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汪泽
劳动是舞的先导——说甲骨文“舞”
□贺汪泽
甲骨文是殷代文化的宝库。由于其时步入文明社会不久,在这宝库中储存着众多远古文化的信息,为我们探索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资料。比如关于艺术的起源,学术界就起源于劳动还是游戏,长期争论不休。学者可曾想到,能否在甲骨文中找到解决的契机?下面,拈出一个“舞”字,看它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证据。
燕召公,周之同姓,封于燕,以封地称。召公名奭,在召公之前,殷代已有名奭之人,称“伊奭” 或“黃奭”。 伊,为官称,由伊尹历五朝为相,死后配享祭祀,此后各朝之相都可称“伊”,或“尹”; 黃(),官员胸前佩玉之象,代指其人。所以,奭,可称伊奭,也可称黃奭。其人即《汉书·古今人表》上品下智人伊陟。
奭, 取象于挑担的劳作, 由此受到启发, 以巫为职业的人发明了独特的舞步。何以见得?请看《甲骨文合集》五册14210片:
丙辰,卜殻,贞:帝唯其终兹邑?四。贞:帝弗终兹邑?
贞:帝唯其终兹邑?四。贞:帝弗终兹邑?四。
翌庚申,缚于黃奭?四。贞:戌舞,雨?四。
这是一版完整的龟甲,刻有三组卜辞。第一、二组反复贞问,大王是不是会在未来几天之内寿终于此邑?因为卜都是预告,不一定就是事实。也许王重病,自我感觉很不好,担心不久于人世,于是问卜于先祖,是不是会死?如果会死,是谁在作祟?这作祟之人,王也有预感,有针对性地提问,是不是他在捣鬼?如果是,有什么办法把王从死亡线上拽回来?这就是卜的意图。
这三组卜辞,关键在第三组,有四个字值得注意。一是“缚”字:,左为,与“戌舞”之(戌)同形,释为大刀、干戚均可;右为“束”,象剥好的丝茧束成一捆,释“束丝”合字,可偏用“束”义,也可偏用“丝”义。整字本应释为“”,篆文演化为“缚”。束、丝同义;戍为兵器,用于狩猎,尃为铲形农具。当种植业代替狩猎业成为主要生存手段之后,“”为“缚”所取代,也顺理成章。
“缚于黃奭”, 王被黃奭捆绑而去,意思说,是得罪了黃奭,黃奭想要大王的命。这就为“其终兹邑” 找到了原因。
原始舞蹈是功利性的,不是无目的的活动。大王将要被黃奭捆绑而去了,怎么办?戌舞!众巫跳起大刀舞,和疫鬼展开搏杀;疫鬼扺挡不住,也乖乖地把大王放回来,大王由此得救。这样的巫术有几回应验,视作巫术套路的舞蹈也就越来越受到当权者的钟爱,成为其借以自救的工具。而观者在锣鼓声中,在狂热的舞蹈动作刺激下,感官得到满足,身心由此放松,收获了怡情的好处。艺术之成为艺术,自然也少不了娱乐的成份。
凡祭祀山川之神、社稷之神、四方之神、赤帝等,都由鼓人、舞师指挥,擂起响鼓,众巫根据祭祀名目的不同,或耍干戚,或持羽扇,或披长绢,绕场表演各种动作,既娱神,又娱人。虽然我们难以确定殷代是否有如此之多的舞具和舞形,有了甲骨文多个字形的记载,方知《周礼》所言不虚。
翌日,庚,其束乃雩,及至来庚,有大雨?
翌日,庚,其束乃雩,及至来庚,亡大雨?
行雩祭的是王,而收割禾黍的是民。殷王是最大的奴隶主,占有最好的土地,有大量的奴隶为其耕作。殷王也关心天气的好坏,年成的丰歉,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收割之后,久不下雨,于是行雩祭,为秋播做准备。庚日至庚日,共十天。一个束()字,象割好的禾穗捆扎在一起;既然禾穗已进仓,为什么还要求雨?这不是有二茬耕作制度的明证吗?
(作者: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南京东路丰源天域五栋二单元302信箱,邮编3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