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严复立法思想的当代启示

2016-02-05 04:47
山西青年 2016年8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严复

王 晓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浅析严复立法思想的当代启示

王晓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作为中国最早宣扬法治思想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利用译作向国人传播法治思想。他重视立法工作,提倡根据现实制定和修改法律、提倡为民立法、提倡立法时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提倡立法时要树立自由平等的观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依法治国受到高度重视,他所主张的立法思想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关键词:严复;立法思想;当代启示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给沉睡千年的中国当头一棒,广大民众和志士仁人此刻才清醒的意识到中国之落后。严复回想当年在英国留学时看到的社会欣欣向荣的盛况,翻译了大量著作,努力宣扬西方思想,期盼警醒国人,并为国家开辟一条救亡出路。法治思想是严复宣扬的重要思想之一,他的立法思想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然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严复立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制定和修改法律要知时审势

严复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从自然界引入人类社会,认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尘不变,“政教亦如是也”,法律也属于其中之一。“法犹器也,犹道涂也。经时久而无修治精进之功,则捍格芜梗者势也,此天演家所谓物竞天择之道固如是也。”①他指出已有的法律不可能一劳永逸,总要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来制定和修改法律,即法律需要在“知时审势”的基础上进行变通。而这种变通必须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也就是严复所说的“适时宜地”,要因时、因地、因人而施。要坚决摒弃“见外国一二政利,遂嚣然欲仿而行之,而不知其立法本原之人异”的行为,决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如果法律的制定不合国情、脱离现实,必将成为无用之法,不仅无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甚至可能危害社会运行。

(二)所立之法应善国利民

严复将法视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幸福生活的“治国之经制”。“国之所以常处于安,民之所以常免于暴者,亦恃制而已”,“国之与国、人之与人,皆待法而后有一日之安者也”②。严复从救国的角度强调所立之法只有同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相一致,才能达到治国安邦的效果。“治国之法,为民而立者也,故其行也,求便于民”,法律如果不便民,“法虽立,而其国必不安,未有国不安而其上或利者也。”③一国之法只有“求便于民”才能保证人民的自由和国家的安定。为此,他称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历史“百无一可”,自秦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以来,天子“集宪法、国家、土者之三大物”于一体,家与国概念模糊,君主集一切权力于一身,统治集团立法及颁发政策的出发点都是如何使家天下统治传于子孙万代。专制统治之下法律重点打击的对象是犯上作乱、危害家天下统治秩序的人和事。与中国的人治相比,西方社会力行法治,为实现国家富强注入强心剂。

严复在赞成西方法治的同时还清醒认识到若一味的套用西方法治模式也不能真正实现法治,毕竟“淮橘北枳”,各国的国情不同制度也应不同。因此,他主张只有“立善国利民之法”才会有“道国兴民之效”。④国家颁布的任何一条法律条款都要在充分了解民力、民智、民德的基础上制定。他说:“国之贫、富、强、弱治乱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征验也。必三者既立,而其后政法从之,于是一政之举,一令之施,合于其智德力者存,违于其智德力者废。”⑤还在文中以英法、瑞典、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例,说明法律如果不适合民众智力、体力、道德心理的话就无法成为治国之法。立法就该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上,而不是为了维护某个家族的统治。

(三)宣扬自由平等的法治理念

“平等自由”本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宣扬的启蒙思想,在反封建求民主时期起到重要作用。严复在英国留学时就十分赞赏西方的这一理念及在这种理念之下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使自身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严复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身贵自由,国贵自主”,“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⑥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西方侵略者之所以能够战胜中国,就是因为他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民主制度。

严复认为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国家颁布的法律和政令就是要确保这种自由。“唯天生民,各具赋界,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而其刑禁章条,要皆为此而设耳。”⑦法律还要保证人民思想和言论的自由权,类似文字狱这样的残酷方式应该被废止。严复还将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当做建立法治社会的首要条件,倡导从法律上赋予平等权。严复以为西方社会发达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欧洲实现了人民的平等,而亚洲未实现。当时中国的社会更是如此,不仅严重的民族歧视,更有人与人间的不平等,三纲五常的观念让有些人生而高贵,有些人生而卑微,且这种不平等很难被打破。因此,严复以为中国要强大,首要是提供民权,而民权之中必须优先倡导平等权。可以用平等激活中国民众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从而增强国力,与西方列强抗衡。

二、严复立法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与时俱进的制定和修改法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部分领域也出现诸如过度立法及法律实施效果不佳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因为没有做到严复主张所的“知时审势”。四中全会决议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因此,法律的制定和修改都要做到与时俱进,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为依据。广泛深入社会生活和生产一线,了解国情民情,积极修订或删改法律中不适应现实的条款,并增加社会发展和生活所迫切需要确立的法律条文,加强立法工作,努力创新社会主义法律理论,以此来保障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实现法律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立法应为国为民

严复主张为民立法的思想与我们党一贯提倡的群众路线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利益是党制定

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必须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我国立法的目的已不再是维护家天下的统治,而是从百姓利益出发,一切为人民着想,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先。真正实现严复希望的利民,便民、卫民。

(三)以自由平等为确立法律之基

自由平等是近代启蒙的大旗,我国法治建设一直力求为人民的自由发展而创造条件,让人民平等的享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一百多年来,我们越来越接近这一理念。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我国法律相关部门依旧遵循公正平等的理念开展工作,通过立法的形式真正保障人民权益,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立。

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百多年前严复就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鼓吹自由平等,要求实现民主权利。建设一个法律至上、人人平等的社会是他毕生的梦想。严复法律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内容广泛契合,宣扬严复思想可以巧用这些契合点,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助力,也给严复思想增加时代特色。

[注释]

①王拭.严复集(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13.

②王拭.严复集(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972.

③王拭.严复集(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1022.

④王拭.严复集(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973.

⑤王拭.严复集(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14.

⑥王拭.严复集(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134.

⑦王拭.严复集(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1279.

[参考文献]

[1]王拭.严复集(第1-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林平汉.严复对中国近代法制思想的贡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10-18.

[3]林忠志.论严复对我国法治思想的贡献[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4:42-44.

[4]黄友锋.严复法治思想对当代中国构建法治社会的启示[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4:45-48.

[5]段颖惠.严复法制思想刍议——以《法意》按语为核心[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9705:30-33.

[6]黄丽云,卫兴华.严复对近代法理的选择性认同[N].北京日报,2016-01-04.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4.

中图分类号:D9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8-0126-02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严复
严复的遗嘱
谁在“复活”严复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语录体”著作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