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哲恺,涂成杰,刘俊威,王 挺
(浙江省水利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2)
对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开展浙江省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的思考
章哲恺,涂成杰,刘俊威,王 挺
(浙江省水利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关系,为实现永续性发展作出了科学回答。在此背景下,浙江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新需求,积极地转变中小河流的治理思路,探索形成“绿色规划”“绿色治理”“绿色管理”的中小河流治理新模式,在部分中小河流治理中得到体现。
绿色发展;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绿色治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1],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关系,为实现永续性发展作出了科学回答。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以环境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以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主要内容和途径。绿色发展理念体现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就是在充分衔接相关行业规划的前提下,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特色,以更加注重生态可持续的治理措施,综合发挥生态、市政、交通、旅游、休闲、景观等功能,在展现不同中小河流风貌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浙江省水利普查资料,全省流域面积50 km2以上的河流共865条,干流河长约22 500 km[2]。其中,山丘区河流流域面积50 ~ 200 km2的河流共390条,干流河长8 824 km;流域面积200 ~ 3 000 km2的河流共122条,干流河长7 044 km;流域面积大于3 000 km2的河流共14条,干流河长3 319 km。平原区河流338条,干流河长5 013 km。
浙江省“五水共治”开展2 a多来,中小河流的外源性、输入性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内源性污染也大幅削减,但防洪薄弱环节仍然存在,特别是以水生态环境整治为主的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需求日渐凸显。问题主要表现在:以流域为单元的河流综合治理尚未全面开展,干流与支流之间,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改善之间等统筹程度不高,水利治理工作与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等结合程度不够,与水污染防治工作同步性尚需加强等。
3.1 以“绿色规划”为顶层设计,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绿色规划”是指能够平衡经济、社会、环境3方面关系的规划[3]。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绿色规划”发挥顶层设计作用,注重衔接与融合,突出规划的跨行业协调性和相关控制指标的约束性,谋划与流域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并从系统治理角度提出对相关行业的约束要求。
具体来说,编制“绿色规划”要充分解读与流域治理相关的规划文件(上位规划、水利规划、其它行业平行规划),明确其对流域发展的总体定位和控制性要求,以便抓住事关流域发展的重要问题和关键环节、不突破其约束条件,谋划与流域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治理措施体系。①上位规划解读与衔接。解读主体功能区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上位规划对流域发展的总体定位和控制性要求,提出衔接原则和主要内容;②水利规划解读与衔接。解读流域综合规划、防洪排涝规划、水资源配置规划、水功能区划等水利规划对流域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和控制性要求,提出衔接原则和主要内容;③其它行业规划解读与衔接。解读国土、环保、建设、交通、旅游等其它行业规划中与流域综合治理相关的内容,提出衔接原则和主要内容。
以壶源江为例,在治理规划编制过程中,对接主体功能区规划、《钱塘江流域综合规划》《壶源江流域综合规划》、国土空间布局及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要求,积极衔接并充分吸纳国土、环保、建设、交通、农业、林业、旅游等规划成果,多阶段、多层次地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综合平衡上下游、左右岸和各行业各部门的利益和需求,最终形成指导性、可操作性强的综合治理规划,最大限度发挥“绿色规划”的作用。
3.2 以“绿色治理”为解决途径,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广义的“绿色治理”是指各社会主体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共同治理[4 - 5],在中小河流治理的语境中,“绿色治理”指在“绿色规划”的指导下,包括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内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对河流进行生态治理,实现生态效益的外部化,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壶源江的“绿色治理”立足水利,着眼于全面可持续发展,重点降低自然灾害损失,保护水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修复,通过水系、绿带等构筑生态廊道,提高河道生态流量,并为适度发展生态农业、低影响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提供科学合理的保障,严格控制开发强度,避免过度治理,划定生态红线,保障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人口有序转移和集中。
以壶源江干流(东岭源汇合口下游)的水生态环境治理为例,由于流域内农业种植以高山蔬菜、水果、有机茶为主,生活污水大多未经处理沿河就近排放,农业种植施肥方式还较粗放等原因,造成河流受到农药化肥及农村生活污水的污染。针对这一现状,采取“绿色治理”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衔接相关部门,布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结合流域内各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形地貌等实际情况布置石响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等31项。
