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中小学生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2016-02-02 16:57蔡丰明
非遗传承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青少年

蔡丰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特征和民族审美情感,也与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有着紧密联系。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生中的教育、推广与传播,能够更好地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青少年对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同时也能更好地引导他们深入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运用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方式来实现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乡土情感教育、人生理想教育、知识认知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已经成为十分普遍之举。在日本,有着各种适合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阅读的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本和阅读材料,它们通过各种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如卡通人物、实景图片,以及画龙点睛式的评点文字,使广大中小学生产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爱好与兴趣,加强广大的中小学生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尊重、热爱与认同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在当代青少年的教育体系中,简单地照搬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取的,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审美情感已经与传统社会有了很大不同。必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当代青少年文化心理特点之间找到一种“适应度”,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与优秀精神能够更好地转换为可以为当代青少年教育所利用的资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中的各种有利因素能够更好地与当代青少年教育的特点相契合、相适应。笔者认为,在当代社会中,深入挖掘、开发、研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各种有利因素,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青少年教育的特点和诉求,加强广大中小学生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知晓度与认同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要求我们不是简单地或者原封不动地搬用传统的东西,而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探索、开拓,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各种有利因素和资源在当代青少年教育中实现更好的转化。通过一定的转换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各种有利因素可以成为当代青少年教育的有利资源,并与当代青少年教育形成一定的“对接关系”,以适应当代青少年教育的实际需求。

具体而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教育的有利因素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青少年的情感培养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中,包含着深厚的情感因素,如崇德尚贤、敬老爱幼、热爱自然、尊重生命、和谐共处等,它们是具有高度人文主义色彩与和谐圆通精神的民族文化特性和民族人格品质,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协调人伦关系、注重道德修养、尊重自然规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中,有着深厚的崇德尚贤内涵,这主要通过祭祀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先贤人物的形式体现出来。在这些先贤人物身上,都有着报效祖国、热爱家乡、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等精神因素,这些精神因素与我们当代社会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完全一致。因此,通过敬奉屈原、伍子胥、曹娥等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情操,激发广大青少年群体的爱国精神与乡土情感。在端午节中,又有着深厚的尊重生命意识,它们主要通过插菖蒲、挂五彩丝线、挂香袋、喝雄黄酒等一些独特的节日习俗方式体现出来,反映了我国古人原始纯朴、天人合一的思想特点与生命观念。这些习俗形式通过一定的转换与创意以后,完全可以转变为培养中小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意识的重要手段,对中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有利于青少年的能力培养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中,也包含着深厚的能力因素,如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在我国古代的元宵节中,具有大量以“灯”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与工艺美术形式,如灯彩、灯谜、灯艺等等,它们体现了我国古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文化创造力。这种融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仍是当代社会中的青少年极为需要的。通过各种灯彩、灯谜、灯艺的创制与学习,可以使广大中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与发展,为他们开辟更多施展才华与艺术想象的空间。又如在我国传统的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中,都有相应的节令食品,如元宵、青团、粽子、月饼、重阳糕等,值得重视的是,在传统时代,这些节令食品都是依靠“自己动手”的方式制成的。元宵是自己搓的,粽子是自己裹的,月饼是自己烤的,重阳糕是自己蒸的。通过“自己动手”的方式,不但可以使人学会制作节令食品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人从中获得快乐。在青少年动手能力越来越弱、生活依赖性越来越强的今天,通过制作节令食品的方式来增强青少年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对于生活的了解、认识程度以及驾驭、掌控能力,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青少年的意志培养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中,也包含着深厚的意志因素,如忍耐力、坚韧性、容忍度等。例如清明节的荡秋千、拔河,端午节的划龙舟、重阳节的登高、爬山之类,都是考验人的意志力与坚韧性的活动。从事活动的人,必须要有很强的韧劲与耐力,善于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持之以恒,战胜自我,才能最终赢得胜利。这种意志力、忍耐力、坚韧性的锻炼与培养,对于当代的中小学生来说显然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形式中,对于意志力的锻炼与培养几乎没有一项是通过简单的说教而实现的,它们主要是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游戏、娱乐,或者体育活动的方式,让人在游戏娱乐之中体验意志的力量,这对于那些年纪尚小,而持久力与耐力又相对薄弱的中小学生来说,是尤为适宜的。

四、有利于青少年的认知积累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文化娱乐过程中汇聚形成的知识宝库,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诸如天文、地理、生产、社交、信仰、科技、文学、艺术、习俗、礼仪、饮食、服饰、游戏、娱乐等,它们反映了传统时代的中华民族对于客观世界以及社会人生的认知与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传统时代的中华民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与审美情感。例如清明节的插柳、踏青,端午节的踏百草、斗草等活动,实际上都是中国古人认识自然世界的独特行为方式,通过对这些活动的参与,有利于帮助人们增长植物学知识,丰富对花卉、草药、香料等各种植物的认知。又如传统元宵节的走三桥、中秋节的走月亮等活动,实际上也是一些帮助人们扩大知识面、增强对外部世界了解的行为方式,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历史、社会、人物、风土、人情。诸如此类的知识,对于长期坐在教室里或者电脑前学习或娱乐的当代青少年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们是帮助当代青少年增加与丰富对于客观世界认知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五、有利于青少年的体能训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娱乐的大熔炉,不但蕴藏着丰富的文学艺术、社会礼仪、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同样也蕴藏着丰富的体育竞技方面的内容,它们是广大民众在日常的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生活实践行为的反映。例如端午节的划龙舟活动(又叫“龙舟竞渡”),本是一种古代吴越地区的民众出于劳动生产与宗教祭祀的需要而产生的习俗方式,但后来则逐渐与端午节的节庆活动相结合,演变成为具有体育竞技特色的娱乐性习俗活动。按照现代体育科学的角度来看,这项活动中包含着很多体能训练因素,如耐力、平衡力、协调性等,特别是体现了群体性协调力。因此,将此项活动引入当代中小学生教育领域,完全可以转化成为培养、训练中小学生体能素质的手段。另如重阳节的登高、清明节的放风筝、蹴鞠、拔河等活动,也有着与端午划龙舟相类似的功能和意义。

六、有利于青少年的智力开发

智力教育是现代青少年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开发与形象思维能力开发。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有着大量促进智力开发教育的因素,例如猜灯谜游戏,通过精巧的谜面设计以及谜面与谜底之间的各种巧妙联想,达到有趣的猜射效果,使人们的心智在一种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得到施展与驰骋。这对于开发青少年的心智,锻炼青少年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又如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儿童游戏项目七巧板、九连环、升官图等,更是直接与儿童智力开发有关的游戏形式,对提高青少年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青少年儿童对于事物的分析、判断、推理、综合能力颇有裨益。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青少年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青少年发明家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