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沛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互联网+”时代下教师人生价值的探寻*
潘 沛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互联网+”时代加剧了传统行业的变革,教师这一传统行业在新的技术革命下以往所扮演的社会角色面临瓦解与转型,本文就这一过程中传统教育道德与现代职业操守在新的时代变革中如何获得新生展开讨论。
互联网;教师;人生价值;操守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我想,良好的教育所仰赖者首先必是优秀的教师。推而广之,老师的德操实关系着公民素养与社会风气的养成。成为大学教师的几年来,我深深感受到身为人师的艰辛与压力,这份艰辛与压力不仅仅是来自于职业本身对于专业技术上的要求,更来自于道德的自律,也越来越意识到课堂之外道德风尚对学生学业与品行的重要影响。
身处“互联网+”时代,高深知识已经不像从前那样仅仅掌握在老师的手中,它存在于比教师群体更庞大的多元网络中,知识在键盘敲击声中触手可及,并且可以在更便利的大数据交流和碰撞中不断产生新的知识。知识获取的途径与方式相较从前变得更加多样化,知识更新的频率远远不是传统依靠纸质媒体传播速度所能承载的。技术的进步不断冲击传统职业,教师职业的知识传授功能逐步弱化,这更使我开始重新思考老师作为一种职业与身份在当下能够具备的独特价值和不可替代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或许答案正在于师德与师风,如果说,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那么师德是教育的光辉;如果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师德就是教师的灵魂。
我依然记得自己的学生时代,有一位老教授王受之先生,王受之老师早年作为富布赖特学者负笈美国,早已是闻名设计界和教育界的学术权威。然而在面对自己的学生时,却看不到半分权威的影子,对学生能够循循善诱,在面对学生质疑时能够与学生平等探讨学术。细细想来,我们从他那里得到的不只是知识,还有他潜移默化带给我们的学术精神和对尊重学生的品德。王受之老师虽已年近七旬,仍然能够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本科生的教学中,在对待学生时极宽容却又极认真,上课从没有过一次迟到;在担任教师的同时,他还同时是多家地产公司的高级规划顾问,业务虽繁忙,在为学生上课之余,但凡是学生邀请他参与的学术活动,他一定尽量到场指导。商业活动非但没有使他放弃教学,反而使他在教学中更能让我们认清商业化设计与学术意义上的设计的不同侧重点。从王受之先生那里体会到了,用微笑面对学生,同时也会收获学生的微笑;尊重学生,同时也被学生尊重——教育就会在这种双向认同的过程中得以延伸,人生也因此变得厚重起来。尊重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这远远不是网络时代通过搜索引擎所能够获得的。它给冰冷的知识注入了人文的情怀。在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技术层面的突破时,脑子里思考的全是能不能做到,如何做到。而他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做”比“能不能做到”更重要。
当我立志要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时,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王受之先生,他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而是对我说出了意味深长的一番话:“老师这个职业并不能为你带来过多的物质财富。你要记住,选择老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清贫和寂寞,如果想要发财就不要选择做老师。你必须时刻记得今天的选择是为了什么,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他的话语中并没有知识,更没有所谓师德师风的体现,然而在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大学老师之后,越来越深刻体会到老师话语的含义,越来越理解到老师在教师职业道德上对我的要求。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谨记理想而不忘初心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每有动摇之心,我就想起了王受之先生对待学术那份认真、对待学生那份尊重。优秀的教师必须懂得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而身体力行是教师的责任;懂得为人师者的痛苦与欢乐,不为得失所忧,而以树人为乐,修身养德之难正在于二者的取舍。
师德与师风的细润是一种潜移默化,它不是具体有用的知识,它也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对于老师而言,情感的付出与物质的收获并不等值。尤其是在当下,一切以绩效为目标的价值衡量体系下,麻木、浮躁、虚华、势利弥漫在校园之间,老师的身份被简单化为一种可以以具体业绩数值转换为金钱考量的职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沦为计件取酬的劳工。师德与师风作为一种不能转化为货币价值的空谈而被彻底弱化,一再被功利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所轻视。但是,如老子所言——无用之用,乃为大用。师德与师风看似无用,却有大用。大学者,非谓知识之累积,而是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新时代公民的塑造。老师传授的知识终将被新的知识所替代,而老师的德操与言行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术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的塑造,它将伴随学生终身,成为一种辐射性的影响,终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向。
陈寅恪先生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五四运动之后,近一个世纪以来知识分子所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对这个理想的追求恐怕不是知识的传授所能触及的,归根结底,仍有赖于老师的“不言之教”。孔子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身为教师,首先应以己为范,坚守理想,始终铭记教师的职业操守,面对诱惑、面对冷眼、面对质疑,对师德与师风的坚守才更凸显出教师作为一种身份的存在意义,这也正是为人师者的终极人生价值,为师之道,正在于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2015年度河南理工大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SKQ2015-10);2013年度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SKB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