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文化的三个核心理念

2016-02-02 16:57高春明
非遗传承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根基古镇文化遗产

高春明

近年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意识不断增强,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发展潮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6年开始,国务院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如今,这一节日已经推出整整十年。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为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法律保障,对文化工作者而言显然是一个福音。于是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类文化遗产的抢救、传承、开发,一批又一批原本并不为外人所知的民间文化项目被挖掘出来,通过文献整理、传承人口述、资料片拍摄等形式被媒体广泛宣传,对推动其发展及影响力起着积极作用,有助于延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然而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那就是我们有着保护文化的“热心肠”,却没有科学的方法和思维。保护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科学发展观”,那么结果是我们不但没有保护成文化,而且对传统文化是一种践踏和破坏。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今许多城市和乡镇打着“文化遗产”、“历史保护区”的旗号,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他们大胆地对建筑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有的加砖添瓦,有的改头换面,有的破窗开店,甚至还引进LED灯箱等现代设备,于是整条老街、整个历史风貌保护区呈现出热闹非凡、灯红酒绿的盛况,却背离了文化保护的初衷。与其这样的开发,还不如不要开发。类似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地方的文化保护误入歧途,结果也是适得其反。概括来说,这些所谓的文化保护工作者并没有把保护文化真正放在工作的重心,而是看重其诱人的商业价值,意在抢得“第一桶金”,利用保护文化的名义,占得商业先机。如果本着这样的心理,将会非常可怕。因此我呼吁,必须叫停这种商业化的开发模式,我们需要的是对文化原汁原味的继承和发展。

作为一位上海的非遗工作者,结合个人的心得体会,笔者认为继承传统文化,需要如下三个核心理念:

立足本地,不忘本色,保住一个“本”字

地理学上有一个“地域文化”的概念,指的是将全世界按照不同文化的风俗和传统分成若干个区域,形成了9个世界文化圈,每个文化圈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在中国,又可以按照不同的地域特色细分成10个文化区,例如东北的黑土文化、内蒙古的草原文化、江南的水乡文化、华南的妈祖文化等等。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要做的便是保护和传承家乡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以上海为例,近年来我们针对沪语文化的危机,实施了各种各样的保护措施,如沪语进校园、举办沪语大赛、增设公共交通沪语报站等等,这就是很好地对上海本地文化的保护,值得推广。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土文化的保护必须要有本地人的参与,如果让一个北方人来主持沪语保护工作,那就失去了意义。前不久笔者陪朋友去上海老饭店吃饭,看到门口贴的一则招聘厨师的启事,其中第一条要求竟然是应聘者必须是长期生活在上海的本地人。怀着好奇,笔者问了工作人员才知道,因上海老饭店是一家以传承百年本帮菜为特色的餐厅,老板说只有长期生活居住在上海的本地人才能做得出真正意义上的本帮菜,这是由一个人的味蕾决定的,是难以模仿的。我们顿时对老饭店的做法感到赞赏,这是对传统文化最起码的尊重。就好像祖辈的遗产应由其子女继承一样,我们的祖先和前辈留给我们的本土文化遗产也应由我们本地人自己来继承和发扬,只有立足本地、不忘本色,才能将本土文化那种原汁原味的精髓保留下来并代代相传。

