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民族声乐演唱“千人一声”成因及解决方案

2016-02-21 11:55:34
黄河之声 2016年20期
关键词:歌者咬字音色

张 芸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101)

学院派民族声乐演唱“千人一声”成因及解决方案

张 芸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101)

中国民歌发展至今,我们有五十六个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产生人类自娱自乐、文化相传或是对生活的情感表达的音乐形式,从五六十年代的出的一些老歌唱艺术家如王昆、郭兰英、才旦卓玛、马玉涛等,他们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开拓代表,他们音色具有很强的个性,也有鲜明的风格特点,是一个时代的艺术典范。随着时代发展民族音乐也进入到“新民歌”的时代风格中,那么为什么近些年有很多人提出了现代的民族声乐,尤其是从音乐学院走出来的声乐演唱者无论是声音还是风格性都很相似,出现了所谓的学院派的“千人一声”的现象,我们该如何理解“千人一声”,如何避免走入这个误区,如何真正的理解歌唱中的最高境界。

民族声乐;千人一声;避免误区;最高境界

民族声乐随着时代的演变,它的文化积淀经过红色革命政权到新中国的成立,五四革命,改革开放到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民族声乐也正在与时俱进的融合与进步,再慢慢渗透推进,吸收了西方意大利歌剧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无论是从音乐的风格性上还是声乐的发声上都有很大的转变。在当今社会文化艺术大发展的同时,音乐也慢慢广泛普及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喜爱音乐,很多考生也走上学习艺术的道路,当他们考入自己理想的学校正式开始学习声乐时,就是每一位歌者最重要的开始。但是如今的“新民歌”很多歌唱演员在舞台上演唱缺乏个性和特色,归结到属于“学院派的演唱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笔者在本文中会研究探讨。

一、产生“千人一声”现象的原因

什么是学院派的“千人一声”,近些年民族声乐教学和演唱出现“千人一声”的问题,很多学院出来的歌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风格相似,没有个性,一种声音模式。为什么会出现“千人一声”的现象,我认为有三个原因:1.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多学习声乐的歌者没有树立好正确的音乐审美能力,不正确的发声习惯。2.声乐导师在训练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千篇一律的教学,不能因材施教,导致了学生在歌唱时没有正视自己的歌唱问题,不科学的发声,一味的效仿别人的音色或者在练习过程中受到老师示范发音的影响,不自主的去模仿老师,自己的音色不能体现,出来的声音都是肌肉紧张的声音。3.民族声乐作品风格性单一,提到民歌大家脑海就会浮现红歌二字,因为民族声乐作品风格性已经定格为是为时代性而创作作品,然而时代在发展,大众的欣赏和品位也在逐渐变高,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应该大胆尝试不同的风格,加强个性的色彩,更加能够融入社会大众的需求产生共鸣。

二、如何避免走入“千人一声”的误区

近些年为什么流行音乐越来越受大众的喜爱追捧,因为流行音乐的发声它近似说话,体现自我个性的声音,在发声方法下气息与自然的音色结合,真情流露自然松弛,这样大众容易产生共鸣这样会感觉亲切。那么民族声乐中我们应该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音色,如何避免走入“千人一声”的误区?

