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仁遗作 张榕生浅析
衷心的祝愿
——题赠闽南赴法国勤工俭学的青年朋友[1]
张友仁遗作 张榕生浅析
[编者按]为纪念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著名学者张友仁先生,本刊2014年出版了增刊《张友仁纪念文集》(总115期)。本期刊发张友仁先生的诗作,作为增刊的补遗。此诗作于1920年秋,录自增刊廖辅叔《张友仁先生二三事》一文。张榕生是张友仁先生的儿子。
原诗四首
惭愧神州教育家 一官无状负丹霞
根楠欲作百年树 桃李须繁满县花
前辈风流为俭朴 英年心事戒浮华
此帮文典无难字[2]别绪殷勤意有加
千秋民约创卢梭 王业消沉奈你何
乱后江山留霸气[3]劫余文字付旋涡[4]
徙薪至计纵横约[5]爱国同心曳落河
共摘星辰登铁塔 茫茫祖国祝悲歌
同行儿女亦英才 算是闽南第一回
异国逢秋黄菊艳 天河洗甲汉槎开
分工蚕业书千卷 读史罗兰酒万杯
莫负乾坤新眼孔 才经沧海便归来
无穷愿望一言中 锦绣山河夕照红
星汉不随南斗转 狂澜谁障百川东
甄陶法意惭先进 炉冶欧亚证大同
一别五年犹转瞬 高帆万里趁长风
浅析
第一首诗是这首组诗的总起及内容的概括。
第一联 上句 ,人称我是中国的教育家,十分惭愧。下句,我从政仍未能达到最高的标准,有负上天。
第二联 上句,“根”,佛典,能生长之义。根楠,是把楠树种植培养成长,与“百年树”呼应,喻百年树人。切题。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我悉心戮力,教育栽培青年一代,就像种植培养楠树的成长一样,让他们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用了“根”这一典故,及谚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使这一句写得内容深厚,意境明朗。下句,用“桃李”的典故。桃李,喻门墙之盛,所荐之贤士为桃李。喻办学校,培育人才。满县花,让桃李在全县遍地开花。喻在全县遍地创办学校。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竭力推行普及教育,要在全县遍地创办小学,使全县的适龄学童都能上学。用了“桃李”这一典故的原意,在一句的首尾同时运用,十分准确贴切,可知作者善于用典。这一联是用象征的手法,同时用比喻的手法去写,内容深厚,意境高远,气势雄伟,形象鲜明,从而表达出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壮志豪情。
第三联 上句,承接上一联:“根楠欲作百年树”,对青年朋友参加勤工俭学,临别赠言:要继承那些举止萧散,品格高尚的老前辈,崇尚俭朴的优良传统。下句,英年,有为的青年。这一句的意思是:一个有为的青年,最重要的心事,是切戒浮华。
第四联 上句,承接上一联,法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拿破仑说过,在法国人的文典上没有一个“难”字。下句,你们将要远行,临别依依,我经过纤细、曲折的考虑,向你们提出衷心的勉励和祝愿,还有不少衷心的话,以后再说。
这首诗是这首组诗的总起及内容的概括。前四句,对人称自己是中国的教育家,认为自己从事县政工作及教育工作,都没有达到最高的标准,十分惭愧,有负上天,决心要把工作做到最好,从而表达出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壮志豪情。五、六、七句,临别赠言,对青年朋友,提出衷心的祝愿,要做一个有为的青年,必须具备的品德修养:崇尚俭朴;切戒浮华;敢于迎难而上。言简意赅,亲切动人。第八句:“别绪殷勤意有加”,承接这一首诗,开启以下三首诗。这样的开头,有如奇峰突出,使人耳目一新。
第二首诗 要有敢于摘星的胸怀抱负。
第一联 承接上一首。上句,法国思想家卢梭《民约论》,主张人权平等,对思想界的影响极大,是法国革命的导火线,不仅影响欧洲,而且影响世界。下句,我们的国家正在消沉、没落,不知你们的意向又如何?
