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合肥 230001)
古琴音乐文化对现代音乐教育的价值和启迪*
王婷婷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合肥 230001)
摘 要:古琴是我国古代音乐的代表,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在当前却逐渐衰落,因此必须对现代音乐教育进行反思,同时加强对古琴音乐文化的研究,来指导现代音乐教育。本文从融合传统哲学、转变音乐思维方式、文化性、民族特色、吸收借鉴外来音乐五方面,分析了古琴音乐文化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启迪。
关键词:古琴音乐文化;现代音乐教育;西方音乐;传统文化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一门艺能,还是一门学问、一种文化。从创制古琴到如今,已有近三千年历史,自先秦发展至魏晋南北朝,古琴不断成熟,在唐宋时达到繁荣期,清末以来为强国对抗西方列强,西式教育普遍开展,古琴逐渐没落。纵观其发展史,已形成一套成熟的古琴音乐文化体系,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眼中,琴既是娱乐身心的器具,更是陶冶性情、培养气质、增强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国内音乐教育明显以西方音乐标准为主,处处模仿西式音乐,使得古琴日渐式微。因此,应当重视古琴文化,将其艺术和精神应用于现代音乐教育中,在传承古琴文化的同时,能够促进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古琴音乐之所以衰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观念上的误解,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惨遭西方列强侵略,逐步从封建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主动学习西方文化科技。在音乐上亦然,系统地接受西式音乐理论,对传统文化却一概否定,认为古琴保守落后,不适合当代社会,以至于很多人热衷于追求摇滚、爵士乐等,对古琴却嗤之以鼻。
其实,古琴经过几千年发展,同西方音乐一样,也有一套完整的音乐体系,不论是从演奏技术,还是审美意境上,都绝不输于西方音乐。我国传统文化含蓄幽深,古琴不仅是乐器,还融合了古代哲学、美学,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比如古琴曲《渔樵问答》,乐调洒脱,意境深远,除了泼刺、滚拂等技法的运用,更强调一种隐士精神,不于尘世中争名夺利,而醉心于青山绿水,逍遥自在,怡然自乐。此曲很符合我国道家追求的境界,隐逸山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古曲《高山流水》,则记载了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在赞叹其曲艺高超的同时,还大力赞美了知音间的情愫。伯牙学琴,三年不成,最终在东海面对波涛而自悟,这正是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梅花三弄》则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第一层是寒冷冬季梅花绽放的画面,第二层则重在赞扬梅花的傲骨精神,第三层是对自身的反思,以提升品格修养。不管是演奏哪一曲,都要联想到琴艺之外的东西。
古代知识分子在学琴时,首先要理解传统哲学,包括儒家的乐教、道德、仁义等哲学思想,也包括道家的大音希声、物我两忘的思想和境界。具备了这些因素后,才可正式学琴,学习技艺,将自己对传统哲学的理解融入到演奏中。比如儒家认为音乐有教化功能,古琴作为雅乐,作为君子之器,学习时必须认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树立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在演奏时增强自身修养,完善自身品质。
总之,传统文化和哲学虽有糟粕,但其精华可取者甚多,绝不能将其否定,而应重拾起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教育理念尽可能地融合。有文化底蕴的音乐教育,方能促进现代音乐教育有新的突破,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音乐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琴音乐便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随着古琴音乐的不断成熟、繁荣,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所以才能传承数千年而不倒。这种文化已经超出了纯粹的音乐文化的范畴,还与传统哲学、美学、文学等密切相关。古琴也经历了从乐器到艺术,再到学问,最终发展至“琴道”这一系列变化,细数古代著名琴学家,同时为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者不在少数,这是我国古琴音乐与西方音乐很重要的不同点。
首先,音乐教育离不开其本质文化和时代社会环境,古琴音乐理论、教育活动、音乐机构等构成了我国独有的古琴音乐文化体系,它是众多琴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古琴教育实则属于古琴音乐文化范畴,是用来传承和表现古琴音乐文化的一种形式和途径。古琴文化是我国独有的,在传统音乐中,最能体现、代表传统经典文化,包括儒家提倡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道家崇尚的审美和境界。总之,现代音乐教育必须以文化为基础,体现出文化性。
其次,既然归属于音乐文化范畴,古琴音乐教育自然受整体文化的制约,时代不同,文化改变,音乐教育也会随之改变,在不同时代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音乐教育离不开以下四项内容:第一,价值体系。价值观不同,对音乐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形成的音乐风格也有较大差异。古琴文化更倾向于儒家价值观,重在文化修养的提升,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对古琴教育影响至今。第二,音乐符号。即表现和解读音乐的语言,反映的其实是人的思想情感,而这种思想情感又受当时的文化风俗所影响。第三,思维方式。显然,价值观几乎决定着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古琴亦是如此,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正是受其价值观所支配,而西方价值观迥异于我国,故在音乐思维方式上也不同。第四,知识经验。古琴教育具有传承、吸收的功能,但顺序是先传承本民族音乐的知识经验,然后再吸收外来的知识经验。
前面已经提及,音乐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音乐教育中,它也属于音乐文化的一部分。西方的音乐思维方式和我国不同,所以音乐教育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也都有差异,只能互相借鉴,而不能照搬西方经验。若以西方的音乐思维方式对我国古琴文化加以鉴赏,当然行不通,这种行为很容易磨灭古琴音乐的民族性,以至于现代很多人都鼓吹西方音乐何其优秀,却贬低古琴音乐,这是现代音乐教育的一大败笔。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多元化价值观较为流行,既能传承发展自身文化,又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但其前提是自身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不被破坏。
