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陕北人的精神文化习俗

2016-02-02 04:55屈世瑜唐忠梅
华夏文化 2016年1期
关键词:秧歌陕北剪纸

□徐 宁 屈世瑜 唐忠梅



试论陕北人的精神文化习俗

□徐宁屈世瑜唐忠梅

陕北文化是由居住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同时,它也是受北部草原文化、东部三晋文化、南部秦文化、西部河套文化包围并受其深刻影响而形成的文化。这些年来,陕北文化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足见其在民族文化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陕北文化博大丰富,其中属于怡乐性情的精神文化如陕北秧歌、陕北民歌、陕北剪纸等特色鲜明,闻名遐迩,影响广泛,此处对它们的历史溯源、丰富内涵及艺术魅力加以浅析。

一、陕北秧歌

1.历史溯源

陕北秧歌相传北宋时已有,原是在巫术礼仪活动中祭祀土地爷时所唱的阳歌,即所谓“言时较阳,春歌以乐”。这种秧歌将歌乐舞集于一身,隐含着远古的“太阳崇拜”和“生殖崇拜”的双重含义。陕北秧歌的军阵色彩也非常鲜明,这是由于其产生在边塞守疆军士非常集中的地方。古时,陕北榆林及延安一带为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隘,守边将士在出征及日常守土中都要扭这种集歌乐舞于一身的大型舞蹈,这既能显扬军威,又能健身悦己。陕北秧歌的民间化色彩也十分鲜明,它在普通百姓之中也是十分流行、普及的。较为明显的例证是榆林等地的“社火”,安塞、志丹等地的“腰鼓”,洛川的“蹩鼓”,黄陵的“抬鼓”,在较早时期就是普通百姓非常喜欢的精神娱乐方式,它们常和跑旱船、舞狮子、跑驴等各种民间舞蹈形式结合一起,大大增强了秧歌的观赏性。

2.特点

首先,陕北秧歌充分展现了人们的性格。陕北秧歌表演者常有数十人,有的多达几百人,在伞头的率领下,人们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作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丰富多变,豪迈粗犷,潇洒大方,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淳朴憨厚、开朗乐观的性格。

其次,陕北秧歌特殊的表现动作给人以美感。陕北秧歌主要是“扭”,所以跳陕北秧歌很多时候叫“扭秧歌”。扭者要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让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脚下则以“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扭者身体的上下谐协,步调整齐,彩绸飞舞,彩扇翻腾,给人以十足的美感。

再次,陕北秧歌也有很深的文化内涵。率领众人扭秧歌的人主要是伞头,他手里要拿两种东西,一种是伞,寓义其可以庇护众生,使老天爷风调雨顺;另一种叫“虎撑”,也含有吉祥的含义。这两种东西都与唐代名医孙思邈有关。据说孙思邈曾用一只铁圈撑开老虎的嘴而给老虎治病,这铁圈就叫“虎撑”。后来,“虎撑”就成了那些游走在乡间为人们治病的医生的标志。“虎撑”可以发出铃声,当它被伞头拿在手中时,就既是消灾治病的象征物,又是令秧歌队表演和变化队形的指挥棒。伞头能即兴编唱新词,能领唱,以取得观众和扭秧歌者皆大欢喜的效果。

3.分类

陕北秧歌主要有“大秧歌”和“踢场子”两大类。大秧歌是一种在广场上扭动的集体性歌舞,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并伴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跑驴等社火节目,队形变化丰富。踢场子是由男女来跳的双人舞,男持彩扇,女舞彩绸,舞蹈动作的难度较大,需展示“软腰”、“二起脚”、“三脚不落地”等高难技巧,既刚健又柔美,既洒脱又细腻。

二、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流行于榆林、延安等地,是黄土高原上多种民间歌曲的统称。它的形成受到了山西民歌“山曲”、宁夏和陇东等地的“花儿”、内蒙古南部的“爬山调”等民歌的较大影响,所以具有鲜明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特点;它之中也有江南移民带来的南方“音素”,比如南方的“采茶歌”传入后,就被陕北地方特色所同化,沾染上了浓郁的陕北色彩,流行在榆林一带的“榆林小曲”就是明末清初从江南传入的;它之中也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中产生的歌曲,如脍炙人口的《东方红》、《陕北出了个刘志丹》等。

(一)陕北民歌的分类

陕北民歌大多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男女爱情等,它的种类有情歌、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曲、秧歌、劳动生活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祭祀歌、丧葬歌、谐趣歌、宗教歌曲、探家调和社火歌等。此处介绍情歌、酒曲、劳动生活歌、祭祀歌等。

