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路径*

2016-02-05 00:34王袁媛袁秦英
山西青年 2016年7期
关键词:延安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王袁媛 袁秦英

西安培华学院通识教育中心,陕西 西安 710125



延安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路径*

王袁媛**袁秦英*

西安培华学院通识教育中心,陕西西安710125

摘要:开发利用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之间存在高度契合性。本文认为,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对理想信念的追寻;创新教学方法和推行实践体验式教学活动调动学生主体性,为大学生灌输和传递优秀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和正确价值导向,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延安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青年大学生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21世纪的开创者,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每个大学生必修公共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的必修课。这门课程其目的不是对学生灌输政治理论知识,而是希望学生通过自身参与和体验,通过实践活动理解教学内容,坚定政治信仰,树立理想信念,端正价值取向。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崇高的理想、坚定的方向和艰苦创业精神的生动体现。延安精神基本内容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爱国主义的优秀传统;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的作风。延安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更是未来的。中国共产党运用和发扬延安精神,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坚定理想信念是我党成功的秘诀。把延安精神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中,用延安精神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阶段意义重大。

一、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最终转化为学生的信仰体系,帮助大学生从知到行,做到知行统一,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和精心设计和组织案例教学,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设置问题

(1)信仰的力量到底有多大?(2)信仰的力量来自何处?(3)信仰对人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推荐书目《延安情》、《延安缔造》、《精神的力量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丛书——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新论》、《延安精神与成功之路》等书目,以“信仰与人生意义、人生价值”专题讨论。

专题讨论课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有益尝试,因为提前阅读指定相关书籍,学生的话题主体明确,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注重课堂把控和对学生引导,这种方式有效避免过分分散的话语自由,保证课堂严肃统一性。当今大学生具有较强自我教育意识和自律要求,他们越来越不愿意自己处在行为客体的位置,被动、机械地接受教育者的意志,而是通过自己分析、判断加以选择、吸收和改造,然后外化为行为。讨论课形式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在专题讨论课上,有关信仰的力量,有学生谈到:因为信仰,共产党人可以忍受人世间最残酷的刑罚,微笑面对死亡;因为信仰,共产党人可以视金钱如粪土,看富贵似云烟;因为信仰,共产党人痴情奉献革命事业,书写人间大爱。这是自我教育完成的认知内化。

(二)案例收集

在奔赴延安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大学生收集许多个人案例,有黄华——第一个奔赴延安的大学生,还有从成都读书到延安救国的胡绩伟,以及丁雪松、陈明等。他们不堪忍受国民党政府在国土沦丧面前所表现的敷衍态度和无能行为,为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救亡政治主张,义无反顾奔赴延安,他们坚定的信念,伟大的理想,爱国的情怀感动着当今读着他们故事的大学生。当年青年学生选择共产党,选择延安,他们的心声如韦君宜在《思痛路》中说的“我明白了,我要爱国,必须从此全身心跟着共产党。我觉得共产党这么不顾一切苦干,看来是真的能够为人民、为祖国而牺牲一切,这是值得我一生永远跟着它走的”。革命者的思想轨迹影响着成长中的当代青年。学生通过学习,深深懂得任何时候都要对党忠诚,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这样的理想信念才能担当起当代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案例收集提高课堂参与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延安精神中的坚定理想信念为当今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提供坚实精神根基。共同的文化生活是一个国家的纽带,其中共同理想信念是其最坚固的内核。任何民族国家都会把共同理想信念的构筑作为其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树立马克思主义共同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尤为重要。而延安精神中所体现的坚定理想信念精神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光辉典范。

二、延安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延安革命斗争中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是当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资源。延安精神作为一种精神财富,激励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用延安精神激发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救国热情,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战胜内外强敌,建立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又靠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领导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展经济建设,同心同德,战胜各种想象不到的困难。中国共产党就是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没有我们党的今天。

延安精神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很好的契合度。延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必须思考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把学生推上讲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效果。授课过程中,我们采纳如下方式:

