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宇 刘 晨 雷勋平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
胡晓宇 刘 晨 雷勋平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面临“社会需求大而学生就业难”的相悖情况,改革势在必行。根据从培养目标到考核办法的一体化的改革思路,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内容包括:培养目标的制定、专业特色化、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改革、考核评价内容改革等。改革面临着内部教师体系转型和外部社会企业支持等困难,需要在学院坚定专业改革信念的同时,国家、地方、企业和院校加以政策引导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2010年,随着我国成为国际公认的“高收入发展中国家”,人才结构的发展也随之进入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阶段[1]。于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成为当之无愧的主力军。而物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其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目标与任务,如何制定物流“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就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人才培养应适应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需要,虽然我国自2001年第一所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至今,培养了大量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参与相关工作,但依然缓解不了物流人才紧缺的现象,反而出现了“大量物流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物流人才”的情况,也就是说,目前高校培养出的物流专业人才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重任,以上情况也十分严重,究其根本,原因有一下几点:
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理念重学术、轻实践
由于受到传统高等教育观念和资源分配的政策影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依然以 “学术型”、“研究型”为导向,按学术型的路子培养应用型人才,忽视实践教学或重视不到位,偏离了原本的目标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上承研究型大学,下接各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专业培养的即不应是研究型人才,也不应是普通的操作型人才;而是承上启下,培养出能到生产、建设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要求他们在必须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来应对职业与综合能力进阶的同时,也不忽视对物流高职院校人才所具备的基本技能的掌握。
2.学科建设类同化、专业无特色
学科是知识的分类,是一类相关知识的生长点集合。专业是指高中等院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是社会职业需求向学校的延伸。
市场需求决定专业设置,而专业相关的学科建设则是专业成长的基础。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专业的建设方面很茫然,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没有自己的特色,有的甚至是其他院校的照搬,没有自己的专业市场定位,毕业生在市场上也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有的学校没有进行自己的物流学科建设,或者把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混为一谈,以至于自己的物流专业没有强有力的学科建设做为发展推动力,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十分渺茫。
3.社会服务意识淡薄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随着20世纪初“威斯康星理念”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为世人所接受的[2]。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确立主动服务社会的理念,为社会培养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并重的人才。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则应承担起推动地方物流发展的重任,是地方物流发展决策的智囊,企业物流技术创新的推动者与引领者。但是目前很多院校的物流专业建设没有与地方经济接轨,没有与当地企业形成稳定而深入的合作,没有基于地方经济特色形成自己的学科建设方向和专业特色建设。学校不知道或者不重视企业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无法适应社会的真正需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改革应从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重视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色实现专业建设特色化和学科建设常态化,人性化的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入手。具体的改革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1.人才素质构成分析:“现实”与“目标”的结合
我们需要全面了解新市场形势下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素质需求特点,才能准确的进行本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当前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现实”需求,与学习国外先进物流教育理念这一“目标”相结合来进行综合分析。
“新常态”下,市场要求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承担起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任,要具有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国外许多国家,无论是美国、英国、日本还是德国,他们在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的同时又都十分注重物流管理人才的实践性教育。
通过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到:
就全面素质而言,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需要有以下素质构成:(1)基础通用素质:学生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基本的听说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发现、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责任感、自信、诚实、敬业、道德等个人品质。(2)专业智能素质:在生产实践中将物流专业知识内化成自身专业素质的能力,它直接影响到物流活动进行的效率。(3)专业情感素质:是一种专业归属性的情感。包括专业兴趣、动机、信念、使命感和责任感等。(4)综合素质:它是前三种素质在专业学习与实践过程中融合、优化、提升而形成的全面性素质。是政治、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审美、专业和身心素质等有机融合的结晶[3]。
而就专业素质而言,现代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必须要有国际化的发展视野,具有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善于运用更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法律,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并存的现状下,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科学的经营、管理决策[4]。
2.本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的确定:强调服务地区经济,打造特色专业
在准确把握了现代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之后,应该本着服务地区经济的原则,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特点,选择出适合本院校去重点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的专业方向,结合学科建设,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专业方向组合,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在这一点上,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去参考[5]。他们在对广西及北部湾经济区的物流人才需求进行了全面分析:因为以钦州保税港区为代表的大型物流园区的建设和运营,迫切需要站在国际视野角度的物流管理人才,所以他们设定了“国际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向;因为广西及北部湾经济去的迅速发展,不少企业紧缺中层物流人才,于是他们设定了“管理型”物流人才培养方向;又因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需要能在物流业务上独挡一面、具有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基层物流人才,他们设定了“工程型”物流人才培养方向。同时实施了“三位一体”(即“三型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重视学科建设:为特色专业的发展提供推动力
如果说社会需求是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先导,那么物流学科的建设则是专业前进与发展的基础与后盾。好的物流管理学科建设,可以推动物流专业的特色化,是物流专业特色生长的土壤,没有学科建设,就没有物流管理专业的远景发展。
物流管理学科建设要围绕方向、队伍、平台三方面来进行,结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与现有师资专业特点选定自己的学科建设方向,组织相关专业老师形成团队,打造精进、和谐、开放的学科建设平台,产出高质量的学科建设成果,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和适合本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系统教材,从而支撑特色专业的逐渐形成与发展。山西财经大学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对专业目标进行“立足山西,面向全国”的重新定位之后,以团队为抓手,促进教师自身建设,促进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创新,促进教材内容的不断完善,最终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
4.严格和不断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系统化、特色化,课程选择对象化
改革后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系统化和特色化。系统化是指:(1)课程内容系统化。对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内容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避免在原有的管理类课程中简单增加一些物流相关课程,或课程体系照搬、课程内容大量重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不衔接等现象的发生。(2)课程顺序系统化。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序上也要有一定的研究,避免时序混乱甚至颠倒,增加教学难度和学习难度。特色化是指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以自己的专业特色为基础,结合学科建设成果实现课程内容的特色定位,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在系统化的基础上能够在特色专业方向上能有所见长。
