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

2016-02-02 16:57中央美术学院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研修项目组
非遗传承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部研修

中央美术学院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研修项目组

文化部从2015年7月份全面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教育部、文化部、中国非遗保护中心、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联合成立工作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这项工作。

一、非遗传承人研修项目的缘起

这项工作的开展,源于文化部对国家非遗工作的重视和大力推动,在制定了一系列非遗保护政策基础上,文化部经过广泛的调研,了解和把握了国家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非遗传承人人群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传统手工艺者的综合文化修养及设计创新能力不高;民族特色知名品牌缺失;非遗行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要提高社会对非遗的认知认可程度,扩大传承的群体,使非遗的传承可持续可拓展,就要对非遗传承人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提升。一方面是要架起通向艺术的桥梁,提高传统技艺的艺术水准和文化品位;另一方面是要架起走进生活的桥梁,使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提高传统技艺的实用性,扩大它的社会需求。

中央美术学院学科优势本身与非遗有很大的关系。学院又是一个学术研究高地,聚集了一流的专家学者,作为一个最高的美术教育机构,中央美术学院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这项工作,支持文化部做好全国非遗传承人的研修培训工作。因此,2015年初中央美术学院作为试点单位,组织实施了第一届非遗传承人的教学实践交流活动。在试点工作开展过程中,根据文化部非遗司工作要求,中央美院调集了最好的专家学者,制定有针对性的研修方案,结合非遗传承人特殊培训对象,精心组织安排多种形式教学活动,呈现了非常好的教学成果,为全国大范围开展非遗传人研修、培训、研习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基于中央美院研修项目试点工作积累的成功经验,文化部于2015年7月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召开全国非遗文化传承人研修研习项目工作会,正式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这个项目委托高校设计企业,从传承人的培训开始,扩展到整个非遗的各个领域,旨在帮助非遗传承人群补文化修养之缺,补设计艺术之缺,补市场艺术之缺,着眼于强基础、拓眼界,帮助他们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在秉承传统、不失根本的基础上,提高传统工艺的设计制作水平,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促进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促进就业增收。

项目的培训对象分了三个层次,第一类是具有较高技艺水平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或者是资深的从业者,由中央美院作为牵头单位与其他4所高校共同参与,开展研修项目;第二类是传统手工艺项目学徒或从业者,进行普及培训,目前有近30所院校参与普及培训;第三类是协调支持有潜力的中青年传承人到高校工作室、实验室及设计企业进行研习,由清华美院牵头与其他设计机构参与实施。文化部、教育部联手制定全国的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制定相关工作机制和制度,文化部、教育部负责研修研习两个层次的工作,地方省市的文化厅负责其他普及培训。未来会有更多高校和设计企业参与培训工作,通过研修研习和培训,能够在全国推动非遗传承人培养的社会影响力。通过项目开展推介优秀传承人及其作品,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扩大手工艺品的销售,创业增收,推动扩大传承人群手工艺品的市场参与度。

二、非遗传承人培训的学术思考

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的研修培训项目,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进学院,与学院的专家老师们共同探讨民族技艺与民族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传承和发展。这种研修方式不仅在方式上体现了一种探索非遗保护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具有更重要的本土文化传承发展的范式意义,同时也推动高校在文化遗产方面增强服务社会理念。在主旨上反映了国家对于非遗传承与保护,对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关系等方面的重视和思想上的重视,以及政策上的倾斜。

中央美术学院对这个项目的开展基于学术上的判断和思考,当前流传千百年的非遗面临着两个严峻的问题,而解决这两个严峻问题的重担落在了中青年一代传承人的肩上。一方面他们面临如何对接老一辈的活态文化,其中包括技艺和记忆两方面的交接;另一方面是生活的变化和民俗文化功能的失效,使他们又面临着如何让非遗适应新的时代,如何应对传统与现代生活之间关系这一严重的挑战。这两个命题是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必然的困惑,也是中青年传承人一直思考和关注的,更是当下非遗传承人在传承非遗文化过程中遭遇到的瓶颈和困难所在。因此,中央美院提出的研修主题是“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是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空心、文化断代等各类问题出现,非遗的自发性传承趋向弱化,现实在呼吁着文化自觉传承时代的到来。如何继承活态文化的传承,如何做好非遗的技艺与文化的记忆两方面的知情和交接,如何保证丰富多样的非遗传统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面临的挑战,也是培训项目要解决的问题。

中央美术学院利用学科优势和学术高地,邀请全国的中青年非遗传承人参与研修项目。这些传承人带着已有的技艺经验进入国家最高美术学府,通过文化讲座、名家座谈、现场教学、参观考察、创作实践、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使这些传承人增强民族文化传统的学习与实践能力,触发非遗创作的灵感,开拓艺术与文化视野,提升艺术造物水平与创意能力。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文化视角,以及不同的非遗相关经验和阅历,为中央美院提供了丰富鲜活的非遗保护实践信息。

三、项目的教学理念与课程设计

基于对非遗现状与传承人现状的把握以及学术判断,中央美术学院制定了研修项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安排,确定了知情、知艺、知辩三个教学目标。

1.文化要“知情”

