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黔东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6-02-05 00:34李军星
山西青年 2016年7期
关键词:红三军黔东特区

李军星

1.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2.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论黔东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李军星1,2*

1.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遵义563002;2.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207

摘要:黔东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困难的形势下,红军在云责高原上建立的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作为全国“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不仅为损失巨大的红三军创造了休整和发展的条件,而且孕育了红二方面军的成立,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为中国革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争信心,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黔东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地位

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在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困难的形势下,红军在云贵高原上创立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它的建立,为湘鄂西失败后转战千里、损失巨大的红三军创造了休整、发展的条件,并使处于困难处境之中的红六军团得以实现同红三军的胜利会师,并由此形成了一个战斗整体,从而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军阀,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实行了有力策应,以为中国革命的斗争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争信心,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保持了红军的强大政治影响力

由于失去了根据地的依托和长期以来处于游击的状态,红三军从1932年10月退出湘鄂西根据地后,不仅伤病员无法安置,人员得不到补充,而且部队也得不到很好的休整,给养也非常困难,因此使得红三军“转战于湘鄂川边去,数次准备建立根据地未果。”[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357页。]由于湘鄂西中央分局领导人夏曦同志执行党内“左”倾错误的政策,连续四次进行“肃反”扩大化,使党和红军的干部遭受重大损失,最后甚至发展到解散党团组织、撤销政治机关的严重程度,广大党员和红军干部长期处于一种人人自危的状态,使得中国革命事业遭受重创。为了彻底摆脱这一困境,1934年6月19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召开枫香溪会议,决定建立黔东根据地,将当前党和红军的工作重心切实转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正确道路上来,按照“工农武装割据”的要求,开展黔东苏维埃革命运动。经过长期转战后,红三军终于开辟了黔东革命根据地。有了黔东苏区,红三军才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的地方。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使党和红军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使党的工作、群众工作、地方工作等有了根本转变。根据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项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既保存和发展了湘鄂西以来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也开创了革命事业的新局面。可以说,在关键时刻,正是由于“红军有了这块不算大的根据地,在战略上、精神上有了依托,得以争取某种程度的主动。同时由于红军工作的恢复和加强,就保存了有生力量,在四川、湖北、贵州广大地区保持了红军的强大政治影响。”[肖克:《红二、六军团会师前后——献给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同志》,载《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1期,第12页。]

二、为红二、六军团会师创造了条件,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党中央和中革军委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以求得生存并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为此,于1934年6月组建了红六军团,以进行探路和寻找适合之处,接应随后将至的中央红军。7月23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命令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向湖南中部挺进,与红二军团(红三军)取得联系,创建新的根据地,配合与支持中央红军主力即将进行的战略转移。接受中央电令后,在红六军团在任弼时、肖克、王震等同志率领下,经艰苦转战两个多月后进入贵州,准备与红三军取得联系。但是在石阡甘溪由于对敌情不明,突然与湘桂黔敌军遭遇,部队被切成了数段,虽然经过激战分别冲出了重围,但是处境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贺龙、关向应率红三军主力南下接应,黔东苏区各族人民积极筹备粮草迎接,终于在1934年10月24日在贵州印江的木黄实现了两军的胜利会师,从而使红六军终于得到一个落脚点。因而,“如果没有这块根据地,六军团没有目标可找,也找不到部队,结果是不可想象的。”[贺龙:《回忆红二方面军》,《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1期,第30页。]木黄会师后,两军团的指战员无不欢欣鼓舞。因为木黄会师“不仅为决解两军团建设中各自存在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且使来自两个战略区的红军,结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整体,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为完成更大的新的政治、军事任务,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奠定了可靠的基础。”[肖克:《红二、六军团会师前后——献给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同志》,《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1期,第11页。]两军团的会师,不仅孕育了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壮大了中国的革命武装力量,而且在中央红军处于总体退却和战略转移的不利情况下,红二、红六军团根据情况,相机发动了湘西攻势,对敌军的很大一部分兵力进行了有效牵制,从而为中央红军在长征中向贵州的前进给予了有力地策应,使中央红军最终胜利地完成了举世震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为形成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大村会议上曾经提出了创造湘鄂川黔边新苏区的口号,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不具备而没有得以实现。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于1934年6月召开的枫香溪会议决定在沿河、德江、印江、松桃发展苏维埃运动,建立黔东根据地;恢复红三军中的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重新登记;组织干部大队,成立军委会的宣传队,深入各地发动群众,开展地方工作。同时,会议还具体讨论了有关争取收编“神兵”和集中办干部训练班等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组织发动,各地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到1934年7月下旬,一个有10万余人口,纵横200余里的黔东革命根据地已经初步形成。7月21日,湘鄂川黔边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号召为巩固和发展黔东苏区而斗争,集中一切力量争取革命斗争的胜利。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基本形成。建立了黔东革命根据地,才使红三军有了重新提出和建立湘鄂川黔苏区口号的基本条件,才有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形成的牢固基础。所以说,黔东革命根据地不仅是红军主力开辟湘鄂川黔新苏区的战略支撑,而且在创建黔东根据地时所形成的丰富实践经验,也为后来新根据地的迅速开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而中共黔东特委和黔东独立师在根据地坚持斗争和黔东各族人民对红军的支援,更是直接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四、锻炼了黔东人民,播下了革命火种

红三军在黔东特区斗争的岁月里,实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措施,把革命的真理传播给黔东人民。