1.情歌

在陕北民歌中,其实多数是情歌。情歌俗称为“酸曲”,传达男女情爱,表现离愁别恨、无尽的相思和爱情的美满。如开宗明义的《陕北情歌》(满天星星亮晶晶,哥哥心上人铁打定)及流传于大江南北的《三十里铺》(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就是如此。陕北情歌是热情奔放、热烈高亢的,它没有半点虚情假意,如《想亲亲》、《拉手手亲口口》等完美流畅地表达出了陕北青年男女炽烈如火、厚重如山的健康情感,没有掩饰和做作。陕北情歌是真诚真挚、透着真情的,如《蓝花花》、《毛眼眼》等直露男女的相思情感,其情厚重如山、悠远绵长、深沉如水、至真至诚,听后使人有扯开嗓门放声大哭的强烈欲望!陕北情歌是清新激越、高亢入云、深情悦耳的,如《站在高山瞭哥哥》、《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等便是如此。陕北情歌的歌词带着黄土高原泥土的芬芳及山野的气息,质朴无华,能直抵人心,能唤起人们美好的回忆和无限的向往,比如《赶牲灵》、《走西口》、《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等歌词如颗颗玉珠,玎玲落地。

2.酒曲

陕北黄土高原的男人、妇女、老人、小孩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习俗,喝酒始终都要唱歌,这便是酒曲。喝酒开始前,主人唱《告坐歌》、《看酒歌》、《上酒歌》,宾客唱《要酒歌》等开场酒歌,然后宾主一边唱着许多酒曲,一边论史、叙事、咏爱、叙情、解忧,喝酒将结束,客人要唱《退酒歌》。喝酒前后所唱的酒曲的歌词多为即兴所编,曲子也为即兴所谱,内容大多为祝福、赞美、劝酒,或传唱历史人物故事等。其特点大都为明快、活泼、风趣,且短小。如《敬酒曲》(好不容易遇在一搭搭)、《两朵金花》(米脂出了个李自成)等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另外,人们在唱酒曲的时候,也要划拳,有所谓“酒不离拳,拳不离曲”之说。所划之拳有传统中华拳、东洋拳、绥德拳、延安拳、榆林拳、赌酒拳、子洲“老牛拳”、府谷“螃蟹拳”、安塞、神木的“瞪眼拳”等。

3.劳动生活歌

劳动生活歌是指劳动生活中反映民俗事项的歌曲。大体包括号子、小调、生活歌三类。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号子是劳动者伴随劳动节奏而唱的民歌。劳动者的劳动沉重、体力负荷大、动作紧张,这些使得号子要以劳动的呼声——吆喝、呐喊来歌唱。劳动号子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种诗歌形式,也是后来一切诗歌的源头之一。小调是陕北的“里巷之曲”,是流行在群众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各种民间歌曲。像《害娃娃》、《探瑜姐》、《送情郎》、《四保揽工》和《下柳林》等是叙事小调;而数量更大的是抒情小调,它常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对丑恶事物的憎恨,以及爱情、友情给人们所带来的欢乐、痛苦、忧伤、怀念、期望等情况。生活歌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对人们的劳动与生活的反映,是人们情感的外化,其生活气息强烈。如《东方红》、《卖杂货》等都从多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

4.祭祀歌

祭祀歌是指在丧葬、祭祖、祈雨、祝寿、祷平安、做法事等民俗祭祀活动中唱的歌曲。大体分为祈雨调、神官调、经韵调等三类。祭祀歌在民间由来已久,范围颇广,有些已经成为基层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祭祀歌作为一种民俗活动的形式,正随着社会的进步发生改变。

(二)陕北民歌的特点

陕北民歌的最大特点是使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具体有:

(1)比喻。如《毛主席像太阳》(毛主席好像那灿烂的太阳)就使用了比喻中的明喻;《哭嫁歌》(正月里来就正月正,大花眼眼就两盏灯,弯弯眉毛就两张弓,你说心疼就不心疼)使用了暗喻;《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圆》(人家成双咱们成单,一对对剩下个单爪爪)使用了借喻;《蓝花花》(五谷里的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孩哟数上蓝花花好)使用了讽喻。

(2)夸张。如《想你哩》(想亲亲想得我手腕子那个软,拿起那个筷子我拿不起个碗。想你呀想你呀实想那个你,三天我咽不下一颗颗米。)

(3)借代。如《舅舅挂外甥》(一对对白狗朝南咬,倒运鬼你半夜又来了。)

(4)对比。如《小寡妇哭坟》(人家成双咱成单,好像孤雁落沙滩。一对枕头两条毡,一个人睡觉真难熬。)

三、陕北剪纸

在陕北的民间工艺中,常见的主要类型有剪纸、雕塑、面花、泥塑等,其中剪纸艺术享誉中国各地。陕北剪纸出现在逢年、过节和喜事之中,其种类多样,风格鲜明,寓意丰富。

1.种类

从粘贴或使用种类看,陕北剪纸有窗花、顶棚画、炕壁画(炕围子)、裹肚画、小孩鞋头画、板架挂画等。从自身形状看有角花、转花、弥花、串花、散花、对花、堆花等。从入画物象看,有牛、马、猪、羊、鸡、花鸟、狮虎走兽、鹿、鹤、麒麟、喜鹊、凤凰、人物等。从所表现的内容看,有演绎民间故事的,有展现民俗事象的,有反映农耕、纺织、饲养、贸易、佳节喜庆的等。从造型种类看,有复合造型、同物多型、型中型等。从承继情况看,常见的作品有将商代的“抓髻娃娃”,汉代的“鹿衔草”、“连年有余(鱼)”、“蛇盘兔”、“福禄寿”、“麒麟送子”、“莲生贵子”、“寒雀弹梅”等继续表现出来。从剪裁方法看,有的将要剪的窗花蘸水后贴在白扇纸上,然后放在油灯上熏,等熏好后的窗花剥下来后,再衬上数层红绿纸用剪子分块铰剪即成;有的不用花样,想到家畜家禽小动物等,就拿起剪刀铰剪;有的用笔画好大样后再用剪刀剪。

