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西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途径

2016-02-03 08:34张锦花齐有伟
西藏艺术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西藏互联网+

张锦花 齐有伟

“互联网+”视域下西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途径

张锦花 齐有伟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做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特别是,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为西藏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对西藏自治区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指明了方向。如何将互联网更广泛的应用于区内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一个西藏文化研究者需要认真思考的时代问题。

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新途径

加快西藏七地市公共文化建设步伐,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战略部署,又是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布局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拓宽西藏公共文化建设的创新途径,既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也是快速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展的科学举措。

一、着力构筑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

(一)“两屏两区五地一通道”的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自治区“两屏四地”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拓展为“两屏两区五地一通道”,即:构筑重要的国家安全生态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把西藏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民族团结模范区;把西藏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情节等原基地、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一通道”,就是打造国家面向南亚开发的重要通道,构建对内外互联互通新格局。这就为今后西藏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指明了科学的发展方向。

(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文化娱乐服务体系逐渐形成

“十二五”期间,西藏自治区文化建设项目共落实投资9.04亿元,组织实施了54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9个民间艺术团排练场,19个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建设项目。到2015年底,我区实现地市有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县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乡有综合文化站,53%的县民间艺术团有排练场所的目标,公共文化设施总量比“十一五”期间增加593个,基本形成地县乡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积极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建成了共享工程自治区分中心1座,地市支中心3座,县支中心74座,乡镇基层服务点692个,村基层服务点5300余个。通过援藏等多种途径,建成了1600余个文化广场。

(三) 独具民族特色的作品不断涌现,完善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

经过自治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文化工作者的刻苦钻研,近年来催生了大型文化民族歌舞《魅力西藏》、《太阳的女儿》新编藏戏《六弦说琴缘》话剧《解放 解放》《共同家园》等一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制作了一批优秀剧节目光盘80多万张,免费发放到基层单位和群众。2015年,县民间艺术团创作推出文艺节目996个,创下历史新高。全区乡村文艺演出队每年开展文艺演出8400余场。近年来我区加快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建设项目,完成了《八大藏戏》、《民间舞蹈》、《格萨尔》等多媒体资源库建设项目,完成了500小时优秀资源的藏语翻译工作,启动了《藏医药文化》、《藏族唐卡》、《藏族铸造技艺》等特数字文化资源建设项目。

二、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活化

(一)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构建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

2005年开始,我区全面启动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初步摸清了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目前全区共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等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所有资源种类,共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800个。其中包括格萨尔等民间文学项目20个;直空噶举派音乐等传统音乐项目29个;昌果卓舞等传统舞蹈项目213个;觉木隆藏戏等传统戏剧项目29个;喇嘛玛尼等曲艺项目7个;勉萨派唐卡等传统美术项目15个;藏药七十味珍珠丸配伍技艺等传统藏药项目67个;拉孜藏刀制作等传统技艺项目134个;赛牦牛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58个;拉萨雪顿节等民俗项目197个。以上项目分布全区各地市,从分布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拉萨市、日喀则市、山南地区、昌都地区、林芝地区、那曲地区和阿里地区。藏戏、格萨尔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76个项目入选国家名录;47名代表性传承人入选国家级传承人名录;222个项目入选自治区名录;221名传承人入选自治区级传承人名录。

(二)探研传统文化资源古为今用的社会效应,加强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建设

西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远古石器时代、象雄文明时期、苯教图腾“Totem”崇拜时期、藏传佛教时期、民主改革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对西藏文化资源赋予了新的活力,因此,加速探研传统文化资源古为今用的社会效应,是不断提升西藏独特而绚丽的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需要不断发扬光大文成公主、嘎达梅林、十世班禅精神,加大探索符合西藏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式。努力构建跨时空、跨区域、跨文化的“三跨”公共文化联盟合作发展模式,博采众长、扬长避短,精心打造象雄文明、雅砻文化、卡若文化、羌塘文化、卫藏文化和后藏文化为一体的“六合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整合上述藏族优秀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将其科学地熔铸于国家“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之中,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前发展,促使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增光添彩。

