、患儿家长交流期间会表现出不耐烦、急躁等现象,这不仅会影响患儿、患儿家长情绪,也会降低护理满意度,甚至会引发医患纠纷。所以,同患儿、患儿家长交流时,在面带微笑的同时应该保持端正姿态,沟通患儿病情过程中要注意眼神交流,有助于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增强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在患儿治疗前后,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消除患儿恐惧、紧张等情绪,通过肢体抚摸增强患儿信任感,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王宗娟[5]报道显示,在儿科护理中加强肢体语言沟通,对于治疗效果与患儿配合度有着促进作用。该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4.22±10.34)分,对照组为(80.34±9.42)分,护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满意度为94.00%,对照组为80.00%,护理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总接受率为92.00%,对照组为76.00%,护理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儿科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能提高护理满意度与患儿依从性,护理质量明显改善,符合报道内容,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唐晓丽,刘娅萍.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5):133-137.
[2]张宝焕,刘静霞,闫雪,等.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88-90.
[3]王兰春,徐丽,张洪文,等.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3,5(11):137-140.
[4]张玲,吴晓宇,姜海英,等.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4):99-103.
[5]王宗娟,秦丽丽,赵丹阳.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3(32):132-136.
[5]邓慧芳,彭庆敏,吴高贤,等.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4(6):64-65.
[6]王兰春.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3(11):43-45.
[7]张悦,刘琳,李倩,等.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65-167.
[8]张宝焕,张丽,贾志华,等.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12-15.
[9]唐敦英,李阳,田忠良,等.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30):156-157.
[10]秦少丹,赵洪岩,康艳萍,等.沟通技巧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3):189-191.
[11]高芸茹,杨东霞,胡喜姣,等.一致性沟通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36):124-126.
[12]李荃,贺海侠,白晗,等.浅谈语言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8,29(24):2446.
The Clinical Use of the Body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n Pediatric Nursing
WANG Quan
Children's Hospital in Harbin,Harbin,Heilongjiang Province,15001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n pediatric nursing.Selection Methods From April 2014 - April 2015 pediatric patients,100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50)and nursing group(50),control group adopted routine nursing care,nursing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take body language communication,compared two groups of nursing effect.Results Care for nursing quality score(94.22±10.34),the control group is(80.34±9.42)points,nursing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P<0.05).Nursing group was 94.00%,the control group was 80.00%,and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Nursing group total acceptance rate was 92.00%,the control group was 76.00%,treatment adherence in children with nursing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n pediatric nursing,can improve the compliance with the ill child care satisfaction,obviously improved nursing quality,in line with the report,hav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Pediatric;Body language communication;Nursing;Communication;Observation
收稿日期:(2015-11-19)
[作者简介]王全(1975.9-),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儿科护理工作。
DOI:10.16659/j.cnki.1672-5654.2016.05.047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6)02(b)-00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