2.风格特征

陕北的剪纸有的粗犷豪放,有的精巧细致,这种风格体现了陕北独特的地理风貌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性格特征、风俗习惯等。

陕北剪纸典型地体现了粗犷大气、写意豪放的特点。从地域区划看,榆林的绥德、米脂、佳县及横山东南部一带的剪纸及延安的安塞、延川等地的剪纸就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这一风格特点。受这一带地方的地形为丘陵沟壑的影响,人们的剪纸常常重视表现画面的神韵,画面的造型饱满厚实,体积感强,多突出“面”的浑厚圆润,线条洗练夸张,曲多直少,美感鲜明。如陕西延川高凤莲的作品《人》中,人面部的眼睛、眉毛由两只相对的鸟儿组合而成,身上由各种各样的花卉装饰,使整个画面看起来丰富饱满。另外在紧邻内蒙古的神木、府谷及榆阳草滩区一带,由于草原文化氛围浓厚,所以这一带剪纸的风格显得更加粗犷豪放、洒脱不羁,其剪纸多贴金镶银、铺红盖绿,剪工粗糙、造型夸张,体现出另一种审美情趣。另外,陕北剪纸艺人多为女性,她们在没有底稿的时候也可以拿起剪刀剪纸,所剪出的画浑厚粗拙,苍劲古朴,线条简洁,充满动感,在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之时,也透露出了陕北女子率真浪漫、洒脱奔放的个性。

陕北剪纸也具有精巧细致的风格特点。比如在靖边、定边及横山一带,剪纸素以小巧玲珑著称,剪工细致剔透,造型生动逼真,图案空灵俊气,柔中见刚,在粗犷的北方文化语境中,显然是个“另类”。据行家分析,这是受历代在这里戍边的、从政的以至迁徙流放的江浙籍人士及其家属带来的南方剪纸艺术的影响而形成的。比如作品《梁祝》,该作品在一张画面中同时出现了“待嫁”、“娶亲”、“化蝶”三个不同时间段的景象,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演绎得精巧细致、淋漓尽致,令人称赞。

3.寓意

陕北剪纸中很多作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春节时,陕北家家户户会贴上祈求来年吉祥如意的窗花;婚庆时,用“喜”字或“双喜”等字样的贴花装扮洞房,再配上比翼双飞的蝴蝶,寓意吉祥喜庆等,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如“莲生子”在莲花中心的莲蓬里剪有一个娃娃的头像或全身像寓意“莲里孕子”;还有让娃娃在莲花中长起来,只有身子的部分与莲花重合的“莲台站子”、“莲里生子”等造型,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孕育、繁衍的祈求,表现出民间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细微的洞察力。安塞县高金爱的复合造型剪纸《鱼人》、吴堡县霍锦民的复合造型剪纸《龙传人》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生命的美好祝愿。安塞县胡凤莲的剪纸《鸡头鱼》将公鸡的头和鱼的身体、尾巴等能反映动物典型特征的局部重建在一起,寓意吉庆有余。高如兰的作品“金鸡探莲花”将回头望的金鸡尾用大莲花替代,祝愿生活“锦(金鸡)上添花”。剪纸《双鱼石榴》将石榴的果实变成两个朝下对吻的鱼头,鱼的鳞片被处理成石榴籽,蕴含着繁衍和多子的美好愿望。除此之外,像“荣华富贵”、“五福临门”等通过谐音方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盼。

陕北剪纸中不少作品也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安塞民间剪纸家高如兰所剪的《抓髻娃娃》把女孩头上的两个抓髻剪成两只鸡,用鸡的欢跃、飞腾来表示少女的成熟。少女一手举乌(阳),一手举兔(阴),表达阴阳结合后便产生了生命,这是生殖崇拜的遗存,它反映了男婚女嫁、企盼子孙繁衍等内容,是一种万世不变的吉祥物。

总之,以上所介绍的陕北秧歌、陕北民歌、陕北剪纸等文化习俗多是愉悦人们的精神世界的东西,和陕北服饰、饮食、窑洞等这些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的文化习俗不同,它们是陕北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长期积累下来的习俗,它们真实地反映了陕北地区人民生活的精神风貌和观念态势,显现了陕北地域习俗多元性特征。

(此文为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陕西民俗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410722005】、2014年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陕西民俗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722】、2014年咸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陕西民俗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410722005】的成果。指导教师马振宏)

(作者:陕西省咸阳市咸阳师范学院文传学院本科生,邮编712000)

猜你喜欢
秧歌陕北剪纸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剪纸
刘文西陕北过大年
昌黎地秧歌
党建地图·陕北
剪纸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