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莉(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拨动”心灵的琴弦
——钢琴曲《少女的祈祷》
赵 莉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十八世纪的欧洲,有着繁盛的音乐文化。《少女的祈祷》作为所有传世的音乐作品中的小小一粟,有着她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文章从乐曲创作背景、音乐意境、音乐形态、演奏要求等方面入手,带给《少女的祈祷》一个较全面的解读。
钢琴;解析;曲式;演绎
《少女的祈祷》是一首年轻的女音乐家心中流淌出来的音乐。这首发表于1856年的钢琴曲,是在她十八岁的豆蔻年华创作出来的,这使他一举成名,她就是波兰音乐家苔克拉·芭达捷芙斯卡。一百多年来,这首精美的乐曲被改编成各种表演形式的版本,在世界各地深受人们的喜爱!
优美的琴声,波涛般涌动的音调,虔诚的情感,加上乐曲标题的提示,都有可能引发你对这首乐曲的联想和想象——是少女的祈祷,沉思,还是回忆,思念?是幸福的憧憬,还是热切的倾诉?音乐本身就会带给我们非常奇妙的感受和思考。从音乐中我们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美好的祈福与祝愿。
这首钢琴曲由一段音乐主题加上四段变奏组成,主题之前有四小节简短的引子。结构图示:
引子:这一段由装饰音倚音的八度的下行音阶,由下属和弦进行到属和弦组成。使人感到似乎是教堂的钟声在敲响,钟声打破了造成的宁静,最后的下属和弦到属和弦的进行更是显得意犹未尽,仿佛钟声还在耳边回荡…也为引出旋律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主题:主题的旋律是波浪起伏式的上下回转,左手始终是主和弦,似乎是天真无邪的少女在听到了教堂的钟声后,内心有些激动,但又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
变奏一:在主题的基础上稍加变化,三连音为主的琶音贯穿始终,同时又穿插了七连音和十连音,颤音和倚音的运用比主题更丰富,左手和弦和主题没有太大变化。在长串的高音区清脆的声音下,我们似乎看到一个着白色连衣裙的少女在美丽的林荫小路上,五颜六色的花朵在路边竞相绽放,小鸟在树上愉快欢唱,溪水在身边潺潺流动,一切都显得那么田园,少女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美好希望。
变奏二:主旋律的音区发声变化,出现在了中音区,而且变成以八分音符为主,节奏变得舒缓,色彩暗淡了许多。和第一变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我们似乎听到了一个语重心长的老者在和少女促膝交谈,这个声音是那么富有磁性和爱心,左手伴奏升高到了高音区,又使得音乐充满了奇幻的色彩。
变奏三:是变奏一的不完全再现,每一乐句的开头比变奏一多了一个颤音,每一句的旋律都处在一种减弱的收缩中,似乎是这位少女多了很多人生的感悟,再次看到路边的鲜花,听到小鸟的歌唱时又有了不一样的心境。
变奏四:由许多连续的八度三连音组成,使乐曲由热闹转向安详宁静,天真美丽的少女迈着更为坚定的步伐向着她的幸福之路渐渐远去。
整首乐曲虽然形象单纯,却在单纯中显示出深刻,手法朴素,亲切感人。虽略带伤感,但又非常柔美,十分形象的展现了一个纯洁少女的美好心愿,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我们不禁要问:她究竟在祈祷什么呢?也许欣赏者并不能确切的回答出来这个问题,但是这正是音乐的美妙所在,她让我们能够完全打开自己的思绪,让我们充满幻想。
在演奏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整首乐曲的思绪和情感把握要准确,每一部分的变奏都有各自的特点。
引子部分要一气呵成,下行八度的演奏有力并连贯。句尾需要有自由延长,给人以深呼吸。主题演奏乐句要连贯,有呼吸的歌唱并深情的触键。变奏一的演奏上,主题旋律在右手有所变化,但仍然要保持歌唱的深情触键。变奏二的主题转到中音区了,像是一个绅士风度的中年人在向我们娓娓道来,又像是低音提琴悠长委婉的倾诉着内心的声音。演奏要充满情感,低音右手旋律突出,伴奏声部控制音色,和右手相得益彰。变奏三主要的变化在左手上,音色要控制到位。变奏四是全曲的高潮,要用强力度突出主旋律,但是并不是毫无控制的加强,始终贯穿幸福的感觉,充满想象,不能炸开音色。
钢琴的演奏始终是要忠于原作的,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演绎,一定要准确把握作者的乐思。并注意弹奏这样的主调音乐时,伴奏声部控制好,不能喧宾夺主。
在十九世纪的欧洲,音乐艺术蓬勃发展,大师云集。苔克拉·芭达捷芙斯卡只不过是在光环照耀下一颗默默无闻、毫不起眼的小花,但她留下的这首钢琴曲却永不凋谢,永放光芒。永远在世界音乐的百花园里熠熠生辉。每当聆听到这首美妙的曲调,你是否感受到她向我们缓缓走来,正透过时空隧道向我们倾诉着一位波兰少女的青春梦想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