第二联 上句,承接上一联,自问自答。推翻清朝之后,军阀割据,战争频仍。下句,为拯救国家的危亡,爱国人士议论纷纷:有人主张科学救国;有人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人主张全盘西化;有人主张实行社会主义。纠纷所集,莫衷一是。
第三联 上句,苏秦激怒好友张仪,使随从把自己累积的全部薪金资助他,使得晋见秦惠王,被任为客卿,其后任宰相,是一个很卓越的谋略,从而促成合纵、连横两个伟大的战略的形成。作者根据司马迁作《史记·苏秦列传》及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的有关记述,自创“徙薪”这一新典,使这一句诗的内容特别深厚。苏秦在历史上的评价不高,毁多于誉,被认为他凭口舌之才,攫取功名富贵,是左右卖国,反复之臣,与燕太后私通(文侯夫人),道德败坏。许多人都不敢以苏秦的故事教育青年,作者用突破一点,带动全面的写法,着重指出苏秦创立合纵盟约,使秦兵不敢越函谷关一步,历时十五年,存天下,安诸侯,厥功甚伟。自然是由于他刻苦力学,学术渊博,才智过人所造成。故敢于运用苏秦的典故教育青年。可见作者熟读历史,知识渊博,思想锐敏,才识过人及善于用典。
下句,曳落河,回纥语,健儿。是一个辟典。这一句勉励青年朋友要做一个英勇的爱国健儿,同心合力,挽救国家于危亡。
第四联,上句,承接上一联,你们到达巴黎,要一同登上艾菲尔铁塔,敢于把天上的星辰都摘下来。“共摘星辰登铁塔”这句诗,是用象征的手法去写,意思是说,要有敢于做出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的胸怀抱负。这首诗是题赠青年赴法国留学,用了几个洋典,生动贴切。廖辅叔说得很好:“‘共摘星辰登铁塔’这句诗,则是把中国传统的形容楼高可以摘星的说法,用到巴黎艾菲尔铁塔上去,却一点不觉得生硬,这是先生文学修养的见证。这种以新事物融入旧诗歌的作法……可见他追求新知识是与时代同步的”。下句,承接上一句,这句的意思是:祝你们能够为危亡的祖国,谱写慷慨、悲壮的诗歌。意思是说,祝你们学成归来,做出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建设一个和平、安定、富强的民主国家。
这首诗是对青年朋友进一步提出衷心的祝愿。前四句,通过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指出法国大革命,建立一个工业发达的民主的国家,而中国正处于消沉、没落。为挽救国家危亡,社会人士议论纷纷。后四句,与第一首诗“别绪殷勤意有加”互相照应,在第一首诗提出的“要俭朴、切戒浮华、敢于迎难而上”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青年朋友提出衷心的劝勉和祝愿:要学习苏秦刻苦力学,知识广博,才俊过人,能够提出挽救国家危亡的伟大的战略;要有爱国的情怀;要有敢于摘星的胸怀抱负,为国家做出惊天动地的伟大的事业。这首诗写得热情奔放,气势磅礡。“共摘星辰登铁塔,茫茫祖国祝悲歌”。这一联是第一、二次祝愿的进一步的概括、总结。同时指出,参加这一次勤工俭学,在出发前应该做好的思想准备。这一联是这首组诗的重点。承上启下,把这一首诗与下一首诗紧密地连结起来。
第三首诗 勤工俭学的目的、意义及学习方法。
笫一联,上句,与上一首诗“共摘星辰登铁塔”,互相照应,进一步谈勤工俭学。参加勤工俭学有男有女,都是有为的青年。下句,是闽南青年参加勤工俭学的的第一批。
第二联 上句,是用象征的手法去写及用比喻的手法去写。逢秋,适逢革命思潮澎湃之秋。黄菊艳,黄菊开得十分艳丽,比喻法国是一个兴盛富强的民主国家。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法国受到当时革命思潮的影响,掀起大革命,建立一个工业发达,兴盛富强的民主国家。下句,承接上一句,与第二首诗:“王业消沉奈你何”、“乱后江山留霸气”相呼应。汉槎开,槎,同桴,舟也。这一句的意思是:你们在秋天,乘着祖国远航的邮轮,赴法国勤工俭学,学成归来,要挽天河之水洗净兵器,藏在府库,永不复用,建立一个和平安定、工业发达、兴盛富强的民主国家。这一句用了杜甫的诗:“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兵甲长不用。”及特别引用《论语·公也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用得十分贴切,使这句诗的内容深厚,意境高远,重要性突出。