(一)开展土地革命,奠定群众基础

枫香溪会议后,湘鄂川黔边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红三军政治部又先后印发了《农民协会的纲领及章程草案》、《革命委员会政治纲领及组织法草案》、《工农自卫队的任务及章程》、《雇农工会的斗争纲领及组织方法》以及《乡苏维埃》、《贫农团》等小册子。这些小册子由红三军抽调干部组成的宣传队带到各地进行宣传。黔东特区开展土地革命,执行的是“依靠贫农,坚决联合中农,并使雇农起先锋作用,团结所有的一切力量,去消灭地主阶级与反动富农”的农村阶级政策。由于黔东特区在开展土地革命时,实行的土改政策与步骤与当地的实际情况比较符合,因此工作进展的比较顺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由此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建立革命武装,保卫苏维埃政权

随着黔东苏区的开辟,各地工农武装也相继建立起来。红三军不仅对“神兵”进行了收编改造,而且在其基础上组建了黔东根据地的第一个地方武装——黔东纵队,这支包含1500多人的纵队由冉少波任司令,熊仲卿任政委。在收编“神兵”的同时,红三军派出干部深入各地发动群众,地方工农武装有了很大发展。在普遍建立游击队的基础上,先后组建了5个独立团,并在黔东纵队和红军独立团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共4000余人的黔东独立师。这些组建的地方工农武装,在黔东和川黔边一带进行广泛活动,对红军的作战进行密切配合。为捍卫土地革命的成果、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以及红军的发展壮大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统一战线,赢得各族各界人民认同

红三军在黔东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实施了党的民族政策。为了顺应各族群众谋生存求解放的要求,黔东特区专门制定了《关于苗族问题决议》,提出联合苗族,反对剥削阶级的压迫,并帮助苗族组建游击队,成立苏维埃,培养了一批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使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得到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在实施党的民族政策的同时,红三军在黔东特区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保护教堂和教民的政策,消除了宗教界人士的顾虑,实现了红军与宗教界的联合,得到了宗教界人士的拥护。如1934年10月,肖克在黄平教堂让基督教传教士簿复礼翻译一张外文贵州地图,簿一夜就译好了,为红军在贵州行军打仗提供了方便。与此同时,黔东特区还联合开明士绅,保护其生命财产,促进其支持红军。开明士绅,在社会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在群众中有号召力,有一定的威信。红军实行与开明人士联合统战政策,对群众消除因国民党宣传造成的影响,深入广泛地发动各阶层群众参加革命斗争,支持红军开展地方工作,扩大红军队伍,筹集物资,组织地方游红与贵州革命老区击队,保卫根据地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财政经济建设,支援革命战争

为了发展苏区经济,保障财政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黔东各级苏维埃政府根据“自筹自给,找米下锅”和“统一财政,统筹统支”的财经政策,制定了一系列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财经制度。财经制度以集中力量供给战争、军民兼顾、公私兼顾、巩固工农联合、生产和节约并重,协调各种关系为基本原则。[中共铜仁市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铜仁地区历史》(1921-1978),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42-43页。]苏维埃革命政权建立后,废除了旧政权征收的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宣布地主与穷人间的债务无效,焚毁借据契约,但对穷人间的债权债务则予以保护。这就改变了作为财政一大支柱的税收情况,地主豪绅一部分动产与不动产就可转入农民手中。索租索债都要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为增强苏区财政,也进行合理征税。同时,各级财政经费都有一定预算,决算也是每月公布一次,从没收的财物中抽取一部分,作为一定的公积金。财政经济建设有效地支援了革命战争,保卫了军民的供给,促进了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同时改善了苏区人民的生活,成为黔东根据地建立、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条件。

(五)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军民素质

黔东苏区积极地发展革命的文化教育,创造工农群众享受文化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乡苏维埃政府首次创办了乡村革命俱乐部、苏维埃政府小学等文化教育机构。规定凡苏维埃公民都有享受文化教育的平等权利,少数民族也完全享有,而且把用苗族自己的语言文字发展苗族的文化等民族文化教育任务作为一项政治纲领。抽调红军干部和群众骨干在土地湾、南腰界等地进行集中培训,编印大量的政治教材,重点进行政治、军事的教育。教育方针明确,强调对青年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发动妇女进行文化革命和积极参加苏维埃的管理,保障工人得到普遍教育。

上述措施不仅宣传了党的政策,而且给黔东人民带来了切实的利益,得到了黔东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黔东人民在黔东特区革命真理的教育和锻炼下,也对自己的子弟兵尽心尽力支援,从而使黔东根据地形成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氛围。在红军每次出征时,沿途的人民群众不仅送水送饭,而且主动为红军带路和挑东西,背背包。在群众的帮助下,红军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上前线去打仗,打完仗以后又能够回到根据地进行休息和养伤。据不完全统计,从1934年5月至1934年10月,黔东特区的各族青年有5000多人参加红军,还有几千名青年参加了各级地方武装,为扩大红军打击敌人,保卫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当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再次踏入这片红色土地时,很快就掀起了新的革命风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黔东人民发扬当年创建根据地的革命精神,继承光荣革命传统,为了民族独立和翻身解放,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不懈斗争,从而谱写了新的壮丽篇章。

作者简介:李军星,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7-0021-02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黔东特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5JD109)。

猜你喜欢
红三军黔东特区
明清时期黔东手工纸技术的传播
鲜为人知的3500公里“小长征”
“飞将军”黄公略
鲜为人知的3500公里“小长征”
黔东松桃—黄平地区上震旦统—下寒武统留茶坡组放射性影响评价
DC炫特区
深圳:特区医改的苦辣酸甜
陈云不赞成发行特区货币
红二、六军团转战渝东南
黔东明珠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