坚持本真,提倡较真,守住一个“真”字

首先,开展任何形式的文化保护,都需要坚守真实性。生活中,收藏爱好者最头疼的就是藏品的鉴定,人人都希望收藏的是真品,而不是仿制品、赝品,试想如果一个博物馆里展出的全是复制品,那么它就几乎没有参观价值了,甚至有戏弄观众之感。同样的道理,我们在保护传统文化的时候,千万不可破坏了它的真实性。以上海的石库门为例,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极具特色的居民住宅,是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承载了很多人的童年和回忆。但如今,且不说石库门被大量拆除,在开发成熟的新天地、田子坊区域,所谓的保护被各式各样的咖啡馆、甜品铺、小商品店所取代,用当下流行的话说,它极富“文艺气息”,但殊不知它已经改变了原有石库门生活的原貌,应该得到足够的警惕。其次,我们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而这种文化自信是基于文化的本真性上的。中国改革开放后,吸引了大量外国友人前来旅游,甚至是定居中国。而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似乎成了我们文化开发的成功之处,这是绝对错误的观念。放眼全国,北京的后海、成都的锦里、广州的沙面,包括上海的新天地,都是外国人集聚的地方,但有些人错误地将外国客人的到访作为评判文化保护甚至旅游开发是否成功的标准,认为外国人去的地方就是好的、成功的,于是很多商家为了迎合外国人的生活习惯,争先恐后地开出各类西餐店、咖啡馆,外国人是来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真实性却不见了。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我们更应该站在平衡者的角度来看待文化保护,我们欢迎外国友人,但前提是我们不能为满足他们而牺牲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要有传统文化的自信,要通过宣传,让传统文化走出去,让更多的外国友人接受我们本地的传统文化,就像我们接受他们的文化一样。真正的文化交流是双向性的,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迁就。正犹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一样,我们对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保护,不是仅仅放个假完事,而是应该挖掘节日本身的文化传统,并予以宣传,让人们领略到传统节日的魅力。而我们的近邻韩国却走在我们的前面,甚至端午节成了韩国人的文化遗产,这是莫大的悲哀。再次,保护对象要跳出思维的定势。我们不能仅仅认为那些规定了“历史保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产是要保护的,其他的就可以随意开发了,事实上,只要是历史遗留下的东西,只要有它的保护价值,无论是不是“保护名单”上的,我们都有义务去进行保护。最近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两个案例,一则是在建中的上海地铁14号线大世界站的设计出现了矛盾,由于金陵路附近空间狭窄,如果地铁要在此设站,就必须拆除附近的几栋骑楼来安置地铁的通风井设备,如果要保留建筑,则必须舍弃这个车站。有关部门难以取舍,召开了听证会,虽然现在对于最终的结果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当时有一个说法,因为沿线的骑楼并非文物保护建筑,地铁建设方想先予以拆除,等地铁建完后再按原来的风格如旧地造一幢一模一样风格的建筑。但我认为,如果拆除了建筑,就是对文化的一种破坏,这种真实性是无法从将来的弥补措施中还原的。骑楼是金陵路沿线建筑的特色,有极高的保存价值,不能本着“不是文物就可拆除”的思想;二则是最近在四川中路广东路口的三菱洋行旧址被“刷脸”了,这幢大楼始建于1914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却在修缮过程中用了涂料和喷砂的工艺。要知道这不仅会对建筑物本身造成极大的破坏,更是对传统文化真实性的破坏,这种修缮,实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最后,我们要坚守传统文化的真实性,要有较真的精神。记得笔者2004年参加中法文化年的时候,当时上海要在巴黎举办一个服饰展,我们抵达后却得知法国人对我们带去的展品千般阻拦,直到布展前几天,我们才发现了问题的根源——原来我们的所有证明和单据都是中英文版的,却忽略了我们是和法国人合作,没有印制他们的文字,当我们请来翻译将单据译成法语版后,法国海关非常顺利地予以货物通关。在日本的京都,所有的麦当劳餐厅的LOGO似乎和全世界其他地区的不同。在我们印象中,麦当劳的招牌是醒目的红底黄字,十分鲜艳,但日本人却执著地为了这两块颜色和美国人谈判了四年。原来,京都浓缩了早期日本的建筑,像清水寺、东大寺等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由于历史悠久,这些建筑都呈现出了灰色。日本人为了保护建筑的整体性不受破坏,他们拒绝红底黄字的麦当劳的进驻,除非麦当劳将京都所有的餐厅招牌全部换成咖啡底土黄字的样式。最终他们成功了,现在的京都街头,人们看到的都是略带灰色的麦当劳字样,远远看去,不会因为醒目的招牌而影响了周围建筑的氛围。这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坚守是如此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被外来文化所迷惑,我们也要坚守我们的传统文化,要具备法国人和日本人的这种较真的精神。

保护根基,不忘根本,留住一个“根”字

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基因,这便是文化的根基。思想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科学发明上的地震仪、指南针;医药上的中医文化、《本草纲目》;建筑上的园林建筑、宫廷建筑,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根基。而保护文化的根基,关键正在于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在于以人为本,这在文化保护上是相通的。就像前文所提到的商业化开发,我们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观察的,而这种大肆开发商业的做法对于居住在古镇内的居民来说,这一种极大的折磨。他们和我们一样,需要安静的生活。我们讨厌建筑工地的噪声,讨厌广场舞的音乐声,却怎么不想想那些住在古镇内部的“局内人”怎能忍受得住喧嚣的叫卖声?这样做造成的结果,是使得他们大量迁离一直以来的居所。当一个古镇连镇上的居民都搬走了,那么古镇的根基就不在了,他们将来也不会在此繁衍后代,这个古镇总有失去活力的那一天,这样的文化保护是失败的。而保护文化的根本,也在于个性的发扬。还是以古镇保护为例,上海周边的很多水乡如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锦溪等等,都有他们各自的特色。而现在呢?所有的水乡几乎都是同一个样式。一条河、一条老街、几座桥,然后便是数不胜数的商家和挂得到处都是的红灯笼,毫无一点特色可言。以至于人们去了一个就不想有再去第二个的念头。就笔者而言,并不认为这些水乡古镇只有共性。每一个镇都有自己的根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风土人情,但这是我们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所忽视的。清一色的古镇甚至是城市保护之后,折射着我们不注重文化根基保护的现实。缺乏扎实的根基,即使外观再漂亮的房子,也终有倒塌的那一天。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一个长久的课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而并非是一时之举。如果我们能放下功利心和浮躁的心态,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脚踏实地地开展保护和继承,那么传统文化一定能迎来崭新的明天。

猜你喜欢
根基古镇文化遗产
“想明白,说清楚”是学好数学的根基*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古镇之旅
活态文化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夯实法律的道德根基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