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关学精神 深化关学研究
——在《关学文库》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2016-02-02 11:49王美凤
唐都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关学点校文库

王美凤

(西安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弘扬关学精神 深化关学研究
——在《关学文库》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王美凤

(西安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我参与了《关学文库》中《关学史文献辑校》《牛兆濂集》《关学学术编年》三部著作的整理点校与研究工作。回首五年来的研究历程,感慨良多。其中最深刻的有两点:

首先是学术研究之“难”。古籍整理是对古代文献典籍进行审定、校勘、辑佚、注释等,需要具备历史学、哲学、文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作为首次参与古籍点校整理工作的我,起初也像很多人误解的那样,以为这是件容易的事情。只有当真正投入到具体工作中,才知个中不易。

《关学史文献辑校》对散见于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关学学术史重要文献加以全面系统地整理汇集,将关学史的主要脉络与主干文献融为一体,在清晰呈现关学史发展演变与历史传承线索的同时,又要将关学史相关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相关内容包括冯从吾《关学编》,王心敬、李元春、贺瑞麟增订续补《关学续编》,张骥《关学宗传》以及《宋元学案》《宋元学案补遗》《明儒学案》《清儒学案》等著作中的关学史文献节录等,各部分内容彼此联系,又独立一体。其中的《关学编》及诸《续编》内容既有交叉重叠,又有相互补续,需要进行合理组织编纂,使其可以相互参校,又不失各编原貌;由于各编在历史上流传的版本很多,需要对版本源流加以全面考察,甄选善本,遴选校本;此外,古籍整理要求规范应用标点符号,准确标识人名地名,灵活处理错别字、异体字,以精准的考辨校正原著错误等,这一系列的工作,既是对点校者知识基础的检验,也是对点校者信念意志的考验,是要见真功夫的。需要一字一句仔细斟酌,每时每刻保持谨慎。其中的《关学宗传》一书涉及关中230余位学人,需要点校者对学人们的生平行谊、学术著述进行全面考察,特别是该书附录大量关学学人的理论原著,其深奥的哲学义理,繁复的象数推衍,是点校者很难在短时间内通晓掌握的,但又无法回避,稍有不慎,就会割裂原文,破坏原意,损毁原书面目,点校工作之难,不言而喻。

《关学学术编年》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关学八百余年的历史传承与发展演变进行系统梳理与研究,以系年的形式,再现关学二百余位学人及其理论著作、重大学术事件与学术活动等,是国内首部系统梳理关学思想发展的编年体著作,其任务之艰巨,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牛兆濂集》是国内首部关于牛兆濂的文献整理。牛兆濂作为清末民初关中地区一代大儒,其生平事迹与学术活动为关中乃至全国百姓所熟知,在关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著作的整理出版,对研究清末民初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关学发展走向有着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书中收集的牛兆濂部分诗文、讲学答问、乡试硃卷、生平事略、年谱、家书等资料来自民间,面对残缺不全、字迹模糊难辨的手抄本和手稿本,常常望字兴叹,对前人所说的“最难不过点古书”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其次是学术研究之“乐”。纵然如上之艰难,我却乐在其中。可以说,整理的过程,也是我学习成长的过程。我常常为关学学人们艰苦力学的精神所感召,为他们的精神气节、道德情操所感染。记得一天深夜拜读冯从吾的著作,为他捍卫学术尊严、以身践道的高尚情操所感动,为他坚持正义、不畏权贵的风骨所震撼。关学学人的精神情操、风骨气节逐渐成为我前进的巨大推力,才使我与合作者们如期完成了三部著作的整理研究任务,对关学精神增添了更加真切性的感悟与体会。与此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学识,对关学史多了几分全局性的把握和了解,这是整理过程中的最大收获。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五年时间转瞬即逝。此时此刻我不由想起了参加过20世纪“二十四史”整理工作的邹逸麟教授说的一句话:“中国的学术发展,往往是由于大项目的带动。”我想,《关学文库》就是这样的一个能够带动学术开拓和发展的大项目,它必将迎来关学乃至宋明理学研究的热潮。同时,随着这一大型项目的如期完成和《关学文库》的顺利出版,关学就像当年殷墟发现培养了一批甲骨文研究专家那样,事实上也培养了一批年轻学者。我们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秉承横渠先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投入到关学研究的事业中来,关学也必将迎来真正的复兴。

[责任编辑 王银娥]

猜你喜欢
关学点校文库
专家文库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文库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拾取且珍袭,咏叹追前贤
关于推荐《当代诗坛百家文库》入选诗家的启事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