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

2016-02-04 22:15刘媛媛
山西青年 2016年21期
关键词: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费尔巴哈

刘媛媛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浅析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

刘媛媛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同时也是最核心的观点。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是在马克思逐渐思考、逐渐总结中发展来的。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过程,旨在理顺马克思在各个阶段的实践观思想,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实践;实践观

一、《博士论文》:唯心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在自己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提道:“在自身中变得自由的理论精神成为实践力量,作为意志走出阿门塞斯冥国,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尘世的现实,……哲学上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正是批判根据本质来衡量个别的存在,根据观念来衡量特殊的现实。”[1]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出“实践”这一词。从中可以看出,一方面,马克思认为意志力量、自我意识起决定作用,是世界万事万物的主宰。另一方面,他认为实践是一种理论批判,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意识到实践与理论的相互对应关系,虽然还仅仅是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

二、《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一)《莱茵报》时期

1842年4月,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在这期间,马克思开始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问题,产生了对于物质利益的“苦恼的疑问”。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马克思写道:“有这样一种法律,哪里还存在新闻出版自由,它就取消这种自由,哪里应当实行新闻出版自由,它就通过书报检查使这种自由变成多余的东西——这样的法律不能认为是有利于新闻出版的。”[2]在这里马克思严厉批判普鲁士的书报检查制度,并且强烈要求新闻出版的自由。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中,马克思为了维护劳苦大众的基本利益,再一次批判了普鲁士的国家制度。他写道:“这种为了幼树的权利而牺牲人的权利的做法真是最巧妙而又最简单不过了。如果法律的这一条款被通过,那么就必然会把一大批不是存心犯罪的人从活生生的道德之树上砍下来,把他们当作枯树抛入犯罪、耻辱和贫困的地狱。”[3]这就促使马克思加快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立场的转变。

(二)《德法年鉴》时期

1843年10月,马克思与阿·卢格创办了《德法年鉴》。恰逢此时,费尔巴哈发表的文章吸引了马克思的注意,他的唯物主义思想立刻为马克思提供了新的启发作用。马克思为《德法年鉴》撰写的两篇文章——《论犹太人问题》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标志着他从唯心主义实践观向唯物主义实践观的转变。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4]“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5]。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实践观的奠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从宗教和哲学领域深化到社会物质关系领域的思想成果,标志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考察了劳动的异化行为。首先,“异化”的概念是指:“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6]马克思揭示了劳动异化的四种基本形式:第一,劳动者同劳动产品异化;第二,劳动者同劳动异化;第三,人和人的类本质异化;第四,个人和他人异化。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体现了实践的观点。“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同其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7]。

四、《神圣家族》: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

1844年下半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写成了《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一书。马克思恩格斯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布鲁诺·鲍威尔以及埃德加·鲍威尔兄弟一行人的思辨唯心主义的观点。在《神圣家族》里,马克思恩格斯继续了对思辨哲学的批判,并进一步发展了实践的观点。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的思想。“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8]。马克思否定了鲍威尔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认为思想必须依赖实践,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制定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批判并扬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哲学,标志着对唯心主义及对旧唯物主义局限性的突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纲挈领地表达了对于实践的观点,实践是一种现实的活动,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中介,实践是人的本质,并且“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

六、《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

1845年秋到1846年下半年,马克思跟恩格斯合写了第二本著作,即《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9]。由此知,马克思恩格斯是为了清算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思想以及确立自己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完成也标志着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7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11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4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46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46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56.9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56.9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287.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593.

B023;A

A

猜你喜欢
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哲学理论价值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浅谈哲学的基本问题
“星座”的哲学探究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