从音乐思维方式来看,我国是横向线性思维,较为含蓄,本着自娱自乐的精神,提升个人品质修养,追求神韵和曲尽意不尽的效果,比如古琴,古人常用“清微淡远”作为古琴艺术标准。道家则直接以“大音希声、至乐无声”来衡量。西方音乐则是纵向柱式思维,较为外放,本着娱乐他人的精神,强调演奏技巧变化,追求表现力,包括节奏是否整齐、主题是否深刻、音响效果如何。古琴音乐也继承了我国音乐含蓄隐喻的特点,在艺术美之外,还强调道德素养,即以“美善合一”作为审美标准。如何在音乐中表现出道德之善呢?一方面是器具,一方面是音乐。古琴被誉为雅器,其材质、外形、音色等都和儒家价值体系暗合,容易让人联想到“善”的内容。音乐表现除了力度强弱、织体变化,更强调其内在的思想性。比如古曲《潇湘云水》,表面上是写自然景色,实则隐含了作者的爱国之情,以及郁郁不得志的叹息。
所以,要想培养中国音乐思维,现代音乐教育必须重视传统音乐,增设相关课程,至少要与西方音乐放在同等位置,如此可互相比较。同时必须了解学习传统哲学、文学,回归到传统文化中。如果条件允许,不妨开设古琴选修课,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音乐思维。
国外教育界有个共同的认识,本国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传承自身音乐文化。中国部分音乐家也发出过类似的声音,音乐教育固然不能一成不变,但更不能丢弃本源,所以必须先传承自身音乐文化,然后才去研究外来的音乐文化,加以借鉴吸收,与本国文化相融合,方能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其有新的发展。然而,从目前来看,古琴作为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代表,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远不如西方音乐。
因此,首先应当转变音乐教育思想,以本国音乐文化作为教育的主体,突出民族特色。自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中国惨遭侵略,只得学习西方科技强国,以至于西方文化涌入国内,对当时的音乐教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李叔同、沈心工等音乐家受西式教育影响颇深,认为西方音乐才能为中国音乐带来光明。随着西方音乐教育的不断渗入,中国广大地区开始崇拜西方音乐,以其为中心,几乎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音乐,一直影响至今。就当时社会环境而言,引进西学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和积极作用,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的音乐的态度太过偏激。儒家和道家思想有着很大不同,但古琴融合了两家思想,始终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同时兼收道家哲学。所以,在现代音乐教育中,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体现出中国音乐的的主体地位。
其次,教学内容也要突出民族特色,强调中国音乐文化的主体地位。相关资料显示,上世纪60年代左右,国内很多音乐院校都对传统音乐创作有研究,但随着西方音乐影响力的扩大,很多工作都被停止,相关课程也被取消。当前国内的音乐教育仍以西方音乐教育内容为主,比如创作理论和技法,大部分音乐院校都是以欧洲传统音乐创作理论为主,并吸收西方现代音乐的技法。为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增加中国文化音乐的内容,古琴音乐应当作为首选,不论艺术审美,还是思想内涵,古琴都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部分。各大音乐院校在开设中国音乐史的同时,只有增设民族音乐课程,做好传承工作,不断学习,加强研究,才能保证中国音乐的长久发展。
音乐教育突出民族特色,以中国音乐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而是在此基础上适当吸收外国的音乐文化,处理好民族音乐和世界音乐的关系。世界上有很多民族,也有很多种音乐,但世界是由各个民族组成的,没有民族性,也就没有世界性。客观来讲,民族音乐也有其局限,比如较为保守,具有排他性。而世界性音乐文化则比较多元化,同时具有相对性,从这一点来看,不同民族的音乐其实无需对比,更不必强行分出孰优孰劣。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不同,所产生的音乐文化自然存在很大差异。
在现代音乐教育中,民族性与世界性应该是平等关系,民族音乐与其他音乐应是我国音乐教育中的两个方面,在教育体系中将其进行平等对话,但在教育内容中应以民族音乐文化为主体。古琴音乐与其他音乐文化在体系上是平等关系。外来音乐文化大量传入,就连宫廷音乐体系中也形成了龟兹乐、高丽乐,古琴音乐虽然也吸取了其它音乐文化,但在古琴教育中占主体地位的仍是古琴音乐本身的文化体系,传授的仍然是古琴自身的音乐审美体系与价值观念,同时又将本身的音乐体系进一步地发展。当然,本民族性音乐文化不加以创新与融合,也就没有生命力。这就要求,在民族性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传授世界性音乐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文化,我国与西方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迥然不同,相应的音乐文化也有明显差异。然而,国内现代音乐教育却以西式音乐教育为主,丢弃了本民族的许多东西,古琴音乐文化的衰落就是很好的证明。所以,要想发展中国音乐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中国音乐为主体,学习传统文化,在继承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可借鉴外来音乐文化,与本土音乐相融合。■
[参考文献]
[1] 王乙桐.古琴音乐文化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启示[J].黄河之声,2014, 19:17.
[2] 李婷婷.浅析古琴艺术在高校传承中的文化价值和意义[J].大众文艺,2016,01:109-10.
[3] 王勇.古琴艺术在目前的价值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5,06:231-233.
[4] 张计.古琴音乐文化以及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 2005.
[5] 张海涛.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古琴音乐对话爵士乐[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01:17-19.
[6] 石莹,赵露.试论古琴音乐文化及其在高校中的教育价值[J].艺术教育,2014,12:165-166.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2015年度重点项目《巴托克音乐创作中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研究》研究成果(SK2015A732)
作者简介:王婷婷(1983-),女,山东日照人,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作曲理论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