声乐艺术是与其他艺术区别个性在于,它是必须靠感官和听觉完美结合的一门抽象艺术,声乐的学习也是必须要靠在有另外一个客观的耳朵鉴别审美下完成的,所以说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有一位好的导师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作为一个好的声乐导师应该具备俩个素质,一是能有一个敏锐的听觉辨别力,不断的提升自己对好的声音审美的追求,二是要具备扎实的科学发声理论技巧,在实践与理论结合中因人而异的教学。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在科学的发声基础下再给予个人风格定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学院派一味的“千人一声”教学模式。作为一名民族声乐演唱者自己本身也应该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多欣赏国内外优秀歌唱家的声乐作品,研究每一位歌唱家风格是如何把握的,练习歌唱不能模仿,不能为了追求甜美的音色而去挤压喉咙,也不能为了达到宽大的腔体去开大喉腔撑开胸腔,这些都不属于自己的音色,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至少一百种不同的音色,但是只有一种是最适合自己最能体现自我个性的声音,[1]艺术是讲究个人特点的,不要人人穿西服,人人穿马褂,一人一个样,要重视个人特点,我不赞成雷同和过分强调共性,真正的成绩,使你成名获得成功的,倒是你歌唱中富有个性的特点。其次是要在演唱作品中体现个人的风格特点和表达真实情感,比如在演唱作品时的情感和韵味,都要有自己的理解、处理和表现方式,用真心去感动听众,所谓“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肃然六月寒”(朱权《太和正音谱》就是指听了极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后,在内心引起共鸣而强大的艺术震撼力。

一位好的歌者他一定不是浑然天成的,一定是具备很多好的条件,比如天生好的嗓音,敏锐的感知力,睿智的大脑,聪明的悟性,再加上后天勤奋的练习,缺一不可。如果说好的嗓音和一个聪明的大脑比起来,我认为悟性更为重要,中国地大物博,最缺的一定不是有天资的人,而是在拥有天资的同时,能不能发挥聪明才智,这就是所谓的你在学习声乐时,有没有用心和用脑,所以说很多在音乐学院学习的歌者应该反思。

三、什么才是歌唱中的最高境界

歌唱中最高的境界是什么?我认为声乐没有民族专业和美声专业之分,歌唱就应该是美好的歌唱,用自己最美最自然的声音表达,给人以美好的享受。科学的发声方法也只有一种,不存在不同唱法有不同的方法,好的声音它一定在是无数次正确的肌肉发声基础下形成一种良性的习惯,因为声音是有记忆的,把自然松弛的把音色表现出来才是正确声音观念,所以说我们应该遵循发展自然的音色自然的腔体。嗓音学家说过每个人的声带大小长短厚度,气管的长短体积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的声带取决了这个人发出什么样的音色,那么气管的长宽就是体现了一个人的腔体共鸣的大小,所以说我认为每个歌者都富有自己漂亮独特的嗓音,就看你如何去训练和运用,是在科学的发声基础下,找到最自然最松弛完全使用声带其他肌肉不帮助的状态下,全身气息通畅,不要拘泥于某一个点,发挥想象力,运用整个身体和谐的歌唱。我认为歌唱中最高境界就是学会用自己的最真实的最自然的状态歌唱,[2]要像你说话那样唱歌,说话与唱歌具有相似性,可以更多的突显出每个人不同的音色特点,所以说多用说话的感觉带入音乐,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属于自己个性的声音完美展现。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对于观众的活生生的人的机体来说,没有什么比演员本身活生生的情感更有感染力的了,观众只要感觉到演员的敞开的心灵,窥视它,认识到他的情感的精神真实及其表露的形体真实,他们马上就会倾心于这种情感的真实,无法控制的相信舞台上所看到的一切,这种真实——演员情感的最高的,精神的艺术真实,从而在舞台上创作出美丽崇高的人的精神生活”,[3]歌唱艺术的美妙之处就在于运用音乐化的语言作为载体把人物生活中各种思想感情经过艺术夸张后,再抒发出来,当它们与听者内在思想感情发声某种交流而产生共鸣后,便会使人感动。如果歌者在表演时不去发自内心的真情,那么将会失去歌者与听者之间的情感纽带,即使具有再高超的专业技巧也是毫无艺术价值,所以歌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自然松弛的音色下,用心去歌唱”,中国传统乐论历来的标准是,音律美则音响感人,有意境则神色俱佳,重音律不重意境者,乐工之技,重音律重意境者,唱家之本领也。