第三联 上句,蚕,纺织业,喻工业。业,受业,喻上学。指出此行的任务有两方面:“勤工赚钱,节俭上学”﹙勤工俭学运动提出的号召﹚,上学是主要的任务,要学得好,必须刻苦力学,读书千卷。下句,罗兰,罗兰夫人,法国思想家、革命家,喻学习法国的革命历史。这一句着重指出学习的重点,是要醉心钻研西方革命的历史,就像遇着美酒一样,应该痛饮万杯。
第四联 上句,承接上一句,特别殷勤叮嘱,千万不要背负世界上政治思想的最新的观点。这一句,用“乾坤”这一常典,溶化于诗句之中,完全没有用典的痕迹,写得清新夺目。 下句“才经沧海便归来”,与第二联下句:“天河洗甲汉槎开”呼应,是这首诗的总结。“才经”这两个字,精练概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们远涉“沧海”,去法国勤工俭学,抵达法国之后,要在西方的学术文化的大“沧海”,钻研、探索、丰富自己的知识;打开自己的眼界;扩阔自己的胸怀;增进自已的才华;学成便归来,为国家作出伟大的贡献。写到这里,应该可以总结,画上句号。作者意犹未尽,继续写了第四首诗。
第三首诗,说明应该怎样参加勤工俭学。是对青年朋友的第三次的衷心的祝愿。前四句,简介勤工俭学,着重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第五、六、七句,说明学习的重点及特别要着重的焦点。“分工蚕业书千卷,读史罗兰酒万杯”。“书千卷”、“酒万杯”,是说在学习上必须有壮志豪情,要积极深入钻研西方的革命思想,千万不要背负世界上政治思想的最新的观点。第八句,“才经沧海便归来”是这首诗的总结。与第四句“天河洗甲汉槎开”呼应,一再重复说明学习的目的意义:学成归来,为祖国作出伟大的贡献。这首诗是这首组诗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写得感情真挚,循循善诱,反复论述,既概括而又全面。不仅是至理名言,而是金科玉律。“分工蚕业书千卷,读史罗兰酒万杯”。这一联是这首诗的核心,写得气势豪迈,精警卓越。
这一首诗应该是这一首组诗的开头,却把它摆在第二首诗之后,在诗的写作方法是插入法,目的是要把第一、二首诗的重要性特别突出,而把这一首诗成为这首组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安排,使结构更加严整,不至流于平淡,而写得委曲婉转,波澜起伏,语重心长。
第四首诗 自己的最大的理想和志愿。
第一联 上句,无穷的愿望,尽在一言之中。下句,锦绣山河在夕阳照耀下,显得十分鲜明美丽。
第二联,上句,承接上句,作者将王勃作《滕王阁序》中“物换星移几度秋”及“斗转星随”的旧句翻新,改为“物换星不移”,写成“星汉不随南斗转”。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国家的危难依然如旧,对国家的停滞不前,写得清新婉转,哀怨缠绵。下句“狂澜谁障百川东”,慨叹有谁人来堵塞。运用比喻,以百川汇集的狂澜奔泻,刻画出国家的存亡,犹如千钧一发,表达出自己的爱国情怀,深沉的感慨。“星汉不随南斗转”,南斗是属于星汉的体系,这一句是不合逻辑的。杜甫诗:“红豆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既不合语法又不合逻辑,杜老明知,不愿更改,诗句不一定要注重逻辑及语法,而是着重灵感与妙悟。
