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璇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德国手风琴艺术发展现状对我国手风琴艺术发展的启示
时 璇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手风琴作为一件西洋乐器,在自身带有西方音乐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又带有中国民族化风格。由于发现德国手风琴专业院校数量减少、赛事活动参与人数减少这两个不良现象,引发笔者思考德国手风琴艺术发展现状会给我国手风琴艺术发展带来怎样的启示,本文将予以叙述。
手风琴;德国;中国;启示
在世界音乐文化领域里,德国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与其具有举世闻名的传统音乐文化底蕴、全面的教学体制与方针及其以严谨著称的音乐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手风琴作为一件西洋乐器,在德国这样一个以古典音乐为主流国家中的发展状况值得我们去剖析,同时它的发展对于我国手风琴艺术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性。
说到启示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在德国手风琴教育、德国手风琴活动方面出现的几个现象性问题。
第一,在德国手风琴教育方面,它是曾经拥有多所手风琴专业音乐院校、业余手风琴学校以及业余手风琴活动团体的国家。而在专业院校教育方面,因德国音乐院校众多,遍布全国16个州中的13个州,但有手风琴专业的音乐院校数量近年来却有所下降。这与学院课程设置、毕业生就业都有着必然联系。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德国23所专业音乐院校中仅找出了如汉诺威音乐与戏剧大学、魏玛“福朗兹.李斯特”音乐大学等10所尚存有手风琴专业的音乐院校。只有不到一半的手风琴专业院校比例,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二,在德国所主办的赛事活动方面,由中国文化部承认的一类国际赛事德国克林根塔尔国际手风琴比赛,其比赛人数也日趋减少。笔者将同在2014年举办的第51届德国克林根塔尔国际手风琴比赛与由国际手风琴联盟主办的第67届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在赛事分组、评委安排、选手参赛、曲目轮次规定及演奏时长、参赛费用、奖金设置及举办地等7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比较。此文中,仅列举两项比赛的报名人数及实际参赛人数情况做对比。克林根塔尔国际手风琴比赛报名人数共为87人,实际参赛人数为49人,占报名人数的56.3%。而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报名人数为163人,实际参赛人数为138人,占报名人数的84.7%。
由此可见,德国克林根塔尔国际手风琴比赛在报名结束后,流失了43.7%的参赛选手,而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流失了15.3%,两项比赛相差28.4%的选手流失率。同时,笔者通过资料整理,发现德国克林根塔尔国际手风琴比赛近年来均呈现出参赛人数极少的局面,而其作为我国文化部承认的一类赛事,是如何出现现在参赛人数少、流失人员多等不良局面的?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克林根塔尔国际手风琴比赛主办方所要思考的,也是整个德国手风琴界所需要探究的,这或许会对我国手风琴艺术的发展带来启发。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反映以及德国音乐教育本身所具有优势分析,笔者将此与我国手风琴艺术的发展现状相较,产生了些许对我国手风琴发展的启示,下文将从以下方面进行叙述。
第一,社会背景。每一件乐器的产生及发展都与它们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手风琴亦是如此。说起德国人,想必大家会为他们贴上严谨、秩序等样式的标签。长期以来,大多数德国人民热爱音乐,喜欢组建乐队,抒发情感,寻找共鸣。为了满足德国人民对音乐的喜爱,也为了更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德国当地有众多业余乐团、公立音乐学校及专业性的音乐大学,这使得德国人民能够接触到最为优越的演出实践条件、最为权威的教学理念及最为完善的教学体制,从而培养了高素养的手风琴专业学生。
