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的文艺理论研究

2016-02-03 22:51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系北京100027
黄河之声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史诗诗学

张 池(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系,北京 100027)

《诗学》的文艺理论研究

张 池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系,北京 100027)

亚里士多德是轴心时代古希腊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知识渊博,对当时各个学科均有涉猎。而《诗学》就是其关于文艺理论的著名作品之一。从《诗学》的六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亚氏所代表的苏格拉底学术传承的扩散、摹仿论与戏剧理论的关系、悲剧的解释和艺术批评等方面的问题,并力图构建亚氏戏剧理论的解释体系并深入剖析亚氏所处的时代和历史影响。同时试图揭示亚氏《诗学》中的观点为何能够在西方文艺学理论中占据一席之地。

亚里士多德;诗学;摹仿论;悲剧;艺术批评

亚里士多德的观念和科学体系整整影响了欧洲两千多年,至今如此。亚氏的思想体系纷繁复杂、包罗万象,是古希腊雅典学派和逍遥学派的集大成者,但如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其体系却难度颇大。因此,笔者主要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进行阐述,希望从该书出发,介绍亚里士多德对于艺术学领域研究的心得,以达管中窥豹之效。

一、亚里士多德生平和《诗学》简介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古希腊雅典人。他出生于公元前384年,卒于前322年,是古代西方最杰出的学者之一。其涉猎范围包括哲学思想、自然科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和教育等,曾深刻影响了西方世界。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收徒,创立名为“吕昂克”的学校,后世称他们为“逍遥学派”。这一学派在当时影响颇大,构建了第一个完备的西方哲学系统,兼容并蓄,成绩斐然。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一本涉及哲学的文艺著作,也叫《论诗》,据考证是亚氏的讲义。该书现有二十六章存世,其内容侧重讨论悲剧和喜剧。《诗学》在西方流传版本颇多,导致国内的译本不少,因此本书采用影响力较大的陈中梅译本。

关于《诗学》所指内容的分类,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六分说;二是三分说。在陈版的内容提要中,各个章节的中心思想都精炼出来,显而易见。笔者赞同六分说,第一部分,即第一至三章讲述模仿说,说明诗歌摹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接下来的二部分,第四和五章,讲述天性与诗的产生、喜剧的摹仿对象;三部分,第六至二十二章,悲剧的组成,讲述悲剧的定义、情节、诗人、刻画性格、发现与描述、言词及与历史的区别;四部分,第二十三和二十四章,讲述史诗的特点;五部分,第二十五章,讲述批评的标准和归类;六部分,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喜剧之间的优劣。

二、《诗学》的文艺体系解读

《诗学》是亚氏对于艺术学的观点集大成者,历史上多人尝试对其解读,有关文章著作汗牛充栋。在本文就不再赘述,仅以笔者自身的感悟对亚氏的思想体系进行解读。

(一)亚氏代表了轴心时代苏格拉底学术文化线扩散的开端

毛泽东曾提出一句名言:言必称希腊。虽然这句话被用来批评主观主义者,但也说明了希腊文化的深刻影响和重要程度。

虽然多数人认为希腊文艺的轴心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但笔者认为其并没有消失。在地中海地区的希腊化过程中,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一条学术文化线起了重要作用。希腊本土的古典文化衰落,但更在广大地区兴起,直至影响整个西方世界。在当时,一个人从西欧走到印度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不便,也能进行文化沟通,罗德岛、塞疏古、托勒密埃及、罗马、马其顿和小亚细亚等地都开始希腊化进程,大修希腊风格的建筑,兴起希腊风俗,亚氏师门的思想被广为传播。东方不亮西方亮,欧几里得、阿基米德、阿里斯塔克和伊壁鸠鲁学派等均直接或间接受到轴心学术文化线的影响。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私人学府创办风气也蔓延开来,成为传播亚氏文化的载体。亚氏的《诗学》其后历经近两千多年的断断续续的传播,到文艺复兴时代突然发挥强大的影响,各种校订本、译本和评论纷至沓来,并推动了“三一律”等研究理论的产生,对随后数百年的戏剧发展产生极大地推动作用。

因此可以说虽然亚氏其后的希腊本土文化逐渐没落,标志着一个辉煌时期的结束,但却是轴心时代苏格拉底文化线扩散的开端。其《诗学》过去对文艺研究发挥了重大作用,未来也将如此。

(二)摹仿说是亚氏戏剧理论的基石

在亚氏之前很少有人能系统阐述艺术的起源和本质。德谟克利特曾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对大自然能动地“模仿”,但对艺术的模仿起源研究的集大成者却是亚氏。后者更进一步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他认为尽管文艺的样式和种类千差万别,但其本质都是“模仿”,仅有的差别存在于三点: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得的对象不同和所用的方式不同。因为亚氏到文艺复兴时期之间的历史“黑暗期”太长,导致其“摹仿说”竟统治了西方的文艺理论两千年。在《诗学》中,亚氏开篇就点明“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音乐,这一切总的说来都是摹仿。”他认为摹仿不仅仅是试图再现事物的外部形象,也在反映内部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因为摹仿,有一种无音乐伴奏的话语艺术或格律文成了史诗或诗,演奏者就转变成诗人。他们的摹仿对象都是坏人或好人(即行动中的人),他们在音乐、背景、幕布和面具等要素的参与下,以不同的方式去表现人物,并且按照时间一致、地点一致和表演一致的三原则在一天之内完成表演,这就是“三一律”。

