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教学过程中的意识作用

2016-02-02 16:57吴萌萌
黄河之声 2016年16期
关键词:声带生理器官

吴萌萌

(江汉大学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歌唱教学过程中的意识作用

吴萌萌

(江汉大学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一、心理意识主导歌唱发声的生理和物理的活动过程

人类歌唱发声的过程是一种生理和物理的活动过程,但归根结底是一种心理意识的活动过程。

人体的各种器官和肌肉都布满了神经,这些神经全都与大脑相通,当人体需要做出某种动作时,大脑便会通过联通某一部位肌肉或器官的神经发出指令,这些部位的肌肉或器官便会按照接收到的指令去工作。与此同时,这些部位或器官的神经又会配合人体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和听觉器官)适时地将现场情况不断的反馈给大脑,供大脑不断做出调整指令,指挥这些部位和器官完成某一动作。

我们歌唱发声也是一样,由大脑将歌唱发声的指令通过传导神经发布给相关的发声器官和肌肉组织群,这些发声器官和肌肉组织群根据指令协调动作发出声音。与此同时,我们的听觉神经又会将收听到的,我们自己发出的声音信息通过传导神经反馈给大脑,大脑据此不断地作出调整校正,使我们的声音更加悦耳动听,如此往复循环。这样一个歌唱和发声的过程,就是我们心理和生理活动的完整过程。

人类的歌唱和发声是一种生理的也是一种心理的活动过程。从生理的角度讲,它是一种特殊的高级行为,是人的呼吸器官、语言器官、情感表达器官等十分巧妙、和谐的生理动作行为的组合。从心理的角度讲,人类的任何行为和动作,都是受心理意识主导的,即受到心理意识的支配,完全不受心理意识支配的行为和动作是不存在的。

人类歌唱和发声的动作机制和技能就是心理反应而引发的生理事实。反过来,生理事实又引起一系列心理反应,从而指导或影响生理动作,完成歌唱和发声这一动作行为过程。

人类的歌唱和发声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过程又会产生物理作用,如音高、音色、共振、声音的明暗度、频响度等等,说明人类的歌唱和发声当然也是物理的。但是,人类一切生理和物理的动作行为发生过程,都要受到心理意识的支配,人类歌唱和发声归根结底是一种心理的活动过程。所以我们说,心理意识主导着人类歌唱发声的生理和物理的活动过程。

二、歌唱发声是在心理意识主导下的意志过程

任何一位演唱者对自己歌唱发声的音响效果都有一个预先设定的标准、要求和模式,这个标准、要求和模式就是主导我们歌唱发声动作和行为过程的心理意识(就声音模式而言),这种心理意识在声乐专业术语中或可称之为声音观念。

声音观念是每一位演唱者预存于自己头脑中的歌唱发声的行为目的,演唱者让自己的意志过程从属于这个目的,并以这个目的来指导自己歌唱发声的行为方式和方法。试想,倘若没有这样一个自觉意识的目的,我们的歌唱发声也就失去了有意识演唱的前提,成了没有任何标准、要求和声音模式的乱唱。我想,这种情况即便是在自然人(非学习声乐者)的歌唱发声行为中都难以见到。

演唱者的歌唱发声是在对特定目的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受特定目的的支配和引领,经过思考确定计划和方法,进行有特定目的的意志行为来加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演唱者的歌唱发声是一种在心理意识主导下的意志过程。

如前所述,凡歌唱者对自己将要发出的声音都有一个相对比较固定的概念模式,遵从这个概念模式,歌唱者会调动自己相关的呼吸器官、发声器官、语言器官和情感表达器官协调一致的动作,以便使发出的声音符合预先设定的概念模式,达到歌唱发声的行为目的。

例如:歌唱者首先会调动符合歌唱要求的相对深的呼吸,松开喉咙,让气流在没有任何阻碍的情况下吹响声带;与此同时,还要制止或抑制住某些不符合歌唱目的要求的错误动作行为,调整调动语言器官和相关肌肉组织群,与呼吸器官协调动作,发出与预先设定的概念模式相一致的声音来。

