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津华
(河南教育学院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河南汉字文化资源开发浅探
孙津华
(河南教育学院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摘要:河南是汉字的发源地,汉字文化资源丰富。除了享誉海内外的安阳甲骨文外,河南还孕育了一批如仓颉、李斯、许慎等著名的汉字文化名人。通过研究甲骨文以及这些汉字文化名人所做出的贡献,并依托他们的故土、遗迹等开展地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可以为河南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为实现中原崛起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河南;汉字文化;仓颉;李斯;许慎;甲骨文
河南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地区,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历史上众多汉字名人都出自河南,所以说,汉字文化与河南具有天生的紧密联系。正如《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中所言:“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契刻符号在河南;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文字学家许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汉文字学巨著;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生在这里。”[1](P226)上面提到的仓颉、李斯、许慎等都是汉字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既然河南有着这么多的汉字文化名人,我们当然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围绕这些名人的地域空间,展开针对汉字的地域文化开发和利用研究。
一、仓颉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从野蛮进入文明时代的里程碑,而大约在5000年前产生的汉字正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传说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荀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2](P401)《吕氏春秋·君守》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3](P443)许慎《说文解字叙》中也提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4](P314)仓颉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传说中,仓颉生有“四目重瞳”,观察力异于常人,被尊为“造字圣人”。现在看来,仓颉造字只是个传说。汉字不可能由仓颉一人独立创造,但他很可能是汉字的搜集和整理者,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功绩。
正因为仓颉这个了不起的贡献,全国各地都敬奉仓颉,所以有关仓颉的遗迹在全国共有6处,分别为河南的南乐、开封、虞城,陕西的白水,山东的寿光和东阿。河南南乐县仓颉墓位于县西北10多公里的吴村附近,原称仓颉祠,始建于东汉年间,庙内有一通元代延佑年间的残碑,有“仓颉生于斯葬于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1966年仓颉墓被挖开,出土了破烂盆罐、石斧石镰,是龙山文化遗物。出土文物的发现,增加了南乐仓颉墓的可信度。著名学者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也做出了有利于南乐的推测。[5]
既然今濮阳市南乐县梁村乡吴村是仓颉的故里,又现存仓颉陵墓一座,那么我们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大力开发河南旅游文化资源的背景下,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举办一年一度的仓颉故里庙会或仓颉文化节,吸引四方群众前去旅游参观。南乐仓颉庙始建于东汉,每年正月二十四,仓颉庙会便吸引冀鲁豫三省数十县的近10万群众前来祭祀,并一直沿袭至今。为纪念仓颉的造字壮举,南乐县从2007年开始,定期举办仓颉汉字文化艺术节。至今,南乐县已于2007年11月和2010年11月成功举办了两届仓颉汉字文化艺术节。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称,纪念“字圣”仓颉,不仅是对使用率最高的汉字的尊重,也让世人重温了中国文明史,意义非常深远。依托这样的优势和基础,当地可以开展传统民俗展览,并开展与纪念文化名人相关的各种商业活动,如中华汉字展览和仓颉故里书法展,使传统的民俗文化与浓重的现代商业气息有机地交织融合在一起,从而提升当地的文化地位,并促进经济的发展。
河南虞城也有仓颉祠和仓颉墓,并有具备神秘色彩的仓颉菊,现在在仓颉祠外还能找到。相传这种菊花是在清朝的时候,被一位村民在仓颉祠里首先发现,并成功种植的。用仓颉菊制茶,不但香气浓郁,还能提神醒脑,后被虞城县知县所得,并进贡给朝廷,皇上赐名“仓颉菊”。但据说,这种菊花只要离开仓颉墓方圆几里的地方,种出来就改变了味道,颇具神秘色彩。我们可利用这种特产和颇具神秘色彩的传说,来发展制造业和旅游业,将仓颉祠周边发展成为集商贸、餐饮、服务、娱乐于一体的地方。
在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也有一个著名的仓颉庙。陕西省利用这个优势,通过聚焦仓颉文化,打造仓颉文化产业品牌。他们不仅利用会议定期举办仓颉文化展,而且创建了仓颉文化有限公司,并开设了仓颉文化网站,利用仓颉这个文化品牌做长期的产业发展规划。仓颉文化网总监韩文学曾说,公司2007年组建以来,运用仓颉品牌、仓颉轩汉字民俗文化品牌店、中华仓颉文化网,形成网络加实体品牌店的营销模式,制作出了仓颉造字碑文、壁画、刺绣、人文剪纸、知足长乐图等作品,给公司带来了国内外的定单,并形成了中华仓颉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这个基地抓住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脉搏,创意新、包容范围大,文化积淀丰厚,对促进仓颉文化走出国门起到了很好的弘扬和推动作用[6]。陕西省的这种营销模式,既带给我们河南以挑战,同时也启发我们应该学习近邻经验,利用仓颉文化牌,做大做强我们的汉字文化产业。