四、如何正确练习歌唱

那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如何去正确的练习歌唱呢?首先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就像汽车发动机一样,没有了发动机引擎汽车就不能开动,原理是一样的,歌唱如果没有气息的支持,那么所有的问题就出现了,比如说歌唱中“挤、卡、压”就是很多歌者所犯的毛病。有几种导致在歌唱时用不上气的现象,有些人吸气吸的过于满,这样就造成了气息不流通整个肺部会有抬高的现象,用气也是不顺畅的,感觉气短。还有就是口腔的打开,对运用气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我一直认为口腔就像歌唱的开关,开关没有开歌唱也是失去呼吸的动力,很多歌者认为自己口腔已经打开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判断我们是否在歌唱时彻底打开了我们的喉咙呢?我们可以来做一个实验,首先我们先笑着张开嘴巴,然后在把头仰下去继续保持笑着张开嘴巴的口型,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喉咙底部彻底打开的状态,这时口腔完全是软腭硬腭抬起,下巴放下,口腔成扩张的感觉,整个口腔成漏斗状,这时我们的口腔才是完全打开的,如果在歌唱时喉咙不能打开就会很大的阻碍了气息流通的运用,用最简单的话来形容歌唱就是打开喉咙用气息歌唱。阻碍气息运用的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部位就是喉头,很多歌者为了放喉头,用力撑大喉腔,挤压喉头,这种都是不自然不科学的方法,我认为科学的发声方法一定是在遵循自然生理状态下和谐的运用身体来歌唱,所以一切不符合生理规律的方法都是错误的。歌唱我们都知道要“低喉吟唱”那么喉位不能高,喉位高直接导致气息高,那么哪里的喉位最适合歌唱呢?我们在打哈欠的时候,是最自然的生理现象,打哈欠是人们在一种慵懒的状态下,口腔喉腔彻底打开,这时打哈欠的喉位也是最适合歌唱的喉位,所以说喉位不是找出来的,而是在打哈欠歌唱的状态下就自然而然的做到了。其次,我认为歌唱中的咬字也很重要,所谓歌唱中“字、正、腔、圆”字是在首位,咬字也是体现一个歌者的个性,咬字不仅表现出个人的音色特点,也可以通过咬字来表达情感韵味,所以说歌唱中“咬住字头、延长字腹、收住字尾”是我总结的几点,当然有些咬字还可以在不同的作品中可以有其他不同的处理方式,郎培尔蒂在《歌唱的艺术》一书中也谈到吐字行腔的技术要求,他说“一个歌唱者身上即使集中了为取得高度艺术成就所必须的天赋资质,但若没有掌握正确的咬字方法,他仍然会感到自己无活动能力,而且永远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咬字行腔在歌唱中准确、清晰的字音连贯流畅的音色都是很重要的。我认为歌唱中最重要的是情感的表达,我们一切歌唱的方法都是为情感服务的,歌唱中没有了情感,那么音乐便失去了意义,所以作为歌唱演员,应该在丰富生活提高个人修养加强审美,学会用心灵去歌唱,让它走入人的内心世界,这样歌唱才有了意义。

相信所有民族声乐的歌者在自然美好的歌唱状态下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因为音乐是歌者的身体,音色是歌者的外衣,情感是歌者的灵魂,每一位歌唱演员要用最美的音色最动听的情感去感动听众,这是我们每一位民族声乐工作者都必须努力做到的。■

[1] 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

[2] [美国]维克多·亚历山大·菲尔兹 著,李维渤 译.训练歌声.上海音乐出版社.

[3] 声乐艺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歌者咬字音色
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探索
草原歌者的大爱情怀
草原歌声(2019年2期)2020-01-06 03:11:10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北方音乐(2019年11期)2019-08-12 01:23:30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草原歌声(2019年1期)2019-07-25 07:30:50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黄河之声(2018年19期)2018-01-25 20:48:04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歌者和履痕
散文诗(2017年22期)2017-06-09 07:55:3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10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学与玩(2017年6期)2017-02-16 07:07:16
黑暗中的歌者——试析《寻找小糖人》的叙事技巧和情感诉求
声屏世界(2014年5期)2014-02-28 15: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