(一)学生制作PPT

将延安精神的内涵、主要特征讲解清楚后,可建议学生以彰显先辈的高尚人格魅力的生平事迹制作PPT。学生PPT制作取材广泛,形式多样,有图片、生平、事迹、纪念文章……人物从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从五六十年代忘我工作的孟泰,到六十年代“铁人”王进喜;从“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到人民好公仆孔繁森……同学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所形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同学们通过亲自找资料和制作材料,拉近与先辈们距离,也认识到只有把具有继承性的延安精神继续坚持发扬下去才能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二)学生走上讲台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延安精神不是空洞的说教,延安精神可以反映在革命队伍中每个革命者工作、生活、作风、战斗等各个方面。延安精神提倡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延安开展群众大生产运动,南泥湾开荒,正是这种精神改造客观面貌,获得大丰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课堂学习小组,每一小组都去挖掘革命故事。一些小组同学在讲台上从革命者的理想选择、信仰捍卫讲到他们甘于奉献,从中学生吸收营养,学习革命者乐观豁达,心中时刻装着祖国的情怀,培养自身正确的成才观。还有一些小组成员,讲到一些伟大革命者,在民族危难与国家危亡之际,即使个人被误解依然不记个人得失,为国家抛头颅散热血,革命先辈们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力量,所承载的民族脊梁的力量,锤炼大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操,培养他们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张思德的事迹让大家认识到,伟大的精神孕育在平凡之中,从身边小事做好,做好自身本职工作,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贡献力量,把爱国主义化成现实行动。

如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国内繁重艰巨的改革、建设任务和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既为自力更生精神赋予新内涵,也对艰苦奋斗精神提出新要求。今天在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征程中,我们更需要发扬延安精神。

三、延安革命遗址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先进精神文化的重要来源,利用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也是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中充分认识和挖掘红色资源,有利于“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目标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完成学生知行统一,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实地参观学习

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凤凰山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革命基地,可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基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将延安精神贯穿到塑造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过程中。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旧址里同学们聆听“七大”的历史意义;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同学们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全国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纪念馆以翔实的史料和实物,用现代化的展示手段,显示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军民进行革命斗争所取得的丰功伟绩;在杨家岭,一间间普通的窑洞,一张张斑驳的桌椅,仿佛让同学们看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枣园,在这里毛主席领导抗日战争、全党整风运动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现场实践教学让同学们身临其境,重温党的光荣历史,大家都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潜移默化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制作实景微课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微课”可以作为切入点融入到学科课程教学中。目前实践教学基地和学校还没有长期的联谊关系,也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另外,由于学生实践经费缺乏,不可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实地参观学习需求。所以,借助“微课”,可以把延安实情实景搬到网络上,搬到课堂中。“微课”所依托的主要资源是互联网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它充分发挥优质师资作用,利用“90后”大学生更容易亲近在线课堂的心理表现,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参观过程中,也有一些同学拍摄视频,甚至加入其所思所想,这些视频经过挑选,也可放到在线课堂,学生点击率普遍较高。

实践教学是集政治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各种能力培养于一体综合性辅助教学模式,值得推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对接意义重大。延安精神让大学生深刻感知理想信念的惊人力量,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大启示意义。创新教学形式,积极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把延安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彰显红色资源独特育人功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徐求真,郑志发.井冈山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

[2]延安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会.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资料汇编[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8.11.

[3]王袁媛.延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15.10.

[4]阮李全,陈志立.井冈山革命遗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优势与运用[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3.

作者简介:王袁媛(1973-),女,汉族,江苏邳州人,西安培华学院通识教育中心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哲学、思想政治教育;袁秦英(1980-),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培华学院通识教育中心讲师,哲学博士生,研究方向: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7-0013-02

陕西省委高教工委大学生延安精神教育研究课题《延安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索》(编号YAJS1502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延安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
延安精神照耀着我们
延安精神传万代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