二、李斯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河南的汉字文化名人除了传说中的仓颉外,秦朝的李斯也是为汉字的统一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李斯,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朝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史称“千古一相”。李斯在秦统一后,针对“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及时地向秦始皇提出了“书同文”的建议。他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废除异体字,简化字形,整理部首,形成了便于书写的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行全国。他还亲自用小篆书写了一部《仓颉篇》,作为范本,推行全国。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鲁迅先生说,李斯在我国文字史上是有“殊勋”的。
至今在河南上蔡县,还存有李斯墓,位于上蔡县重阳街道李斯楼村东南。墓的四周砌有石阶,墓前树有墓碑,上刻“秦丞相李斯之墓”。墓西不远处有李斯跑马岗和李斯饮马涧。唐朝诗人胡曾专为李斯墓题了诗,其诗曰:“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宋朝大诗人刘敞也为李斯墓题了诗。诗为:“二事三公何足论,忆牵黄犬出东门。天人忌满由来事,枉持沙丘有旧恩。”此外,还有李斯井、李斯坑、李斯楼等遗迹。直到现在,李斯楼村的居民都姓李,自说是李斯的后代。他们自秦至今,留下一个习俗:即在清明节扫墓时不在坟顶上放置圆形土块等祭物。理由是李斯被杀没头。这是让李斯后人们永远记着李斯被杀的冤案。[7]
上蔡本有着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又是著名的“千古一相”李斯的故里,我们应该利用这样的历史文化名人为现在的地方经济和文化服务。比如可以召开李斯文化研讨会,邀请省内外甚至国内外有影响的李斯研究专家莅临会议,为李斯文化的发展出谋划策。令人高兴的是,为了挖掘、整理、宣传、推介李斯文化,助推古蔡文化繁荣发展, 2015年11月27日,上蔡李斯文化艺术研究会成立,并在上蔡宾馆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标志着李斯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有章可循的全新阶段。此外,还可以举办书法展,尤其是小篆方面的书法展览,既纪念了李斯为汉字统一和发展做出的贡献,又发展了地方的经济和文化;也可以依托李斯的功绩,举办相关的民俗文化节和其他有意义的纪念活动。当然,有了丰富的资源,对外宣传也要跟上,可以在上蔡政府网或者旅游文化网等网站上,开辟专栏,宣传李斯文化和古蔡文化,也可以邀请一些名家撰文为李斯故里多做宣传,这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其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
当然更直接的还可以发展当地的旅游文化,如可以对李斯故里进行重新整修建设。李斯后人对弘扬李斯文化也非常期待,李斯楼村的李斯后人希望扩建李斯陵园,把李斯坑、李斯井、李斯墓、李斯跑马岗、饮马涧连成一片,建成李斯纪念馆和李斯林园景区,并在驻(马店)上(蔡)公路至李斯陵园近1000米的道路上分置3道石牌坊。如果条件许可,在陵前一侧修建李斯碑林,另一侧修建李斯画廊,以彰显李斯的丰功伟绩,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8]纪念馆建成后,可以征集一批李斯文化书画作品、匾额,陈列一批李斯故里出土文物,注册一批李斯文化开发系列商标、网络、域名,制作一系列李斯文化旅游产品,建立碑林和画廊。我们相信,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全面发展,在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推动下,李斯故里也将以一个崭新的风貌和姿态矗立在世人面前。
三、许慎及《说文解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秦朝之后的汉代,河南同样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并诞生了汉字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说文解字》。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誉。他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许慎于公元100年著《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字典。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字学家王蕴智教授说,《说文解字》这部书正是许慎晚年在家乡召陵写成的,在中国学术史及文字学史上占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如果没有《说文解字》的流传,我们将不能认识秦、汉以来的篆书,更不要说到商代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与战国时的古文了。因此,它不但在过去对汉字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现在和将来的汉字研究仍有巨大的意义。自《说文》问世以后的1900多年间,我国传统汉语文字学的研究,便是以《说文》为主要对象。人们把对许书的研究称之为“《说文》学”,或亲切地称作“许学”。
就像上述我们可以依托仓颉传说创办仓颉文化品牌一样,我们完全可以以许慎及《说文解字》为基础,大力发展当地乃至河南的汉字文化产业。早在2005年初,漯河市人大就通过了《充分发挥许慎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漯河文化品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议案。从2005年11月起,漯河市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并以此为契机大力弘扬许慎文化。此外,也可召开许慎文化资源开发项目招商会、许慎名人字画展、许慎文化旅游及经贸洽谈会等活动来弘扬汉字文化,尤其是推动和促进《说文解字》的研究,并以此来带动地方文化及经济的振兴和繁荣。
目前,漯河市以打造许慎文化产业为主的各项推广活动正在蓬勃展开,以“许慎”命名的宾馆、幼儿园、小学、书店等单位不胜枚举,许慎纪念馆、《说文解字》碑林、许慎墓的修缮等工程业已完成。其中的许慎文化园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景观特色成为了漯河市的一张名片。许慎文化园已经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大型公益学堂也成功开班,成为名副其实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在政府、专家和全民努力下,漯河已经营造出了浓厚的汉字文化氛围,并得到中国文字学研究会会长黄德宽先生的肯定和赞赏。