由此可见,亚氏认为人的天性成就了摹仿,产生了诗歌,诗歌的再现和表现衍生出了悲喜剧。摹仿其实质就是象征,卡西尔认为人是能自由创造和使用象征符号的动物,而希腊人用诗歌或悲喜剧象征他们所要表现的事物。悲喜剧的本质就是一种象征,即用同一种媒介的不同表现形式去摹仿同一个对象,通过扮演以求表现行动中具体人物。摹仿说在历史上都很有影响力,包括后人把弗雷泽的巫术阐释系统和马林诺夫斯基的有关研究也与亚氏的摹仿论联系在了一起。有人认为交感巫术的“相似率”其本质就是摹仿,甚至有人认为西班牙史前时期的“阿尔塔米拉”壁画里场面也是摹仿的再现。

(三)悲剧是摹仿理论的集大成者,是诗学的核心

在阐述摹仿的概念后亚氏思触突转,将大部分篇幅用在悲剧的描述。他说明悲剧的语言应有语言和唱段,不然不能称其为悲剧。悲剧包含着起始、中段和结尾这三个完整系统,并由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等六个部分对悲剧本体加以完善。悲剧并不严格按照历史叙述,但却严格遵循着突转、发现和苦难的逻辑以及开场白、场、退场和合唱组成的顺序,这种逻辑和顺序能够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亚氏认为最一流的悲剧效果应该是表现主人公如何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的人生遭遇,也就是主人公获得悲惨的结局。如香港电影《食神》的前半部分,周星驰扮演的史蒂芬·周的人生就遵循这个套路。这种结局发生在主人公不知情时、近亲或者配偶之间,这样才能烘托出极强的悲剧气氛。如欧里庇得斯的作品《美狄亚》,伊阿宋为了盗取金羊毛,娶了科尔喀斯城邦的公主美狄亚。可是很快伊阿宋就抛妻弃子,娶了他国国王之女。最后美狄亚杀死了伊阿宋的新妻和自己的三个儿子,伊阿宋也自杀身亡。这种亲属间的悲剧极大地引起了观众的恐惧,烘托了悲剧气氛,是符合亚氏悲剧系统的经典之作。

亚氏把悲剧分为四种:复杂剧、苦难剧、性格剧及穿插剧。除此之外,史诗也遵循该分类组成并均含有“结”与“解”。除了唱段、戏景外,史诗和悲剧别无二致。不过他也指出两者的不同:“史诗的摹仿通过叙述进行,因此有可能描述许多同时发生的事”,而悲剧不能。在悲剧的最后部分亚氏大篇幅介绍了言语,谈起了语法。其中有一种观点对现在的文艺界仍有着警示作用。他认为:所谓奇异词等普通用语的词如果被人运用,那么他写出不是谜语,便是粗劣难懂的歪诗……滥用外来词会产生粗劣难懂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这说明文艺作品的作品要坚持大众原则,要能够为人民群众接受和理解。举个例子,如果市场上充斥着《小时代》这种粗制滥造、烂词连篇的作品;如果电视剧都用着“蛮屌哦”、“扛把子”、“屌丝”或者“同志们,抗日战争已经进行到第七个年头了”之类的台词;如果我们看到的文学作品都是没有营养的网络小说,我们还能感受到美吗?毫无疑问,这会割裂艺术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导致艺术的衰亡。亚氏在两千多年前的警告放到现在仍是振聋发聩的,也有文艺清醒剂的功用。

(四)艺术批评是短暂却精彩的尾声

《诗学》的最后两章,亚里士多德谈论了艺术批评,他对人们的批评进行了回应。当时希腊人对文艺的批判有五类,分别为(诗人)描述了不可能发生之事、不合理之事、有害之事、前后矛盾之事和技术上处理欠妥当之事。在他看来,回应这些批判应从对诗艺本身的考虑出发,弄清错误的类型,正确区分诗人的摹仿路径。同样,亚氏严肃地指出“倘若诗人毫无必要地编写不合情理之事和表现恶劣的性格……提出批评是正确的。”针对当时人们的同作为摹仿,史诗和悲剧究竟哪一种更好之疑问,亚氏认为通过表演来表现一切的摹仿是粗俗的,其是不能被具有较高欣赏能力的观众接受,以此来反驳人们提出的史诗比悲剧更胜一筹的见解。悲剧在他眼中是优于史诗,它拥有史诗所具有的一切组成部分、有分量不轻的音乐成分、给观众留下鲜明印象及能在较短的篇幅内达到摹仿的目的。“由此说来,如果悲剧不仅在上述方面优于史诗,而且比后者更能让观众感受到艺术带来的快感,那么悲剧就超越史诗,因为它比后者更好地达到追求的目标。

三、结语

《诗学》的诞生已经两千多年,作为人类早期文明的巨著,其有些论点现在看来不免陈旧。但瑕不掩瑜,该书还是有着许多相当优秀的论证,包括摹仿说、史诗和悲剧的解析及艺术批评,尤其是对后世影响甚大的“三一律”,这些都能展现亚氏严缜的思维逻辑和卓越的语言体系,闪耀着智慧光芒。其价值是巨大的,不然也不会在希腊文明之光黯淡后还能影响着世界两千多年,使得人们至今还能想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一条学术文化线并像挖掘宝藏一样研究之。两千多年后,亚氏的思想还能传播和影响东方,让人们“言必称希腊”,这大概是他从未想过的小插曲吧!

[1]刘小枫.“诗学”与“国学”——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译名争议[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123-131.

[2]李平,莫为.《诗学》中的柏拉图声音——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诗学思想互文性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72-80.

[3]李衍柱.世界轴心时代的诗学双峰——与亚里士多德《诗学》并峙的荀子《乐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6:51-57.

[4]陈恒.希腊化时代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史学理论研究,2002,03:110-121.

[5]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亚里士多德 著.陈中梅 译.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姚介厚.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05:15-28.

[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张池(1986-),湖南麻阳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系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艺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史诗诗学
背诗学写话
2013史诗之战
史诗表演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史诗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长征 伟大的壮举 永远的史诗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