而对中国而言,手风琴诞生之初虽源自于“笙”这件中国民族乐器中簧片的发声原理,但从它的历史传承来看,手风琴依然是一件西洋乐器。20世纪初,一些拥有较高素养的俄罗斯人常在中国东北演出,这也使得中国人开始认识并了解手风琴。而到了20世纪中期,在许多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中,手风琴出现的身影越来越多,一些经改编移植的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渐渐被大众认可并流传开来。而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这也使得我国人民对精神文化水平开始有了一定的要求。与此同时,我国出现了手风琴学习的小热浪,手风琴也随之在部队、在文艺单位、在中小学课堂相继出现并逐步扩散开来。
然而手风琴在经历了50年代的孕育、60年代的萌芽、70年代的发展和80年代的壮大后,本应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一展宏图之时,却在90年代遭遇了一定的曲折。究其原因,这也与当时社会背景密不可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开始接触到西方音乐,他们更迫切的希望能够学习到所谓更“高雅”的钢琴、小提琴等乐器,从而使得手风琴学琴人数锐减。
由此看来,一个社会所处的不同时代及其社会的不同背景与一件乐器发展的兴衰有着必然联系。而现如今,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也得到很大发展,所以手风琴应当抓住时机向前发展。
第二,学校教。教育的力量在整个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虽然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但其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学校则能够更为全面的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及教育。而艺术教育又是整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尤其对于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整体素养有着极大的帮助,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如上文所说,德国在世界音乐文化领域里拥有着绝对权威的地位,因此德国的音乐教育也应具有十分完善的教育体制。而德国的业余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业余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则是业余教育更深层次的延伸。下文中,笔者将从业余教育、专业教育两方面来探究德国手风琴艺术发展给予我国手风琴发展的启示。
1.业余学校的手风琴教育
在德国,普通中小学的音乐课程就受到了相当多的重视,教师在音乐课堂中有着清楚的定位,他们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也把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而手风琴就如同其他学科一样,在德国是必须得到教育保证的,它需拥有完备的硬件设施、专业的教师配备及规范的教材教法,使得德国手风琴教育发展有着坚实有力基础。
而在中国的业余手风琴教学中,却有不良情况的发生。很多教师以考级为噱头、以盈利为目的教授孩子学习手风琴,这导致家长们和孩子们不得不以考级作为衡量自我学琴能力的唯一标准,这实则已经偏离了业余手风琴教学是培养孩子兴趣提升素养的本质。
近年来上述情况已得到好转。如今的中国业余手风琴教学市场中,年长的教师毋庸置疑的拥有着丰富的经验,同时又有一批毕业于高校手风琴专业的学生们,他们有着新兴的理念,且掌握着较为规范的演奏技能,并以此传授给学生,使得琴童的手风琴学习即在正轨中进行,这对学生以后的专业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专业院校的手风琴教育