三、互联网时代数字新媒体平台建设铸就西藏各民族共享的精神家园

(一)以藏民族文化为基础加强数字新媒体平台建设,构建文化传播服务体系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要做到品格高、品位高、品质高、频率高,现代文化产业服务平台要做到实力强、活力旺、竞争力大、影响力强,就必须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数字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打破了静态呈现的不可移动、难以还原等诸多局限。通过三维摄像和全景扫描,将民间传统手工艺制作全过程通过数字化编程,建立民族 文化遗产数据库,然后进行分类整理,经过媒介融合,生成数字影像博物馆等多种文化产品形式,可以实现全景三维立体的动态展演。这样,活态文化的艺术精髓就可以完整保存、永续传承。

以西藏 “泽帖”为例,“泽帖”为西 藏山南地区泽当镇一种独有的纯手工精羊毛哔 叽纺织产品,做工复杂,面料质地要求高、制 作技术难度大、制作时间较长,一旦失传将难 再还原。今天,利用数字新媒体技术,把艺人 在制作过程中的全部文化状态和整个工艺流程 通过三维动画技术完整转化成全媒体的数字文 化形态,如果人们想了解和感受 “泽帖”的制 作工艺,只需进入网络空间,轻轻点击即可全 景再现艺人制作 “泽帖”的全过程,深切感受 到藏族民间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

(二)以中国梦催生民族文化效益,共建西藏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

1 建立西藏国有文化的“四管”结合机制

鉴于西藏各地市公共文化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企业起步晚、规模小,尤其是受传统意识的影响,总认为公共文化宣传和文化企业都不好管理,只有文化事业单位才可靠。由于长期受这一认识的误导,我们把市场和资本、内容和导向对立看待。从而疏忽了文化企业创作生产精神产品的引领作用,削弱了文化产品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绩效。因此,要建立西藏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把管资产与管人、管活动和管导向结合起来,积极构筑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管理的新思路、新方式和新举措;

2 积极推进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革

文化建设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关键,文化效益发挥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状态,这种状态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建设任务之一。因此,文化企业在西藏经济很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重要的文化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要在公司治理结构上作出特殊制度安排,包括设立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要积极构建这些成员的社会化、市场化机制。同时,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条例,无论国家一级演员,还是某省特技演员,只要在西藏公共场所演出必须将演出内容(歌词、音乐)、时间、地点、邀请嘉宾一律上报地方综合执法大队或文化主管部门审定获得认定批准后,经工商管理部门核实方可打广告宣传和预售门票。

3 加大优秀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促进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人民、推定发展的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传承中华文明,复兴民族文化的需要;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推动经济转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一个民族的崛起,归根到底要从文化的复兴上表现出来。民族文化产业的兴盛担当者民族文化复兴的重任。要进一步调动西藏文化企业大力挖掘、整理和开发当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企业在文化宣传内容导向上切实负起社会责任,实现企业自律与文化自觉的有机整合,最终形成宏观管理微观化的发展目标,党委、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推动西藏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探索公共文化“互联网+”建设。同时,引入社会化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整合开发,加强多网、多终端应用开发。推广一站式服务,建设全区共享、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进而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同时,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认真把握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发展的特点,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的认同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落脚点,将“文化兴区、文化强区、文化富区、文化稳区” 战略完全融入改革创新的公共文化建设事业之中。

1 胡惠林 :“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 常凌:“ 互联网时代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路径”[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3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十二五”时期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N],2015

4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十二五”我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N】,2015

5 刘国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J] 神州民俗,2011

6 常凌:“ 新媒体语境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

7 肖芃:“创新传播方式促进文化传承”[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

【作者:张锦花 ,西藏大学思政部硕士研究生;齐有伟,海南大学讲师】

(责编:褚丽)

; J0-05

; A

;ISSN1004-6860(2016)03-0089-04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西藏互联网+
都是西藏的“错”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