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秉禹
(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学前专业师生应是儿童歌曲创作的主要力量
赵秉禹
(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如何解决当前我国儿童歌曲资源较为匮乏、创作队伍过于单一的面貌,专业领域人士各有各的见解。从作者资源的角度出发,高等师范院校学前专业的师生其实是进行儿童歌曲创作的主力军,他们完全具有客观的创作条件环境,在主观方面,他们具有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素养,且经过了系统的音乐学习,如能与幼儿教育一线实践者一起研习,那么会在儿童而去的创新和改编方便有所作为。进一步说,开设儿童歌曲创作课程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案。
儿童歌曲创作;学前专业;作者队伍;理论素养;课程设置
近二十年来我国儿童歌曲创作的突出问题即作品的匮乏、精作的不足,这也是学前教育工作者极为关注的课题。出现此种面貌固然与文化教育的整体环境有关,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需求的迅猛扩张使得教育工作的压力极大、教育理念的更新极为紧迫、高素质教育人才缺口也很大。幼儿教育只是其中一个表现方面。客观地说,近些年尤其是近十年,先进幼儿教学理念的引进以及自身幼教理念的创新已经使得幼教工作成果显著。但幼教个别方面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幼儿歌曲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问题,因直接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故而是直面的、无法回避的问题。
已有儿童教育专家和音乐工作者注意到这一问题并提出个人思路。如潘振声先生在《谈儿童歌曲创作》一书的“幼儿歌曲创作起步”一节中就指出:“当务之急是要迅速扩大作者的队伍,努力丰富歌曲的内容,不断提高作品的质量以至强调活跃演唱的形式。如果每个幼儿园都有一批业余作者能够写出幼儿歌曲作品来,音乐园中的这朵小花,不就会在大家的关怀下、培育下开放得更加鲜艳夺目了吗?”潘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最有成就的儿童歌曲创作者和音乐教育工作者之一,其见解是很有见底的。潘先生提出的从最基层的幼儿园培养作者的思路,确实是一种从理论上可行的捷径。
从目前幼教音乐学习的基本情况看,则以幼儿园业余作者来实现儿童歌曲创作队伍扩发并改善儿童歌曲创作环境的思路还是有很大难度:
其一,幼儿园教师在与儿童生活、游戏中会自然地产生一些儿歌素材,如以顺口溜和改编原歌词等方式来实现教学互动,这些可能是即时性的发挥或有意地整理,但这只是一些基本的素材。素材的量和质,其实需要严格地整理,即再改编、再创作才能成为定型的儿童歌曲。显然,目前多数基础幼儿园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缺乏这样专业的整理者和整理时间。除非个别示范性园有专项课题来支撑此项工作。
其二,即便个别幼儿园内有这样的歌曲素材,也只个别点,难于形成面的态势。即个别园的幼儿歌曲在幼教广泛领域铺开,是这些幼儿园本身难以实现的。如果只作为园本课程,则让这些歌曲或素材长期受局限。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幼儿园教师的来源角度考虑。随着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幼儿教师的构成,已从过去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生甚至非专业出身工作者逐步向高等师范院校学前院系毕业生转换。经过高等教育学习、具备高素质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进入幼儿园工作,已是目前来看的发展趋势和必由之路。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那么在这些学前专业学生进入幼儿园工作之前就培养他们的幼儿歌曲创作能力,则较他们进入幼儿园之后在进行创作为更妥当。非但是这些学前专业的学生,还有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专职教师,也应当从事幼儿歌曲创作,二者应共同构成幼儿歌曲创作的主要力量。
(一)学前专业学生是为幼儿教育培养的专业学生。他们的优势体现在专业学习过程中
1.他们经过系统的音乐课程学习
学前专业一般开设的音乐课程有乐理、视唱练耳、儿童歌曲欣赏、和声、钢琴、小乐器等,与专业音乐系学生相比,他们虽然在音乐专业的难度、理论系统方面存在差异,但更具备幼教音乐的应用性。他们的这些音乐专业的学习是直接为日后幼教工作服务的,是他们日后教授幼儿音乐的基础。这些音乐课程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积累手段。
2.他们拥有良好的器材条件
