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红颖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110164
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
梁红颖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64
摘要:软件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工程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能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当代大学生都缺少解决工程问题能力,软件专业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需要工程能力,利用工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本论文主要是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利于解决工程实际软件项目开发问题,从CDIO工程模式简介、CDIO实施原则、CDIO模式教学改革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为研究工程项目解决学生实践工作问题的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CDIO理念;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模式
我国高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受企业欢迎。在我国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而企业也需要高级应用型人才。高校在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等都存在不合理现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够,没有搭建合适的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本论文提出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着重解决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在软件技术开发过程中,利用工程能力进行项目开发,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CDIO是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探索研究创立的工程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部分。它的核心思想是以真实软件系统为基础,将软件产品从构思、设计、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作为载体,教导学生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主动地把课程知识结构有机地融入到学习、实践的全部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CDIO教学大纲中详细阐述了工程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CDIO教学大纲按照技术知识、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工程综合能力四个方面,对工程化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以逐级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具体化的,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目标体系。
(一)构建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
构建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CDIO理念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
项目化教学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根据企业工作流程,岗位职责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进企业真实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工作岗位中能解决的实践工作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重要实践要反复练习,教师要对每个实践项目进行严格考核,根据企业实际要求去完成工作任务。项目教学有真实项目与虚拟项目,真实项目就是以厂中校,校中厂的模式,教师是师傅,学生是徒弟,这个时期的学生都应该具有一定技能,对工作项目有一定认识,能独立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在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工作任务,逐步提高学生工作效率,慢慢真正掌握企业的工作岗位对能力的需要。模拟项目一般都是利用软件进行完成一些工作任务,这时期学生一般没有项目开发经验,实际操作能力,先利用软件进行模拟练习,在教师指导下,逐步能独立完成模拟项目,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在模拟训练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技能,加深理论知识理解,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会贯通,提升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提高软件开发工程能力。
(三)分阶段分层次主动式学习
软件技术开发是一项复杂项目,根据项目复杂程度,需要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项目开发。在团队合作过程中,系统分析师也是根据程序员程度进行有目的的明确分工,让其各尽其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条件院校,要根据CDIO工程需要进行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程度教学分班级,根据学生能力设置教学内容,分层在教学要是一个动态机制,慢班学好的可以定期调到快班,快班程度低的要淘汰到慢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让其能独立完成软件开发项目提供技术保障,分阶段分层次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总之,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提高学生工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让其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培养其独立学习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自力.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思考与实践——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36).
[2]宋磊,刘立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实践[J].数码世界,2016(03).
[3]王朝晖.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四个合作”的探索与实施[J].中外企业家,2014(05).
[4]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介绍之六:软件技术专业[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5]周丽.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建设实践和研究[J].学园,2013(35).
中图分类号:TP311.5-4;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4-02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