(2)多措并举,加强农村垃圾收集。一方面,加强宣传,改变村民对于垃圾的观念和习惯,巩固和深化“户集、村收、镇转运(填埋)、市处理”四级运行模式;另一方面,开展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试点并逐步推广;同时,建立农村生活垃圾长效管理机制,各村设置保洁员1名,保洁方式为“一日一扫”,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维护,确保其正常稳定运行。
(3)强化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一方面,通过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施用有机肥为基础的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草鼠综合综合防治,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另一方面,通过节水改造、河道整治、坡耕地改造、农田田间污染控制等工程措施,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流失。
(4)衔接相关部门,规范农家乐排放。与城市规划、旅游等部门充分衔接,控制“农家乐”发展的经营户的数量和规模,全面覆盖农家乐特色村污水处理设施,充分考虑各村的地形、地貌,农家乐发展现状,旅游发展前景和环境承载力,要求新发展农家乐集中区块尽快建成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已建成的要进一步提升改造污水处理设施,重点区块应采用单户、联户微动力处理模式。
(5)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治理工业污染。一方面是适当提高虞宅水晶工业园区的准入门槛,通过严格项目管理、优化区域布局、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是兴建污水厂中水回用管网工程,将中水集中配置给园区内工业企业利用,实现中水资源有效利用,同时加快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冷却节水技术、热力和工艺系统节水技术、洗涤节水技术和工业给水和废水处理节水技术等先进节水技术,鼓励低耗水产业发展。
3.3 以“绿色管理”为制度保障,助力实现流域“绿富美”
“绿色管理”是以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根本目标,逐步降低人类给予大自然的环境承载负荷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6],是重视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相协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7]。“绿色管理”体现在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中,主要是对流域管理责任主及相关责任方权责边界的明确,从而有针对性地从机制建立、机构设置、制度约束及保障等方面,提出流域管理措施,特别是提出集约化、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助推全流域实现“绿富美”目标。
中小河流的“绿色管理”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注重制度建设,推行“河长制”。“河长”直接对相关分管河段负责,包括牵头水环境整治方案的制定、论证和实施,强化各级行政力量的协调和调度。责任部门协助“河长”履行指导、协调和监督职能,负责河道治理方案的具体落实。在河道管理中,加强对“河长”的考核,出台“河长制”管理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奖励惩处、干部任免挂钩。
(2)注重可操作性,强化宣传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强调协同管理和公众参与。对社会公众,重点开展水情特别是水安全短板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意识,使全社会自觉支持河流治理工作;对决策者,重点进行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相互关系的宣传发动,使决策者正确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整治“双赢”的局面;对企业,重点进行“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宣传教育,使企业遵纪守法, 自觉进行水污染源治理,实现达标排放;对农户,重点进行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教育,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3)注重创新,在中小河流治理中探索采用PPP等模式拓宽项目投融资渠道。以丽水盆地易涝区防洪排涝好溪堰水系整治三阶段工程为例,该工程采用“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一体化+政府购买服务”的运作方式,由社会资本与政府指定机构合资共同组建项目公司,发挥互补优势。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浙江省部分中小河流已经对“绿色规划”“绿色治理”和“绿色管理”进行了探索,对于提升中小流域防洪减灾能力和水资源安全保障程度,治理环境污染,有效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好的示范价值。
[1]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变革[N].人民日报,2015 - 11 - 27(05).
[2] 浙江省水利厅,省统计局. 浙江省第一次水利普查公报[R].杭州:浙江省水利厅,2013.
[3] 胡宏,彼得 · 德里森,特吉奥 · 斯皮德.荷兰的绿色规划:空间规划与环境规划的整合[J].国际城市规划, 2013(3):19.
[4] 杨立华,刘宏福.绿色治理: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J].中国行政管理,2014(11):8.
[5] [美]詹姆斯 · 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张胜军,刘小林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6] 胡春材.新世纪跨国公司的竞争焦点:绿色管理[J].科学管理研究,2001(6):28.
[7] 贺恒信,祁明德.论人本管理的新发展—谈谈绿色管理[J].科学经济社会,2001(4):50.
(责任编辑 姚小槐)
TV212
B
1008 - 701X(2016)06 - 0021 - 02
10.13641/j.cnki.33 - 1162/tv.2016.06.006
2015-12-22
章哲恺(1982 - ),男,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利发展规划的编制与管理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