如今在中国的高校中,共有上海音乐学院(2003年开设手风琴专业)、中央音乐学院(2004年开设手风琴专业)、天津音乐学院(2007年成立手风琴键盘系)、四川音乐学院(2011年成立手风琴电子键盘系)及武汉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7所音乐学院设立手风琴专业。此外,更有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多所综合类大学均设立了手风琴专业。在高校数量上,我们绝对高于德国的专业院校。可以说,近10年来,我国手风琴正是由于打开国门不断开拓思路,立足本国发展不断潜心研究,才使得如今我国手风琴艺术的发展势头愈发猛烈。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手风琴人自己的引领与改变,从而杜绝前文所提及的几个现象性问题。比如前文提到,德国克林根塔尔国际手风琴比赛的观众人数可以用极少来形容,而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的观众确是座无虚席。但两大比赛,在比赛分组中均力图涉及到多种不同音乐风格及演奏形式,但无论是哪项赛事,流行音乐组、室内乐组的观众均比古典音乐组的观众要多,这说明流行音乐组、室内乐组所演奏的作品更能够被大众听觉所接受。专业院校的手风琴教育应当更加大众化。
第三,发展思路。近10年以来,中国手风琴走出低谷,迎来“春天”。这个局面的扭转需要多次活动的践行证明,也需要正确思想的指导。这源于2005年,现任国际手风琴联盟副主席、中国手风琴学会会长、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李聪教授第一次在葡萄牙参与了手风琴世界杯锦标赛的评委工作。在整个比赛中,他发现世界杯组别的观看人群较少,几乎为学习手风琴的学生们。而成人流行组比赛,是以20欧元售票的方式在当地的剧场进行,观看的为社会各阶层人士,观看人群广泛且人数远远大于其他各个组别。并且国外选手演奏的曲目风格多样、舞台活力十足,格外引人入胜。李聪教授随即发现了流行手风琴的巨大市场:它的风格形式多样性以及社会群体易接受性是不可忽视的,这或许就是手风琴多元化发展的一条路线。因此,李聪教授决定将多元化手风琴理念引入中国,但是这是个庞杂浩大的工程。观念的更新植入,必须是接受者对其在心理上的完全接受。因此,要想发展手风琴的其他演奏形式,观看与感受是先行之步。
1.手风琴多元化之萌芽期
在2006年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艺术周上,李聪教授首次抛出了“手风琴多元化发展”的概念。李聪教授用前瞻性的视角展望手风琴的未来,他希望今后手风琴的发展能够比过去较为单一的发展模式更为多样性。因此在2006年的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艺术周所发表的论文集中,李聪教授这样写到:演奏形式多元化,独奏、重奏、合奏、伴奏,拍拍相应;乐器种类多元化,键盘、巴扬、自由低音、班冬纽,琴琴相和;音乐种类多元化,流行、古典、民族作品、新作品,声声相随;音乐方向多元化,业余、专业、院校、民间,道道相衬。其实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多元化,即演奏形式多元化、乐器种类多元化、作品风格多元化、发展范围多元化。这些多元化的哲学理论被运用进中国手风琴的发展理念中,要证明这些理论,就必须将理论用于实践中。
在此次的艺术周中,一共举办了六场风格迥异、形式多样的音乐会,这几场音乐会的举办,成功证明了在手风琴普及并流行的其他国家,走多元化发展的路线是必要的。这也让很多在场的手风琴专业及业内人士看到了不一样的手风琴,从形式上接受了除古典音乐之外的手风琴演奏形式。
2.手风琴多元化之发展期
有了国外高水平演奏家们的成功演绎,“多元化”这个理论不仅仅是个引导,它也应当更加系统化、规范化。2008年“全国高师手风琴教学多元化发展研讨会”在上海举行。这个被国际手风琴艺术委员会主席弗雷德里克·德尚先生称作中国手风琴具有“革命”意义的会议也同样被四川音乐学院陈军教授称为是手风琴界的“遵义会议”,更被前任北京手风琴学会会长姜杰称为是扭转乾坤的一次会议;一篇刊登在《音乐周报》上“中国手风琴应跳出深井”的文章,也证明了这次会议的特殊性。不难看出这次研讨会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在研讨会上,组织者李聪教授指出,与会目的是集众人之所长,交流感受,开拓思路,探究问题,探索未来手风琴发展的道路。其实没有轻而易举的改革,在此次活动中,质疑也随之而来。李聪教授说,学科发展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应当追求学科发展的广泛性,“曲高和寡”的现象是绝对不可以存在的,也不可形成自己与自己玩的局面。即:自己在琴房练琴,然后开音乐会给同行家人观看,这些都是没有被广大社会群体所接受的音乐。换句话说,我们应当跳出曲高和寡的“深井”中,站到井外,看看手风琴发展迅速的国家、看看他们的手风琴音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使得我们的手风琴取得长足的进步。
3.手风琴多元化之定型期