三、心理意识主导人的动作和行为过程之歧见

人类的动作和行为过程受大脑意识的支配,这一观点已经在心理学、行为学和医学等不同学科领域被证明并被广泛认同,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长期学习声乐和演唱的过程中,我们恐怕也都会碰到这样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人身体上的很多肌肉群或器官组织常常会不受大脑意识的控制和支配。这样说或许大家会认为与前述不符,其实不然。

细心一些我们会发现,人身体上有一些不经常得到锻炼的组织器官和肌肉群(除手、足、面部等器官外)的确不那么容易被调动。例如耳朵,很多人能够让它动起来,但也有很多人怎么也动不了。再如分别挑动左右眉梢,有人能够挑左眉梢,但右边却无论如何也动不了。有的人能够挑右边眉梢,左边却动不了。还有的人左右眉梢一起能够挑,分开却动不了。这些例证都说明,因为某些神经传导方面的原因,心理意识并不能完全左右人的动作,人身体上的很多动作常常是下意识的,在我们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尤其感觉如此。

我们知道,人体发声器官的构造大体相同,都有肺,气管,喉咙,声带,口,鼻等,可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会千差万别?这是因为人体和人体器官的个体差异,以及呼吸气流作用于发声腔体的大小、形制结构上的细微差别,还有不同管道引导呼吸气流在方向上的差异。我们知道,就声带而言,有的人声带又薄又短,这样的声带便于发出高且亮的声音;有的人声带长而厚,这样的声带便于发出低沉而浑厚的声音,我们人声的分类基本上是基于这些人体和人体发声器官的个体差异来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音、女低音、男低音等类别的(当然还可分得更细一些:如花腔女高音、抒情性女高音、轻型抒情性男高音等等)。

我们知道,人声是一件吹管乐器,这个吹管乐器的每一个构建都是可调的,而且每一次的调整都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改变着这件乐器的结构,这些乐器结构上的改变,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地影响和改变了乐器内气流的大小以及流动方向,其结果必然是每一次调整都改变着人声这件乐器发出的音响效果。如此,千差万别的人声也就不难理解了。

通过前述我们已经了解:歌唱是人通过在意识主导的行为意志过程驱动下的一系列生理动作,来达到的对人声的吹管乐器的调整。但在学习声乐时,我们又确实能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某些器官和肌肉组织群并不能完全为意识主导、为意志所动,就如我们已经讲到的耳朵、眉梢一样。与歌唱相关的器官大都处于体内,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需要单独调动它们,因此要指挥、调动甚至协调它们彼此间的相互动作则更不容易。这种情况已被我们在歌唱实践中无数次的证明,在此勿需累述。

那么,在歌唱实践中我们是怎样调动,或者说依赖于什么来调动相关发声器官并且协调它们彼此间的动作呢?我以为是依赖于意识主导下的臆象(意念、想像)来完成的。

声乐艺术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歌唱技能,学习声乐的过程就一种“悟”的过程。这个“悟”,就是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比照榜样的声音模式,结合自身歌唱条件,对自己的歌唱声音加以塑造。在这个塑造当中,我们会比照榜样的声音模式,感觉、体验自己的歌唱声音,并不断进行调整、修正;再比照、再感觉、再修正,如此反复的过程。

我们所说的“悟”,在声乐学习上更具像的解释是臆象。凡从事声乐者都知道,声乐学习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技能学习,它没有一个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具体且形象的参照物来加以模仿,我们的呼吸器官、发声器官、语言器官如何动作,如何协调也看不见,假如老师只是简单的告诉我们呼吸怎么动作,喉咙怎么动作,嘴巴怎么动作,我们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况且我们也无法简单的调动某些与歌唱相关的人体器官(如前所述)。这时候有经验的老师通常会用“感觉”来启发学生,例如提上颚,我们试想一下怎样提动上颚?结果可想而知,所谓上颚是根本无法提起的。所以老师常常会用“打哈欠”的感觉来启发学生,让学生通过这样非常形象或具象的想象(臆象)来揣摩和掌握提上颚的感觉。

