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腾格日勒
(锡林郭勒盟民族歌舞团,内蒙古 锡林郭勒盟 026000)
传统的蒙古族舞蹈探讨
阿拉腾格日勒
(锡林郭勒盟民族歌舞团,内蒙古 锡林郭勒盟 026000)
摘 要: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舞蹈历史和文化悠久的民族,蒙族舞作为蒙古文化的代表,其内容、形式和艺术特征都非常多样,也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文章首先阐述了蒙古舞的发展历史,然后结合蒙古舞的分类,探讨了蒙古舞的艺术特征,以期能有助于大家对蒙古舞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历史;类别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蒙古族具有“舞蹈民族、音乐民族”的美称。在蒙古族文化艺术宝库中,民族舞蹈的光芒最为璀璨。蒙古舞蹈是蒙古民众生活和艺术创作的产物,也是蒙古民众审美情趣、伦理道德、精神信仰的结合体。从传统蒙古舞蹈中,我们可以管窥蒙古族民众的文化心理和艺术气质,也可以为当代舞蹈艺术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蒙古人是东胡人的后裔,东胡人的祖先则是商周时期的北狄人,北狄人最早居住在阴山蒙古高原一代,以狼和鹿为图腾。在魏晋朝时,北狄人南迁并开始分化。蒙古人从东胡经鲜卑演化而来,最早以大兴安岭和内蒙古高原一带为活动范围。蒙古族舞蹈与汉族舞蹈一样,都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祭祀活动。《汉书.匈奴传》有云:匈奴风俗,岁正月,诸长会单于庭,祠,祭先人,天地,鬼神。蒙古族民众以渔猎、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早期的蒙古音乐和舞蹈,就是蒙族人在狩猎、围攻动物时发出的声音、做出的动作。可以说,蒙古族舞蹈带有鲜明的宗教和地域色彩。如蒙古族萨满师在祭祀时多会以白色来装扮自己,所以,蒙古族民众也视白色为圣色,蒙古舞蹈中也有许多以哈达为道具的作品。时代在前进,蒙古舞也不断向前发展,许多蒙古族艺人在舞蹈创作中,都以生活为舞蹈形象的本体,积极从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从时代发展中汲取艺术营养,从而创作出了一大批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时代感的蒙古族舞蹈。
传统的蒙古族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根据主题内容,人们将传统蒙古舞划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和“查玛”。下面,笔者将一一为大家介绍这几个舞种:
(一)安代舞
安代舞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是由科尔沁草原的库伦旗人创作出来的。安代舞的本质是萨满师治病之舞,主要用于祈求神灵保佑,消灾祛痛。安代舞的舞蹈流程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准备、开始、高潮和收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安代舞的迷信色彩逐渐淡化,它逐渐成为一种深受民众欢迎的民间舞蹈,在节日、宾客到来和庄稼丰收之时,蒙族民众都喜欢以安代舞来助兴,安代舞的意义和范畴也不断扩宽和延伸。
(二)盅碗舞和筷子舞
盅碗舞是蒙族舞蹈中古典舞蹈、女性舞蹈的代表。筷子舞则是典型的蒙古族男性舞蹈。关于盅碗舞和筷子舞的起源,有这样一种说法:蒙古人有“席间不准敲击碟、碗、筷子和酒盅”清规戒律。但是,在欢乐的节日,人们欢歌跳舞时,情不自禁地会敲碟、敲碗、击盅、击筷子,以表达欢悦的心情。盅碗舞和筷子舞就是这样产生的。盅碗舞的舞蹈动作要领是: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根据音乐节奏来碰盅。盅碗舞肩部动作较多,在舞蹈过程中,舞者不仅要保证碗不能掉、盅不能破,还要体现动作的刚柔相济、优美流畅,所以,盅碗舞也被蒙古族民众视为最能体现女性端庄、优雅之美的舞蹈。筷子舞的动作要领如下,舞者右手持筷,对身体各部位进行极大,同时结合音乐配以耸肩、跳跃等动作。筷子舞具有动作敏捷、节奏感强等特点,是蒙古族民众喜闻乐见的舞蹈艺术形式。
(三)查玛舞
查玛舞属于宗教寺庙舞蹈,常被寺院庙宇用作语佛法弘扬、佛教宣传和节日庆典。在舞蹈过程中,查玛舞者常常要佩戴面具、身穿盔甲和蟒袍、手持各种兵器或法器,扮作不同身份的神灵。查玛舞气势庄重、肃穆,带有鲜明的佛教韵味。但是它在内容和形式上又带有地域特色,深受蒙古族民众的喜爱。
(一)马步与肩部动作种类多
蒙古族是马背民族,蒙古族民众日常生活、远行、作战都离不开马,所以他们对马有着深厚的感情,蒙古族舞蹈中也有许多与马有关的内容,马步就是蒙古族舞蹈中最为常见的一个技巧性动作。蒙古舞蹈中的马步种类非常多,有轻骑马步、小跑马步、狂奔马步、环绕马步、技巧马步之分。不论是哪种马步,从本质来看,它们要么是对马儿跳跃、旋转、奔跑动作的模仿和艺术加工,要是对人们与马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有关动作的真实再现。说到马步,我们就不能不说蒙古舞蹈中的肩部动作。蒙古舞肩部动作与马步动作一样,都是蒙古舞的一大特色。蒙古舞肩部动作有硬肩、柔肩、绕肩、耸肩、笑肩等。蒙古族舞蹈中的肩部动作之所以这么多,与蒙古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有着密切关联。因为在骑马过程中,人们不仅会有马步动作,肩部也要随着相关动作不断上下、前后。这些,都被融入到舞蹈创作中去,并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马步和肩部动作。
(二)手部姿势要求严格
蒙古舞是一个对手部姿势要求较为严格的舞种,蒙古舞的手部姿势有握拳式、托盘式等,手部动作有压腕、提腕、硬腕、软手、甩手、弹拨手、抖手、摸掌、切掌、抬掌、扣掌等。蒙古舞中的手部姿势有软手和硬手之分,其中,软手动作轻灵柔软,硬手动作刚劲有力、富有弹性。如在表达女子抚摸羊羔、挤奶等动作时,舞者手部姿势要轻盈柔美,而在模拟男子抚鹰、挽弓的动作中,手部姿势多舒展刚强。蒙古舞蹈中的手部姿势,与蒙古族从事游牧、狩猎的劳动生活有关,是他们在游牧、劳作中不断提炼、加工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刘杨,苗新宇.传统的蒙古族舞蹈探究[J].北方音乐,2015,11: 19+21.
[2] 胡悦.浅谈蒙古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通俗歌曲,2015,11:222.
[3] 万刚.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的特征[J].大舞台,2015,06: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