第三联,与第二首诗“劫余文字付旋涡”相呼应,提出自己的救国的方略。上句,用《汉书·董仲舒传》“与泥之在钧,为甄者之所为,故教化人材,亦曰甄陶”的典故。 钧,制造陶器的工具,其中旋转者。甄者,制陶工人。甄陶,喻德治。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德治思想与法治思想,是先进的前辈所创立,历史悠久,已经很完备,自己提不出什么意见,十分惭愧。作者用汉代醇儒董仲舒的典故,而又特别摆在这一句之首,可以领会作者对儒家的主张“德治思想”及对“大同思想”的向往,是十分认同的。下句,承接上句,作者抱着激情和无穷无尽的愿望,进一步提出自己最大的理想和志愿:将欧亚文化,熔冶于一炉,融汇贯通,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治国方略,又有一个贤能的政府,切实推行,必能治理好国家,再假以时日,一定会逐步走向“大同社会”,可以证明二千年前,先哲订立的“大同学说”的精深博大。“甄陶法意惭先进,炉冶欧亚证大同。”这一联是这首组诗的点睛之笔。写到这里,水到渠成,主题思想就突出来:对参加勤工俭学的青年朋友,致以最大的衷心的祝愿,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最大的理想和志愿。写到这里,应该可以总结,画上句号。作者意犹未尽,继续写了下一联。
第四联,上句。作者知道青年朋友,远适异国,背井离乡,一定有不少离愁别绪,特别给予安慰和激励。这一句的意思是,别离不足悲,五年的时间,转瞬就过去。下句“趁长风”有两层意思:其一,是乘风破浪远航,像一般人,临别对行人,祝顺风顺水;其二,是社会贤达组织勤工俭学会,帮助许多中国人走出国门学习西学,掀起勤工俭学的热潮,能够趁着这个大好的机会,去法国留学,是很难得的机遇。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要把握这个很难得的机会,高高兴兴参加勤工俭学的大队,乘着祖国远航的邮轮,乘风破浪,远涉重洋,去法国勤工俭学,学成归来,为国家作出伟大的贡献。
这首诗是这首组诗的总结。第一句“无穷愿望一言中”,应该摆在第六句“炉冶欧亚证大同”之前,却把它特别抽出来,摆在这首诗的第一句,目的是要把自己的无穷无尽的愿望,特别突出来,作为这一首诗的引起。第二、三、四句,触景生情,对国家的危亡,表达出自己的爱国情怀及深沉的感慨。第六句,与第一句结合起来:“无穷愿望一言中,炉冶欧亚证大同”。与第一首诗的前四句,及笫二首诗的第四句,互相照应,抱着无穷无尽的愿望,提出自己的最大的理想和志愿,这一个最大的理想和志愿,也是向青年朋友提出的最大的衷心的祝愿,也是向社会人士提出的最大的衷心的祝愿,渴望能引起社会人士广泛的研究和讨论。第七、八句,与第一首诗的后四句互相呼应,特别对青年朋友,作出最后的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祝愿。同时对第三首诗的前四句,简介勤工俭学作了补充,说明勤工俭学,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及留法学习的时间是五年,使第三首诗介绍勤工俭学,写得比较完整。这首诗与第一首诗,首尾照应,采取逐步深入的写法,就把主题鲜明地突出来。这样的总结,写得内容深厚,感情真挚,波澜起伏,十分奇特。
读了作者的最大的理想和志愿,可能会觉得只是伟大的理想,要实现“大同社会”,真是遥遥无期。要理解这个问题,就要了解作者的思想发展的历程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从童年、少年时起,刻苦力学,熟读四书、五经、钻研辞赋,有深厚的儒家思想。五四运动兴起,为挽救国家危亡,社会人士议论纷纷,激进派陈独秀提倡社会主义,作者跟陈独秀研究社会主义,根据《礼运·大同篇》中心的“大同学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不独亲其亲,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货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蔽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创立以“大同学说”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在龙溪县推行,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兴建小学300间,解放随嫁娘、惩办恶鸨、解放南词、改革吏治、肃清盗贼、人民安居乐业,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歌颂。作者辞职离龙溪县时,各界阻留,深夜才开船去,后路过龙溪,群众在《厦门日报》大字刊登:“还我使君”。作者根据自己在龙溪县推行以“大同学说”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的工作实践,效果已经十分显著,深信自己现在提出的“炉冶欧亚证大同”的治国方略是更加切实可行的。
