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杰
(运城市康杰中学,山西 运城 044000)
浅谈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王广杰
(运城市康杰中学,山西 运城 044000)
【摘要】教师是文明的传播者,课堂教学语言则是师生间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中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最直接体现主要通过语言表达,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也和教师的语言表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音乐教师,除了研究音乐教学方法外,还必须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发挥其三大作用,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感染;引导;激励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是一种教学工具,更是一门艺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谈话的艺术。”一个知识渊博,但口齿不清、说话啰嗦、缺乏逻辑性的教师,是很难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任务。教师是文明的传播者,课堂教学语言则是师生间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中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最直接体现主要通过语言表达,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也和教师的语言表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多年来,我在高中音乐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对于语言艺术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及感悟越来越深。
现在的高中学生,思维敏捷,感情活跃,接受言语能力强,身心发展趋于成熟,内心极其渴望情感的表达和体验,面对高考大关,他们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既要通过音乐课给学生释放减压,又要让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其个性达到发展,充分发挥音乐课的独特功能,去净化学生的美好心灵,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如果教师不注重课堂语言的设计和艺术性,应付了事,那就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如何能高质量的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可以给学生带来快乐、温暖、真诚和激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并不是教师所想象的全都是充满阳光、朝气的学生,他们性格迥异,有的古怪精灵、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抑郁脆弱……,教师如果能适时、适度地使用风趣幽默、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语言,辅之以轻重缓急的语调和语气去感染学生,则能使音乐作品中塑造的音乐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产生愉悦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真正地融入到音乐中,接受艺术的感染与熏陶,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所谓的“言为心声、以声传情、以情感人、以乐动人”就是这个意思。长此以往,可以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情,完善他们健康的人格。 这种正是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课堂气氛,既达到了美育的功能,又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
其次要上好音乐课,音乐教师除了要有美的文学语言,还应有恰到好处的形体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眼神、表情以及肢体动作的变化和恰当的使用,会给课堂教学锦上添花。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关注的眼神和无视的眼神或多或少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能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果的成败。教师的指挥就是一种肢体语言,不论是教唱还是欣赏作品教师都不可避免的会运用手势、身体的动作变化来传情达意,利于学生更好、更直观的理解音乐作品。如果课上教师只说不动,整个课堂氛围也会破坏掉,也就失去了音乐课的作用和意义。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欣赏二胡名曲《赛马》这首曲子时,眼神黯淡,面无表情,说话有气无力,动作过于夸张或不够准确,必然会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所以,教师不能只注重文学语言而忽视了教学语言中的形体语言,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身边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能“一语点破”,顿时幡然醒悟。其实学习也是一样的,当学生遇到各种问题时,必定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思路有时候无法打开,一时间手足无措,这时候,如果教师适时点拨一下,学生的思维就会豁然开朗,找到问题的答案。
“话有三说,巧说为妙”。 课堂语言也不例外,教师的引导性语言可以说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灵魂,形象生动、幽默风趣、极具亲和力的导语设计能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运用得当,可以让整堂课节奏丰富,学生思维流畅、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灵感得到迸发;如果把握不好,就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让学生产生厌烦、失望的情绪,适得其反。尤其是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与安排,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而不是随意提问。通过提问,打开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培养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恰当的提问,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思考,配合教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反之,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混淆概念,答非所问,甚至闹出笑话。课堂小结更是如此,教师如果能用艺术性的语言将本节课所学知识技能完美归纳总结,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探究意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运用,加强研究,不断积累经验,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获得真知,感受音乐的魅力,让课堂出彩。
《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激励评价也是广大教师采用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十分渴望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肯定与表扬,教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
句赞赏的话、一个满意的点头、一个亲切的动作,这种无声的评价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哪里有表扬,哪里就有进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杰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语言就像一把金钥匙,恰到好处的评价,可以打开学生的心扉,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促使学生健康发展,树立自信,体会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他们的潜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表扬也要有度,在善于发现捕捉地学生闪光点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学生的不足,我们应该有技巧地针对不同问题、不同情况、因人而异的抓住时机进行启发、赞赏、激励、反思,创造出适合的教学语言,把表扬和批评二者有机结合,“寓奖于褒”,才能使学生在尊重和赏识中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道出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音乐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想科学、艺术地驾驭好整个课堂,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艺术性,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仅要重视音乐教学法的研究,还要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熟练掌握音乐教学语言的运用和技巧,反复推敲,才能不断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易然,邵有云:音乐课堂中语言的运用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 2009(9).
[2]唐喆:让音乐滋养心灵[J].人民教育,2008(12).
[3]王英奎:简论音乐课堂教学语言艺术[J].中国音乐教育,2008(2).
[4]骆小兰:教师语言的艺术[J].文教资料,2005,3•47.
作者简介:王广杰(1970—),男,汉族,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大学本科,讲师,音乐组组长。研究方向:高中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