2006年“多元化”理论提出,2008年流行手风琴音乐会的举办,直到2009年上海之春全国手风琴邀请赛首次设立流行组比赛,获得成功检验后,可以说这是多元化理论成功付诸实践的一次比赛,更是手风琴演奏形式转型成功的一次赛事。从最初接触国外手风琴流行乐,到2009年的全国比赛,可以说我们流行手风琴音乐甚至手风琴多元化已经不可否认的发展起来了。经过此次比赛后,更多的中国人了解、接触并演奏了手风琴流行乐,可以说是客观的推动了全国手风琴艺术的发展。随着手风琴演奏形式的不断创新和变化,手风琴演奏的场地也由单一的音乐厅增多到广场、街道社区、剧场等多个不同演出场所为不同需求的手风琴听众带去属于他们的手风琴音乐。
2009年全国手风琴邀请赛之后,很多国内的比赛如:哈尔滨之夏国际手风琴艺术节以及很多大型比赛都开始增设流行组别,更在2012年起连续三年举办“霍纳杯”全国流行手风琴邀请赛,这是国内首个专为流行手风琴音乐而设立的赛事。同时各类赛事音乐会部分涉及多种手风琴音乐风格及不同手风琴演奏形式,这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未来的中国手风琴依然将坚定不移的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下去。
第四,国际交流。近年来,中国正处于社会对外开放、经济迅猛增长的大环境中,我国手风琴也开始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方针。所谓“走出去”,即鼓励我国学生多参与国内外大赛及交流活动。所谓“请进来”,即邀请世界手风琴名家到访我国举行演奏会、学术研讨会等活动。近10年来,我国手风琴在这样的战略方针中有了很好的实践,这也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手风琴与世界手风琴接轨,更随着2007年中国手风琴学会加入国际手风琴联盟及2014年中国手风琴学会会长李聪教授当选国际手风琴联盟副主席后,更促使我国手风琴已经成功融入世界手风琴的大舞台。
第五,手风琴艺术“民族化”的重要性。德国拥有着巴赫、门德尔松等众多闻名于世界的作曲家,而古典音乐又是德国音乐的主流,因此古典手风琴作品同样是德国音乐教育的主体,德国演奏者对于古典德国流派的作品有着最为深刻的理解和最为透彻的诠释。因此,拥有民族化作品对本国手风琴发展具有相当的推动性。
事实证明,上个世纪,中国手风琴的发展曾红极一时。手风琴体积小、携带方便,能够跟随部队、文工团去到各地演出,很多极具民族性质的如:李未明创作的《渔歌变奏曲》、李遇秋创作的《惠山泥人组曲》等作品在那时应运而生。然而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我国学习手风琴现象遇冷,民族化的手风琴作品也随之减产。即使是在专业院校的学习中,手风琴专业学生演奏外国作品也多于中国作品。甚至在一些学生的音乐会中,中国作品的使用率则是极低的。上个世纪的经典名作均是由老一辈的手风琴艺术家创作的,而后却后继无人。这导致新世纪初我国手风琴作品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
一个国家的音乐是否能够被世界认可,一个国家某件乐器的发展是否能够被世界承认,仅仅只有娴熟的演奏技巧是完全不够的,它需要独一无二的民族化风格的作品,需要有不一样文化背景的手风琴音乐的展现。因此,目前我国十分需要有音乐创作能力、有手风琴演奏基础两者相结合的创作者甚至是创作团队,来为中国的手风琴作品夯实基础,实现手风琴作品的中国化、民族化。
手风琴作品的“中国化、民族化”是中国手风琴学会会长李聪教授于2011年正式提出的,并在2011年在上海举办的第64届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中得以实践。2011年10月,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在上海隆重开幕,无论是开幕式上手风琴与笙、唢呐等中国民族乐器的成功合作,还是新生代流行手风琴音乐会上手风琴与扬琴、古筝、琵琶的完美融合,都是“手风琴中国化”理念的成功运用。而在此后的几年中,中国手风琴作品以及手风琴与中国乐器的合作也愈发多了起来。无论是2011年哈尔滨之夏国际手风琴比赛中设立中国作品为规定曲目,还是2014年深圳·宝安“霍纳杯”全国手风琴比赛开幕式音乐会上,各手风琴团队演绎的中国手风琴合奏作品,还有中国手风琴演奏家谭家亮、曹野等人创作改编的中国作品也开始亮相在中国乃至国际性的专业赛事中,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有思想有实践,有低谷也有迎来“春天”的时候,近10年来,我国手风琴人转变发展思路,提高手风琴技能,证明了我国手风琴正朝着世界手风琴发展轨迹前进。相信经过我们一代又一代手风琴人的努力,我国的手风琴事业会不断提高,不断发扬光大。
[1] 田潇戈.上海手风琴“多元化发展”策略考察与研究.
[2] 朱山.我国手风琴发展现状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