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熊
略述《周易》“中”的含义
□郑熊
对儒家经典《周易》的研究,目前存在多种方式,其中就有从具体概念入手来研究。现有从概念入手来研究《周易》的成果,主要涉及到“诚信”、“象”、“天地”、“周”、“小”等,对《周易》“中”概念的研究则不多见。此外,儒学在发展过程中,形而上学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从具体概念含义的演变来考察儒学形而上学化趋势,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就希望通过对《周易》“中”含义的解读,来显现儒学发展的形而上学化。
《周易》包含《易经》和《易传》两部分,两部分都涉及到对“中”的讨论,两书中出现的“中”字共计155次,除了有两处“中”与“行”连成“中行”表示人名外,其他的“中”都有实际的含义。从《易经》和《易传》对“中”含义的界定来看,存在着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易经》对“中”含义的界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时间、空间上看,“中”指中间。“中”就是从时间上来说的,首先指事情进行到中间、中途。《讼》卦的卦辞有“有孚窒惕,中吉,终凶”,“中”与“终”相对应。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有多种,高亨在《周易大传今注》中说:“筮遇此卦,战争中有所俘虏,但须恐惧警惕,其过程是中段吉,终段凶”(《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87页)。《复》卦爻辞有“六四,中行独复”,“中行”指“中途”,“中行独复”意味着与他人同行,而行至中途,自己一人独返。“中”还指“日中”,即正午。《丰》卦的卦辞为:“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举行享祭,君王应该亲自到祭祀处,有危难事也不要打扰,享祭的时间最好在正午。《丰》卦的爻辞也多次谈及“日中”,如“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中”从空间上说,指在……中间。《屯》卦爻辞有:“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这是说君子逐鹿而没有虞官的帮助,鹿跑入林中,则求之不如舍之,如果仍要去求之,亦很难得到。《师》卦爻辞也有:“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身在军旅之中就吉利,也没有灾害,且受到君王多次奖赏并委以重任。
其次,“中”作为动词,有“射中”的意思,这实际上是由名词“中心”转化过来的。《中孚》的卦辞为:“中孚豚鱼,吉。”“中”,射中也。孚,借为浮,漂浮在水面。“中浮豚鱼”,射中漂浮在水面上的豚鱼。
再次,《易经》对“中”的界定,还体现在把“中”与人的行为联系起来,“中”作为形容词“正”的意思。《夬》卦爻辞有:“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这里读苋为宽,读陆为睦。宽睦谓对人宽大和睦。夬夬,决决也,谓行事非常果断。中,正也。行,行为。中行,中正的行为。以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对人宽大和睦,坚决果断,此乃是中正的行为,所以没有错误。
《易传》继承了《易经》“中”的含义,同时又把“中”形而上学化。《易传》对中的界定主要表现为:首先,在继承“中”作为时间、空间的“中间”含义上,又与人联系起来,“中”指人自身、人的内心。就继承来说,《易传》把“中”看成空间上的“中间”,有“地中有山”(《谦·象》)、“泽中有雷”(《随·象》)、“雷在地中”(《复·象》)、“天在山中”(《大畜·象》)、“明入地中”(《明夷·彖》)、“地中生木”(《升·象》)、“泽中有火”(《革·象》)、“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系辞下》)等。“地中有山”,这是从《谦》的卦象来看的。《谦》的外卦为坤,内卦为艮,坤为地,艮为山,地卑而山高,地中有山而内高而外卑。这就与才高之人不会自我吹嘘,功高之人不会狂妄自大一样,体现出谦卑的态度。《易传》从时间上来讨论“中”,也有表现。《系辞下》有:“《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说卦》有“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中古”、“中男”、“中女”的“中”,就是从时间上来界定的。就《易传》对时间、空间“中”的发展来说,则是与人联系起来,且从人自身到人内心。《需·象》有:“‘需于沙’,衍在中也。”衍,过也。中,内也,指人自身。“衍在中”,指过失在人自身。全句话就是说其地不可停驻而停驻,可离去而不离去,过失在其人之自身也。《坤·象》有“‘黄裳元吉’,文在中也”,《坤·文言》有“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中”就是指内心,“文在中”、“美在其中”就是说美德在人内心。《中孚·象》则直接把“中”与“心”联系起来使用,“‘其子和之’,中心愿也”。鹤子之应和老鹤,出于中心自愿。
其次,《易传》延续了《易经》“中,正也”的观点。《蒙·彖》有:“‘蒙亨’,以亨行,时中也。”《泰·象》有:“‘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谦·象》有:“‘鸣谦贞吉’,中心得也。”这几处的“中”都是“正”的意思。“时中”指得其时又得其正也,“中以行愿”指得其正且出于人所愿,“中心得”即心得中正。
再次,《易传》在以上二者的基础上,把“中”的含义引申为“正中之德”以及“中正之道”。“中”由空间上的中间,引申为人的内心,同时“中”又有“正”的含义,“正”在人内心的体现就是人有中正之德。《易传》对中正之德的阐述比较多,同时还与爻位联系起来。《坎·彖》有:“维心亨,乃以刚中也。”“刚中”指刚健、正中之德。全句话是说心亨美者是因为人有刚健、正中之德。人之所以有刚健、正中之德,是因为《坎》的九二为阳爻,为刚,居下卦之中位,九五亦为阳爻,为刚,居上卦之中位,所以为“刚中”。《蹇·象》有:“‘大蹇朋来’,以中节也。”人有大险难,有朋友来助,这是因为其有正中(高尚)的节操。《蹇·象》这种解释,乃是以九五之爻位为据,九五居上卦之中位,象人守中正之节操。
人有正中之德,体现出来就是正中之道以及中正之行。对于中正之行,《易经》已有阐述,《易传》对此没有过多的阐述,其主要集中在正中之道上,正中之道也是易道的体现之一。把“中”解释为正中之道,这在《易传》中是非常典型的。《乾·文言》有:“龙德而正中者也。”这是把“在田”之龙比喻为有才德而行正中之道的大人。这种解释同时还是与爻位联系起来的,具体来说是以九二爻象爻位为依据的,九二为阳爻,居下卦之中位,象大人行正中之道。《易传》还把“中”与“庸”联系起来用,从而来凸显“正中之道”。《乾·文言》说“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庸,平常。具有正中之道的大人平常所言必讲信用,平常的行为也是谨慎的,他防止邪恶而内心保持真诚,他有功于人、有惠于民而从不自我夸耀,其道德广大而能感化人心。《乾·文言》还说:“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九二为阳爻、为刚,九三又为阳爻、为刚,是为“重刚”。九三不居上下卦之中位,是为“不中”,乃象人不得行正中之道。具体来说,九三上不在天位,下不在地位,乃在人位,乃象人上不在朝,下不在野,而在小官之位,君子做小官,不得行正中之道,但乾乾然而奋勉,因其时而警惕,虽处危境,亦不会犯错。
总之,《周易》对“中”的界定,从《易经》到《易传》存在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由《易经》所讨论的方位、时间上的“中”以及“射中”、“正”发展为《易传》的人自身、人内心乃至正中之德以及正中之道,这是一个逐渐抽象的形而上学化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出先秦儒学由对事物本身的探讨发展成对事物蕴含之道的探讨,是儒学不断深化的表现。此外,“中”成为人自身的正中之德以及正中之道,必然会影响到人的行为活动,使人追求和平,这与“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体现出先秦儒家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构建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专项基金项目“先秦儒家形而上学研究”成果,12JK0182)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师,邮编7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