通过邀请国内非遗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开设文化讲座,普及非遗在国家政策和理论方法两方面的基础知识,配以外出参观等实践活动,使传承人充分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掌握自身非遗门类地域化文化的挖掘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让传承人意识到自身非遗门类背后的地域性文化,了解它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不仅要知道民俗文化和禁忌,也要知道社区传承的情况,做自身文化的“知情人”。

2.技艺要“知艺”

教学围绕非遗门类的技艺基本功和传承中的具体问题展开,通过邀请各个子项目领域的国家级非遗大师到学校进行示范交流指导,让传承人向大师学习非遗门类的历史文化与技术经验,提高学员对各自非遗领域的理解与感悟,使传承人在传统技艺水平上向老一辈传承人看齐。同时举办“非遗传人进校园”活动,传承人通过工作室或相关领域的专业课程直接介入专业教学,介绍本门类的非遗技艺、文化知识,与师生展开丰富的交流与互动,让非遗资源进入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探索艺术类院校与本土非遗资源的对接方式。

3.发展要“知辩”

在非遗发展新时期,传承人面对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要有辩证的认识和态度,在此基础上架起非遗通向艺术和生活的桥梁。学员通过学习交流,提出自己的创作方案,与导师讨论具体的创作实施办法,学习艺术创作和产品开发的一些方法、思路,寻找非遗与现代生活结合的创意。

项目组按照这三个教学目标设计了培训课程,前三周在中央美院学习,第一周讲座和参观,达到“知情”这一个目标;第二周邀请国家级大师和学员展开一个深度的交流,通过示范、学习、指导达到“知艺”的目标;第三周确定传承人的创作方案,后四周让他们回到自己的所在地继续完成创作,达到“知辩”的目标。第八周回到中央美术学院举办项目成果展,召开学术研讨会,举办结业仪式。

四、项目开展的成果呈现

非遗传承人研修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效果,让我们看到了这个项目的发展前景,以及对国家非遗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

第一,开拓了传承人的视野和思路。这样的培训打破原来手工艺人闭塞保守的传艺模式,不仅为他们同一个技艺领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还让他们结识了来自不同行业的民间从艺者,了解了中国非遗分布与保护的现状。项目充分利用中央美院这样一个平台,使传承人跨越自身技艺的局限,了解当代艺术实践中对手工艺的支持与记忆,提高他们的创作意识,为他们今后的传承和发展模式提供新的借鉴和灵感。

第二,为传承人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开辟了途径。这样的培训使他们从文化的自发到文化的自由、自觉,利用学院的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他们对民俗学、美学、设计等方面的认识,增强传承人对于中国传统美学渊源的思考,提高他们整体文化素质。

第三,为学院教学开拓了新的思路。非遗项目为中央美术学院本身的教学创造了一次向民间和传统学习的契机,为民间美术的活态研究给予了很好的研究范本。学院开展非遗传人进校园的活动,为传播非遗文化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第四,学院的艺术与民间艺术的需求和信息得到了充分的交流。非遗研修项目构建了学院和民间艺术互相沟通的桥梁,一方面民间艺人进入高校学习相关的艺术美学课程,另一方面师生和非遗传承人大师开展交流,为师生创设了实地考察和实操训练的平台。

五、项目未来开展的思考

非遗传承人研修项目的开展,催生了对于非遗教育的几点思考。

第一,研修项目开展为探索新的非遗保护模式提供了范式和借鉴。文化部、教育部非常重视这项工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推动,充分体现国家对于非遗保护的重视,也为整个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方式提供了新的借鉴。中国作为世界非遗大国,在今后的非遗文化保护方式上总结出新的一套实践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应该制定非遗传承人的文化和技艺的专业指标。非遗是国家文化的源泉,我们不能使源头之水枯竭,从目前中青年传承人的传承水平来看,传承人趋向年轻化、知识化,有的是学院毕业生身份,他们在技术上与老一代传人差距不大,甚至有超过老一辈的趋势。但是整体上中青年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内涵上显出了文化功底的薄弱和单一,因为非遗最本质的不是艺术,而是文化,仅仅在式样和技艺上继承是不够的,传承人应该更主动地了解地域性非遗的谱系和民俗文化的内涵。如果不提出这样的要求,非遗有可能面临世俗化、技术化、艺术化。所以国家应当制订一套更为专业、更为规范的传承人文化和技艺标准。

第三,学院与民间的有机结合是非遗传承人培训和提高的最佳途径。要让非遗传承人完成非遗走进生活的过渡,需要传承人进入专业的艺术设计领域努力学习,提高修养。还应认识到,中青年传承人的文化课堂在民间,不是在学院。民间文化现在正处于新老交替的时候,民间文化在民间是非常丰富的,因此非遗传承人培训项目应该抓住最后的契机,让青年人向老一辈学习,在文化的发源地维护好文化之源。只有这两者结合,才能将非遗的民俗文化内涵在新的时代绵延下去,而学院作为活动项目的承担者,需要继续加强在学科建设方面对于民间美术和民间手工艺的重视,尤其是要着力加强非遗研究保护领域的学术理论研究,引导学院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地承担整个非遗传承人培养的重要使命,为我们国家非遗的传承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部研修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张青简介
寇月朋作品欣赏
2014文化部“春雨工程”
新视域下中学体育课例研修策略
布画油彩 艺术人生
抗日战争纪念群雕的规划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