四、甲骨文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提到河南的汉字文化,其中不能不提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成系统的文字,它的面世开创了中国古文字研究的新时代。在甲骨文研究领域,河南人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南阳人董作宾先生,是近代最著名的甲骨学家,他对于殷墟甲骨卜辞的发掘和甲骨文断代研究均做出了卓越贡献,和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并称为“甲骨四堂”,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甲骨文既然出土于河南,河南人又为甲骨文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当然可以依托这样的地域优势,进行甲骨文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中国文字博物馆能够落户安阳,就是肯定了河南与汉字的文化渊源。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成,无疑是对河南历年出土文字乃至几千年来的汉字遗产进行全面的整理。正如黄德宽所说的那样:“近年来郑州商城陶文和小双桥陶书文字的面世,使我们对商代前期的汉字获得了新的认识;偃师二里头、登封王城岗陶文,则透露出夏代文字的若干重要信息;而舞阳贾湖的刻划符号,更是引起学者对中国文字起源的丰富联想。所有这些无不表明河南与汉字文化渊源久远的独特联系。由此看来,在河南建立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倡议绝不是呈一时之想,应该说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9]
作为我国第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共入藏文物4000余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个方面。中国文字博物馆必将对我国文字、文化、文明的传承和保护、研究和发扬产生深远的影响。
除了业已兴建完成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我们还可以依托殷墟博物馆,开展一年一度的甲骨文文化节,如可举办甲骨文书法展。据《安阳日报》报道,2009年 9月25日上午,由安阳市政府主办,市文化局、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承办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10周年“华夏情”国际甲骨文书法篆刻大展在市图书馆博物馆综合大楼开幕。类似这样的活动可以定期召开,以扩大安阳乃至河南在甲骨文开发研究方面的影响力。
甲骨文虽然是人尽皆知,能看懂的却寥寥无几,而民众对此还是抱有极大的兴趣的,我们不妨利用这一契机,加大宣传并定期举办一些甲骨文入门知识的讲座,利用多媒体把几千年前的中国文字呈现在大众面前。如可以不定期或者有计划地举办甲骨文的培训讲座,形成甲骨文课堂,使甲骨文能够走下神坛,走近民众,以满足民众对甲骨文的求知欲。
为了揭开甲骨文的神秘面纱,还可以开设甲骨文体验中心,使民众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甲骨文,体验甲骨文化。2012年,安阳师范学院汉字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汉字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一展厅包括解字区、书法体验区、汉字造型雕塑区、灵龟卜与甲骨文摹刻区,让参观者能够真实体验古代占卜的情景,并可参与甲骨、青铜器拓印,甲骨文书法、契刻,占卜筮卦游戏,汉字演变多媒体互动等,体会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10]
高校中也可定期举办类似“汉字英雄”这样的汉字书写竞赛活动,以此来帮助学生熟悉汉字部件和构成,掌握汉字意义,进而传承汉字和我们的历史文化。2015年11月28日,安阳师范学院就举办了第三届汉字英雄知识竞赛决赛,让汉字这块中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新时代下继续传承文化,发挥作用。
针对青少年,也可举办各种有关甲骨文的活动。如为了丰富广大学生的假期生活,充分享用殷墟景区的资源优势,可以根据景区特点开办各类主题夏令营,使青少年徜徉在世界文化遗产圣地的同时,更能在活动中感受历史的厚重、领略古老文明教育的乐趣。还可以依托殷墟博物馆,如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以丰富的馆藏文物及室内外遗址展示为基础,建立网站,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拓展殷墟爱国主义基地的教育功能。
此外,还可以利用甲骨文的象形性特征,制作一批镶嵌有甲骨文的手工艺品,如各种小饰品、挂件,刺绣、剪纸、壁画等。通过万千游人的走动,把我们的甲骨文文化带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当然,也可以编辑出版一些有关甲骨文通俗易懂的书籍和画册,扩大社会影响。
通过上述汉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河南终将形成一个全方位展示古文字学、《说文》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文化、汉字印刷与汉字信息开发等各个知识层面的文字大观园,成为研究汉字文化的重要基地,并进而带动河南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为实现中原崛起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2]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许维遹.吕氏春秋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
[6]剪纸艺术家张树贤先生参观中华仓颉文化创意产业基地[EB/OL]. http://www.zhcjwh.com/News/NewInfo.aspx?id=429,2010-8-10.
[7]秦朝书家:李斯[EB/OL].http://ziyuan.henanci.com/Pages/2008112161550.shtml,2008-1-12
[8]李斯后人添坟为何不置坟头[EB/OL].http://www.zmdnews.cn/showinfo-6-144209-0.html,2013-4-3.
[9]黄德宽.多层次展现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5).
[10]安阳师范学院汉字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建成[EB/OL],http://difang.gmw.cn/ha/2012-12/18/content_6057585.htm,2012-12-18.
[责任编辑:康邦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16)01-0121-04
[作者简介]孙津华(1978-),女,河南郏县人,文学博士,河南教育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文献学。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信息化背景下汉字书写面临的挑战与传承研究(编号152400410115)。
[收稿日期]201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