音乐创作需要器乐的实践。而音乐器材恰恰是幼儿园之短板、学前院系之长。我们建议学前专业的学生应当充分利用院系的现有音乐器材条件,尽可能掌握或了解音乐器材。在大学音乐专业,需要学生掌握一门专项之外小乐器;其实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钢琴之外的一门乐器尤其是适合幼儿教学的乐器也是极为必要的。既然学前院系拥有良好的器材条件,那么学生就应该在进入幼教工作实践之前,多研习这些乐器,这是为自身发展而预习。另外电子乐器和软件的学习也主要在这一阶段来学习。电子乐器和软件是解决未来幼儿园场地不足、乐器缺乏的有效手段。
(二)学前专业教师从事幼儿歌曲创作的优势
1.学前专业音乐教师的本职工作不应当只是教学、科研,还应有创作
我们往往注重学前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而忽视了创作这一职能。须知,创作是一切实践的本质开始。作为学前专业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有多少研究课题、出多少理论论著、开多少精品课程只是职业的一个方面,真正走上高度的是拥有自己的作品。一个理论家只是靠研究他人作品而生存,那他只是一个空谈理论家;一个理论家有自己的实践作品,才是真正意义的学者。我们建议学前专业教师多从事乐曲创作,特别是从事幼儿歌曲创作。教师有更高的理论高度,且拥有广泛的教学资源。
2.学前音乐教师的工作是长期性的甚至一生的事业,这保证了创作的时间纵向
创作需要时间和精力,靠一个固定时段的调查研究能创作出作品,但不能保证作品层出不穷和不断结合实际。像谷建芬、晓丹、潘振声这样的老一代儿童歌曲创作者,创作生涯的跨度往往几十年。创作思维的角度可能不断在发挥变化。如潘、谷二位作曲家在六十岁之后转向古典诗词的配曲工作,风格为之一变,体现了其适应时代要求的思路。学前专业教师也同样拥有这一时间优势,如果以一生的时间来从事创作实践,总会有所突破。
3.学前专业教师本身就为人父母,具有了解儿童心理的客观优势
教师的子女本身就是自己创作的第一听众,与子女的接触是灵感的源泉。幼儿歌曲创作是一项结合儿童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的实践工作。我们不能把幼儿歌曲创作当成是“音乐+教育+心理的互不相干的拼盘”真正的父母要走入自己子女的内心世界,是要聆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行为动态,这也是身为父母的学前专业音乐教师从事幼儿歌曲创作的基本条件。教师可以记录自己的幼儿无意的或有意的哼唱,观察他们的喜好;可以随意性地“编造”一些儿歌来试探幼儿对此的感觉或反映。一般说来,幼儿最喜好的歌曲应当是与故事结合在一起的,父母可以唱出故事,幼儿也可以自己唱出故事,这些都是基本的创作素材。
(一)除日常音乐学习外,开设幼儿歌曲创作课程是必要的
国内目前的学前专业恰恰极少有这门课程。其原因一是不太注意,很少考虑这一问题,二是缺乏必要的师资。如果没有这门课程,学生只懂得乐理和乐器的使用,那么日后真正走入实践工作后,也很难有系统的创作构思。幼儿歌曲创作课程应当讲授的是方法:一是记录素材的方法,二是灵感与实践结合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至少应该让普通学前专业毕业生掌握快速记录素材、整理素材的方法。
(二)培养幼儿歌曲创作的社团组织
如不具备开设幼儿歌曲创作课程,那么培养创作社团也是种较为有效地方法。这是将兴趣点近似的师生聚集在一起,共同创作的好形式。社团应当依靠的是实践形式,并定期有自己的作品。社团也是一种作品走出去的途径。可以依靠它与国内其他幼教创作者联系、沟通。
(三)学前专业师生的创作离不开幼教实际
需要师生们真正走入幼教实践。学前专业的特点是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幼儿歌曲创作也是如此。我们建议学前专业师生,在从事幼儿歌曲创作时,不论是课程学习还是社团活动,都应该具有“采风”性质。即与幼儿基础教育单位、幼儿基础教育工作者紧密联系,有时应当深入幼儿教学活动现场或者直接改变自己的身份、作为幼儿教师,感触幼儿的行为习惯、音乐喜好,并且将自己在理论阶段的作品教授给他们,验证实际效果,以便不断修订。实践的另一个层面是新媒体传播,即师生自己的作品应当发布到数字网络等终端上,作为精神产品来检验。
总之,就目前国内儿童歌曲创作的形式来看,今后如果仍然依靠专业词曲作者、依靠个别幼教工作者个别灵感而产生新作品,已无法满足幼儿对歌曲的强烈需求。像《小苹果》一类的成人歌曲被异化为儿童歌曲在幼儿教学活动中被应用这样的例子,说明我们的幼儿歌曲创作能力的缺乏。我们认为走学院派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子即在高等院系学前教育专业里培养幼儿歌曲创作者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案。
[1] 李晋瑗.幼儿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 潘振声.谈儿童歌曲创作.科学教育出版社,2010.
[3] 龚耀年.漫谈少儿歌曲创作.中小学音乐报,2001年4月5日第3版.
[4] 戢祖义.浅谈幼儿歌曲创作.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