综上所述证明,因为某些神经传导方面的原因,心理意识并不能完全左右或直接支配人体的某些动作和行为过程。人体的某些动作和行为过程是在心理意识的主导下,通过臆象协调各器官的动作和行为来达到的。

四、歌唱发声的下意识动作或行为过程的培养

正因为心理意识不能完全左右或直接支配人体的某些动作和行为过程,所以我们在学习声乐的实践过程中更多用到的是“感觉”,也可以说是一种“意念”。

自古以来,中国对于歌唱的呼吸要求就有“气沉丹田”的说法。意思是歌唱需要有一种深达小腹丹田的呼吸,从生理的角度讲气达丹田是不存在的,因为小腹并不是呼吸器官,人类的呼吸器官是肺。这里讲的气达丹田我以为还是一种感觉,一种意念。主要是说要用小腹的力量来帮助歌唱时肺的呼吸,深的呼吸则是要求歌唱者用肺的底部来进行歌唱时的呼吸工作。

实际声乐教学中,老师常常会用到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倒置的打气筒,小腹就是打气筒的活塞,歌唱时我们是靠小腹这个活塞的压力,将气息从肺的底部压出去。

人体的自然呼吸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下意识的、非常自然的动作,而歌唱的呼吸则是建立在自然呼吸基础之上,又不同于自然呼吸,有一定气压强度和气息压力的,深的呼吸。

自然呼吸时,人体的肺部有一个自然扩张和压缩的动作过程,而歌唱呼吸,我们将小腹比作活塞,胸部和上腹部(准确的说是两肋部分)就是气筒,它们在吸气时是扩张的,而呼气时往往也是扩张的感觉,这个动作在声乐理论上叫做保持。即呼气时要保持住吸气时的状态。这样一种状态让肺的下半部分蓄满了空气,且具备一定的压力,再借助小腹向里向上的推动,就给我们声带以适当的气流强度和压力,使其发出声来,这就是我们歌唱发声所要求的呼吸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说到呼吸,老师常常是借用打气筒这个形象的比喻来讲述,方便学生的理解。而学生在体会“气沉丹田”的歌唱呼吸法时,则往往依靠“臆象”中的感觉。周小燕先生在谈起歌唱呼吸的保持状态时,曾形象的比喻两肋向外向后扩张的感觉是:“像两个呼扇着张开的蝴蝶翅膀”。当然,不管是怎样的比喻,学生在学习体会的过程中总会沿着自己的想像,不断去感受体验并最终总结出自己的感觉。

学习声乐的过程是一个习惯培养的过程。科学的歌唱发声方法要求的是下意识的动作和行为过程,意思是科学的歌唱发声方法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行为过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是要将这个非常自然的行为过程变成我们个人的一种行为习惯。

我们知道,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要靠我们千百遍的重复同一个感觉才能达到。科学正确的歌唱发声方法的学习过程,通俗地讲就是一种正确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通过我们千百遍的重复,使其成为自身的一种下意识的动作和行为过程。这个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来不得半点虚伪,要靠我们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达到,这种坚持便是我们在前述中提到的,是心理意识主导下的意志过程,是一种意志力的坚持。学习声乐最后能够取得相当成就的无外乎这两个字:坚持。

[1]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 肖黎声.声乐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3] 杰罗姆.汉涅斯,黄伯春.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4] 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科贝.西洋歌剧故事全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吴萌萌(1986-),湖北武汉人,江汉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

猜你喜欢
声带生理器官
类器官
声带常见疾病的应对方法
声带息肉症状表现
大脑如何知觉音乐的形式美?——来自电生理的证据
ORGANIZED GIVING
肉鸡铬需要量及其营养生理作用
长颈鹿为何是哑巴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皮肤是个大大的器官
肺脏:隐藏多年的造血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