现代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不仅仅需要的是过硬的专业素质,同时需要广博的综合知识与素养作为前进的推动力。美国课程学家蔡斯认为,课程设置有三种模式:学科中心模式(以传递文化科学知识为目的)、学习者中心模式(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问题中心模式(注重人在社会上的生存和发展)[6]。如果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是以问题中心模式设置(解决社会人才需求、满足专业特色建设等问题)的话,那么专业方向的选择和综合素质课程设置上则应该以学习者中心模式设置。
大学教育不能像“大批量制造”将所有的学生都以同一类型来培养,每一个学生都应有其个性和独特竞争力。专业改革中所谓课程选择对象化,是指学生在进行课程选择时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现实需求来选择课程,让自己的灵魂能够有自由的空间成长,培养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体系时保证课程内容的多样性,让学生有课可选。
5.注重实践教学体系革新:“双元制”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突出可操作性
对于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来说,有再完善的理论知识基础,也必须具有物流操作能力才能胜任本职工作、进行工作指导、才能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目前各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基本由课内实验实训、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组成。对于物流管理这一操作技能有较高要求的专业来说,即使每一样实践教学内容都进行得十分完善,对于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也是不够的。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做好校内实践课程的设计同时,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7]。学校和企业深入、长期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学生以正式工的身份参与企业实习,不再仅仅是见习、参观,学生必须切实参与企业实际物流活动,而企业也给学生配备技能操作师傅,推荐技术和素质过硬的领导、工程师或技术人员成为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指导老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工作实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地培养交际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随着实践内容从易到难,结合理论知识积累,完成从一个普通大学生到初级物流人才再到中级物流管理人才的过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会出现“高的不会做,低的做不了”,在初入职场的时候竞争力不如专科生的现象。也为其毕业后走向基层管理岗位打好基础,能让他们能够胜任物流经理的岗位。同时也让他们在实践中选择出自己最适合的专业方向并加以重点研习,提早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
6.课程考核体系改革:理论与实践成绩并重,结合社会考证体系形成立体考核标准
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双管齐下,在课程考核是也就应当理论和实践成绩并重,一方面在理论课程成绩中适当加强实验课成绩的比重;另一方面也要有单独的企业实践成绩,让企业不仅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践指导,还参与到人才质量评价中来。再结合社会考证体系,形成能力、道德、思想、素质、技术全方位的立体考核标准,为社会输送既有专业特色能力、基本技能过硬且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满足岗位需求的合格物流管理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是一个复杂且艰难的过程,对于这个专业来说无异于孵化与重生,而对于这一过程中要经历的痛苦和艰难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准备。此处仅提出内部教师体系转型和外部社会企业支持等困难为探讨。
1.教师缺乏改革动力
在专业培养改革的过程中,对物流专业老师的要求大幅度提升。教师的授课内容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能力结构需要向“双师型”转变并与特色专业发展相匹配,知识与能力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这其中老师的高付出是可以预见的。
面对这种情况,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在激励机制、分配制度上进行合理调度,实现优质优酬原则。同时要在学科平台建设过程中,重视团队建设,通过团队人员集体互动,互相启发与激励,帮助专业老师转型与进步。
2.与社会和企业的合作难以实现
由于传统办学理念的原因,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之前并没有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物流业生产经营中去,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合作不深入。同时校企合作还存在着政策法规不健全、绩效评价机制未建立、企业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信任度不佳等问题。“双元制”的实现中学生的安全问题和报酬来源等都需要政策支持和校企的进一步协商。
鉴于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应本着服务地方的立足点,坚持校地互动发展模式,与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行逐渐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本专业融入到地区物流发展与创新领域中去,重视“校友资源”和“本土资源”,为地方物流业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
最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物流业的不断变革,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它应该立足地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接受国家、地方、企业和院校的政策引导,摆脱模仿综合性大学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做法,克服同质化现象,增强专业特色与竞争力,走出属于自己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之路。
[1]徐同文,房保俊.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2(6):59-65.
[2]孙泽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55-57.
[3]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7):94-98.
[4]高智琛.基于高校转型发展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构建[J].实验室科学,2013(6):164-167.
[5]刘枚莲,朱美华,张峰.基于三位一体的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交通企业管理,2013(9):172-174.
[6]高均土.大学生就业能力与高校的课程设置[J].中国高教研究,2012(3):75-78.
[7]刘家珉.国外物流教育与我国物流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物流技术,2010(12):235-237.
On the Reform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Hu Xiao-yu, Liu Chen, Lei Xun-ping
(Tongling University, Tongling Anhui 244000, China)
At present,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talents cultivation in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the reform is imperative under the situation that the social demand is urgently and the students are difficult to obtain employment. According to the reform ideas from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to the assessment approach, the reform content in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talents cultivation in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cluding: training objectives,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practice system reform,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content reform and so on. Reform is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such as internal teacher system transformation and external social enterprise support. It needs to carry out policy guidance in the country, local enterprises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reform, and beliefs of College specialty reform is also very important at the same time.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talents cultivation reform
G642.0
A
1672-0547(2016)05-0117-03
2016-04-18
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经济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以铜陵学院为例”(2013jyxm220);安徽省级质量工程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皖教高[2014]18号);铜陵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及对策研究”(jy13003)
胡晓宇(1983-),女,安徽霍山人,铜陵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物流专业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刘 晨(1964-),男,安徽安庆人,铜陵学院财务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学;
雷勋平(1979-),男,湖北荆州人,铜陵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管理决策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