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远*
西安医学院临床医学院,陕西 西安710021
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分析
常远*
西安医学院临床医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国对医学的追求也有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我们现代健康观念己经从单纯的生物学角度扩展到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生态环境等综合层面,全科医疗服务模式使世界的社区医疗和基层卫生保健发生很大的改观。因此本文就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可取的地方借鉴到国内的医学中来,促进国内医学的发展。
关键词: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分析
全科医学是一门综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的新型医学科学分支,它以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以预防医学为主导,防治与保健一体化,为人们提供主动的、综合的、连贯的、协调的和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进行分析,了解其各自的特点,并找出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美国全科医学教育
美国的全科医学教育是比较规范,形成了医学院。通常美国的校内全科医学教育提倡学生毕业后全科住院进行医生培训,此外大多数医学院校设有家庭医学院或家庭医,并且开设有全科医学课程,而且规定所有的医学生必须接受至少2周的家庭医学训练。对于毕业生而言,毕业后需要全科住院培训长达3年,其中前2年主要在大医院或社区医院接受培训,除此之外每周还应该至少有2-3个半天到社区诊所进行实习,两年实习完毕后,在第3年主要在社区诊所进行培训,培训期间需要参加每天的全国统一考试,合格者则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培训3年,当全部培训结束后,在最后还需要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合格者获得全科医生资格证书。对于获得全科医生资格证书的人来说,不是高枕无忧了,这些全科医生每3年必须获得150学分的医学继续教育,同时每6年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全科医生资格;再次认证考试,合格者方能再注册执业。
(二)英国全科医学教育
在英国,45%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会从事全科医生工作,远高于其他专科。其中一流大学像剑桥、牛津和伯明翰大学平均都达到了30%的毕业生从事全科医生工作。相较于国内的医学生源而言,英国的医学生大部分是直接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进行5年学制的学习,教育开设全科医学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且有8周的社区实习,通过这种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使学生尽早了解全科医学。
(三)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
目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不同于国外,有多种教育方式,呈现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这其中包括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以及转岗培训等5种模式与六部委《规划》的5种主要措施基本一致。我国现阶段全科医学教育以转岗培训为主,后期将以毕业后教育为主,这种教育模式主要是为了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一)构建合理的医学预科教育体系
在我国的医学教育预科阶段的教育中不仅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外语交流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培养。因此围绕这一目标,在预科教育时应该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特点,尤其是要结合学校自身的教育优势,通过建立良好的课程体系,来达成这一目标。除此之外在加强理工科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开展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加深学生的多学科的知识背景、掌握多领域的实践技能、培养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二)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学生临床技能及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
我国目前的医学生临床教学的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一定临床工作和科研能力的人才,争取达到医学博士水平的应用型临床医师,所以八年制的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因此在八年制临床教育中应该加强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同时还应该加大教学资金投入的力度。除此之外在医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还应该严格筛选素质高的教员来从事八年制学生的教学任务,以此保证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实习的结果。这样通过改革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不仅掌握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还熟悉了各种基本的临床操作技能。另外,教育改革中还应该在注重对学生掌握基本的临床操作技能的同时,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临床思维能力、自学和终身学习能力以及人文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发展培养全方面的医学人才,来满足我国医学方面的需求,从而达到促进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几个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了解了各自的特点,同时还制定了一些对我国医学教育提升的策略,希望能促进我国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雪莉,王华杭.全科医师培训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J].中华全科医学,2015(10).
[2]王甦平,龚睿婕,杨涛,鲍勇.带教医生与学生对全科社区见习认知比较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4(07).
[3]陆媛,于德华,张斌,梁兴伦,张含之,王明虹.基于中美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对比探讨PBL的双重含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06).
*作者简介:常远,女(1987-),硕士,西安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助教。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4-00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