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瑞,张永利
(1 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wyy650509@163.com; 2 牡丹江医学院思政部,黑龙江 牡丹江 150711)
构建医德心理基础上的医德教育模式探究
耿 瑞1,张永利2
(1 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wyy650509@163.com; 2 牡丹江医学院思政部,黑龙江 牡丹江 150711)
针对当前医德教育现状不足,探索研究医德教育模式新路径,构建医德心理基础的培育,分析医德心理机制各要素关系及其作用。从医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状况以及现实医疗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地来解决医德教育遇到的问题,达到实效性的医德教育目的。
医德教育,医德心理基础,道德情感,医学生
社会医疗行业道德水准下降以及医学院校医德教育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客观实际需要所产生诸多医疗矛盾。医德教育作为完整系统工程教育,医学院校在培养教育这一环节中,在注重医学生医学理论技能同时,更要注重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培养。
1.1 医德教育内容滞后与现实医疗状况不相适应
在现代社会迅速变化的背景下,医学院校的德育教育内容本应顺应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而做出相应调整,然而现行的德育教育内容与现实德育状况脱节,与医学生的思想实际不符,在实际问题面前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医德教育内容成为空洞的说教,医德教育效果显得苍白无力。
1.2 医德教育方式简单使得医学生知行无法统一
医学院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主体轻客体的问题,医德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很多医学院校在德育教育上,只注重在教材、课堂教学、师资等硬件设施和理论上下功夫,却忽视了对践行医德教育的医学生的软件建设,教育者完成了“灌输”道德任务,不考虑医学生对道德情感的体验,践行医德规范和准则就无从谈起,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很难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1.3 教育者心理基础知识匮乏致使医德教育效果不佳
教育者多半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医德教育政治化、思想化,很少从个体差异、人格特质的心理基础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培养,一味追求道德规范和准则的表象,而忽视医学生的心理根基作用,使得医德教育效果功倍事半。
2.1 医德心理运行机制的过程
道德的形成必然要经历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心理过程。受教育者对医德准则和规范的心理情感体验,内化为医德认识,进而形成医德观念并转化为医德行为,最终成为一种自觉习惯的心理运行机制过程。道德认知是对于行为准则的是非、善恶以及执行意义的认识,而道德情感则是伴随着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行为则是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为此,医德运行的心理机制是通过医德认知内化为医德观念、医德意识的情感的体验,进而转化为医德行为过程。
2.2 情感体验的重要心理因素
认知、情感和意志等构成了心理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教育者从知到行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要经历以情感和意志为中介的内化和外化两次质的改变,情感和意志是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和推进器[1]”。没有人的情感体验,就没有道德行为。而体验正是一种心智活动,或者说,是一切心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2]。
2.3 缺失心理基础的医德现状
医德教育存在着内容陈旧,内容乏味没有新意,脱离现实需要,教师不考虑医学生变化了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医学生对这种空洞乏味的德育内容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便无从显现有意义的道德行为,不会有理想的医德教育效果。其次影响医德教育实效性的另外一个原因:医德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主体轻客体,片面强调教师主体作用,却不考虑医德规范和准则在医学生身上如何“践行”,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心理决定的,良好的医德表现是由良好的医德心理所支配的,通过医德心理内化作用才能奏效。不注重医德心理基础的培养,就没有良好的医德行为[3]。而且,现在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多半由思政教师完成授课任务,偏重于知识的“讲”,方法简单,而不考虑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致使践行医德规范和准则不足,忽视医学生的心理根基作用,不考虑情感体验心理基础,医德教育的效果底下,医德教育的目标无从实现。
总之,医德教育现状的不足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德育心理学角度看,德育心理运行机制过程中,“道德原则没有内化为受教育者内心的需要、没有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当然不会有道德行为的显现[4]”。因此,分析医德心理运行机制过程,注重培育道德心理这一基础性工作才能取得医德教育的实效。
3.1 医德心理基础培育的理念
医德教育要遵循时代的发展规律,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教育理念。顺应时代发展,医学生职业道德的规范和准则,应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道德心理需要,医学生在践行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思想和观念为核心前提下,培养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等价值观念[6]。
3.2 医德心理基础培育在方式、方法上的要求
从医德教育的客体看,教育者掌握医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按照医学生的心理规律、原理、变量等因素,在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要考虑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采用多元化方式,有的放矢的培养道德情感。如对低年级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和培养时,就应考虑到基础医学生心理体验少、缺少情感交流的实际,采取因势利导的心理培育。然而面对高年级的医德教育和培养时,就应考虑到在实习期间与病人有着直接交流,情感体验多的事实,去把握医学生心理认识过程、情感变化过程,有的放矢的做好医德心理培育工作。
3.3 医德心理基础培育对教师的要求
从医德教育的主体看,教育者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者首先是积极情感的体验者,“正人先正己”,要有爱学生的情感,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德育是要使受教育者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为自身道德信念并外显为道德行为,育人者首先要具备正确价值观,并身体力行道德规范和准则,受教育者才能得到并感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才会对教育内容从内心接受,才有可能实现德育目标。
3.4 医德心理基础培育注重医学生的情感体验的需求
在医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根据行为学的理论,人的行为动机来自于人的需求,“需求”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它是激发人们行为的直接动力[1]。因此,应当从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内在动力,注重医学生情感体验上的需求。
通过分析医德教育现状的不足,笔者认为从医学生主体的心理根基出发,应是解决医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为此,高校能够从医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状况以及现实医疗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运用心理原理、社会心理学知识以及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注重医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深层次上解决医学生职业道德上的困惑,为此,提出构建医德心理基础培育,对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1] 薛金增,祝国仓,王杭莉,等.医德教育要重视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5):27-29.
[2] 程芳芳.体验德育——一种突显人文关怀的德育[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3):105-108.
[3] 周湘梅.医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道德心理路径[J].医学与社会,2010,23(6):97-98.
[4] 张丽红,李英.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医德心理培育的必要性[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5):62-64.
[5] 邹苏.构建医德教育中的心理契约[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1(4):220-222.
〔修回日期 2016-11-03〕
〔编 辑 李丹霞〕
Exploration of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Mode Construction Based on Medical Ethics Psychology
GENGRui1,ZHANGYongli2
(1MudanjiangMedicalCollege,Mudanjiang157011,China,E-mail:wyy650509@163.com; 2IdeologicalandPoliticalDepartment,MudanjiangMedicalCollege,Mudanjiang150711,China)
Aiming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ficiency of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d new path of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mode, constructed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ethics psychological basis, 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medical ethics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and its functions.It should pointed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thus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edica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tate, thought condition and actual need existing in the real medical work.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Medical Ethics Psychological Basis; Moral Emotion; Medical Students
10.12026/j.issn.1001-8565.2016.06.01
R192
A
1001-8565(2016)06-0932-02
2016-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