这首组诗作于1920年,是作者早期的作品,已经很成熟,在当时来说,作者的思想是很进步的,是与时俱进的。他一生心系大同,最大的理想是实现“大同社会”。他根据《礼运·大同篇》的核心“力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精神去工作,竭尽所能为大众服务,矢志不渝,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他对人民事业都作出有益的贡献。
勤工俭学运动于1919年3月至1920年底达到高潮,作者任龙溪县长是1919年9月至1920年9月。这首组诗有“惭愧神州教育家,一官无状负丹霞”、“异国逢秋黄菊艳”之句,可知这首组诗是作者离任前,在1920年秋天,八九月之间所作。通过这首组诗,可以领会作者的爱国情怀、胸怀抱负、思想锐敏、与时俱进及文学才华;同时,可以领会作者对青年的热情爱护、悉心指导、循循善诱和深切期望。
这首组诗由四首诗组成,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篇章结构、思想内容及警句,以临别赠言为线索,把四首诗贯串起来,写成一首思想进步、内容深厚、韵律优美的组诗。由于着重诗的内容的上下衔接,诗句的前后呼应,就使这首组诗的结构严整;由于善于用典,就使这首组诗内容深厚、意境深远、形象鲜明;由于采取逐步深入的写法,就使这首组诗写得层次分明、主题突出。
这首组诗艺术性与思想性完美相统一,写得感情真挚,内容深厚,意境深远,气势雄伟,而有少年倜傥之气,文笔清新俊逸,与一般的送别赠行的诗截然不同,别具一格,不同凡响。
注释:
[1]这首诗录自廖辅叔《张友仁先生二三事》(原载1997《惠城文史资料》第13辑。《岭南文史》季刊2014年增刊第1期、总第115期转载)。这首诗没有题目,题目及小标题是榕生所加。作者在龙溪县县长任期内曾在勤工俭学高潮中,派遣龙溪学生赴法留学,估计这首诗作于1920年八九月间。廖辅叔为20世纪30年代青年作家。1915年蔡元培、吴玉章在巴黎组织勤工俭学会,帮助许多中国人走出国门学习西学,掀起勤工俭学、留学法国的热潮。在这次热潮中,有来自18个省,先后有20批、约1800名知识青年,先后奔赴法国艰苦学习,其中有周恩来、邓小平、陈毅、李立三等。当时的勤工俭学与爱国救国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爱国人士为求改变中国弱势,学习西方科学文化。
[2]拿破仑,法国的政治家、军事家。这一句是引用拿破仑所说的:“难之页字,惟愚人所用之字典始有”。
[3]霸气,战国时诸侯争霸。借喻军阀割据,战乱频繁。
[4]旋涡,谓水流低洼处所起之旋纹。袁桷诗:“教民风偃草,抚俗水旋涡”。今引以喻事之纠纷所集。
[5]徙薪至计纵横约:徙,迁也、移也。薪,薪金。苏秦周洛阳人,张仪魏国人,同事鬼谷先生学纵横捭阖之术。苏秦说秦惠王不用,他转而向燕、赵提出六国合纵抗秦的伟大战略,受到燕、赵的欢迎,厚加赏赐,派他前往各国游说。当时秦派大军击败魏,准备东进。苏秦恐秦攻赵,破坏南北合纵盟约,为阻止秦军攻赵,便激怒挚友张仪,并派自己的随从,将自己积蓄的全部薪金资助张仪,使他得见秦惠王,而被任为客卿。此时,他的随从告辞,告知原意,张仪大悟,请代向苏秦叩谢,只要苏秦在世一天,张仪定当全力以赴。苏秦稳定秦国之后,再说服韩、魏、齐、楚四国,订立南北合纵以抗秦的合纵盟约。苏秦任合纵长,兼任六国的宰相。其后,张仪任秦相,推行六国连横事秦的东西连横盟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