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结合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研究*

2016-02-05 20:16西安培华学院通识教育中心陕西西安710125
山西青年 2016年5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刘 娟**西安培华学院通识教育中心,陕西 西安710125



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结合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研究*

刘娟**
西安培华学院通识教育中心,陕西西安710125

摘要:针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探讨,需要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去寻求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的方面,进而在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结合中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地位的巩固。本文首先分析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然后分析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最后阐述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思路。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文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

*西安培华学院2015年校级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结合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研究(课题编号:PHKT20150725)。

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意识形态对于思想具有指示作用,其核心是信仰、信念,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指导思想,指引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因此,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这并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一个价值与信仰问题。

在思想内涵方面,马克思主义具有绝对的资格与资质,即“权利”,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发挥主导和统领作用。同时,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纷繁复杂的较量与博弈中,马克思主义应当发挥决定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支配力,能够从多层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供居于核心地位的思想资源。

在哲学文化层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文化形态、思想理论等形式在人民群众中获得广泛的文化共识与价值认同,是自下而上地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并在政治领域得以巩固与发展。通过对大众的文化教育,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从哲学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的融合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与赞同。“如果意识形态能够为广大群众所接受,那么这种意识形态就将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使阶级或集团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目标得以实现。因此,执政的阶级或集团会有一个使意识形态为群众所接受的重要任务”。

只有深入人心的意识形态才能够真正在意识形态领域居于指导地位,所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需要广泛传播,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息息相关,在价值层面与文化层面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与赞同。人民群众获取党和国家意识形态领域所传导的主流思想与价值观念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学校、网络、电视传媒、手机、文化书刊等。那么,我们采取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阐释与传播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产生更多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政治认同。

二、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中国历史文化经过几千年积淀,体现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才有了流传千古的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它的巨大的社会感召力与凝聚力促使它在我国各族人民前进的道路上长期作为精神动力,也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有不少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契合。比如,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的辩证思维传统、知行统一、民本思想以及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唯物辩证法、群众路线、理论联系实际已经共产主义思想相契合。

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孕育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必要条件。经过无数次的发展,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具有显著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将世界观、价值观、知识、情感认同与思想道德规范都融为一体,深深地融化于中华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好广泛接受。

从中国人世代追求的大同理想到李大钊对于民彝史观,尊重民众意志,无为而治天下的思想,无疑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相契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传统民本思想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相契合。

由于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易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使中国共产党可以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易于通过先进知识分子的传播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自己的生活、思想的意义。当然,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从而使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华民族的风格与形式。

三、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结合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相结合的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它们结合的路径是其中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内在贯通。传统哲学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思想教育资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融合是非常必要的。至于哲学文化这个话题,不同哲学文化间产生冲突于融合,各取其长,吸收先进的哲学文化。同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间的一致性和互补性也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依据。一方面,二者在物质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与社会理想等方面的相通性,使它们虽有差异但并无根本对立冲突;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悟性思维、主体修养论及人生哲学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化才能更容易被普遍民众迅速接受和掌握,用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灵活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优秀的传统哲学文化促进马克思主义发展,让它具有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让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具备群众活力,得到广泛共识。

总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加强其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精髓互相碰撞、交流、融合、发展的博弈过程中有效进行,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1-12.

作者简介:**刘娟(1977-),任教于西安培华学院通识教育中心,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哲学、价值哲学。

中图分类号:D61; A811; 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5-0043-01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