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的杜甫——探其足迹中的心路历程

2016-02-02 04:55□张
华夏文化 2016年1期
关键词:夔州杜甫诗人

□张 爽



行走中的杜甫——探其足迹中的心路历程

□张爽

身为诗圣的杜甫,其诗也被誉为诗史,杜诗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沉郁顿挫”风格,从宋代开始便有研究杜甫的传统,因此才会有“杜诗千注”这一说法。各代文人都喜欢在杜甫人生中找到一些相通的自身感受,或悲或喜。但面对杜甫所具有的特殊历史集大成者的生命历程,我们必须跟随他一生漂泊悲苦的足迹,对其生命历程不断发现和诠释出新的含义,才能做到知人论事,进一步取得心灵共鸣。

一、开元盛世,少年豪迈壮游齐赵

由于杜甫三十岁以前的诗歌大部分都佚失未流传下来,我们不能直接欣赏杜甫少年时期的作品。但值得庆幸地是,诗人晚年有题名为《壮游》的长篇五言诗记录了其少年的年轻气盛:先有吴越江宁瓦棺寺之游,苏州虎丘、吴太伯庙、长洲苑,浙江鉴湖、剡溪、天姥山,后又有齐赵之壮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鸧。”这位诗人的壮游之行是由多方面造成的。首先,从客观原因上分析,此时正是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家强盛,多少人期待着的太平盛世就在眼前,更重要的是社会对游侠的认可呈现出广泛性和多样性,唐代文人面对全社会五彩缤纷的侠文化几乎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既有传统的行侠仗义的精神,又有游侠少年慷慨游历山水的壮烈,甚至连贵胄公子的斗鸡走马都可以成为豪迈的侠行。因此杜甫必须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侠游齐赵,以不辜负自己的盛唐少年。

其二,在那个神童辈出的时代,蜚声诗坛的是李白、李颀、王昌龄、孟浩然、高适等作诗大家,而那时的杜甫是诗人群体中年龄最小的,也难以抵挡得住诗圣的天赋光芒,他在晚年回忆自己的往事时提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可见少年时期的清狂作风是受到当时特定历史背景熏染而成的。

再次,从主观原因上分析,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预是帮助晋武帝创业的名将,在平定吴国的统一战争中立过大功;作为一名读书人,杜预创作的《春秋经传集解》是《春秋左氏传》现存最古老的、最权威的版本。这位文武双全的儒将无疑激发了杜甫心中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为诗人早期积极入仕作了解释。杜甫的祖父是“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秉不羁之操,物莫同尘;含绝唱之音,人皆寡合。”(陈子昂《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他的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狂傲性格也在杜甫身上留下了影子,在《新唐书·杜甫传》中载严武欲杀杜甫一事说到“性褊躁傲诞”。最后回到杜甫于漫游齐赵时创作的诗词,《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足以显示出这一时期杜甫的豪情万丈,既秉承了家族流传下的傲骨,又表现出自己希望趁着年轻登上事业高峰的高度自信。

二、长安仕途不顺,青年退出浪漫主义

青年时期的杜甫为了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结束了齐赵的快意生活,西入长安,参加李林甫主持的全国招贤考试。由于李林甫的拒贤心理,运用各种手段让所有参加考试的人一起落第,还以“野无遗贤”作为理由上书祝贺唐玄宗。壮志难酬的杜甫自此开始长达十年的长安不遇生活,而这一时期的特殊性就在于他正处在逐渐对人生产生某种焦躁不安的年纪。

特殊性之一,青年只身闯荡京城身负豪情英气,虽事态不遂人意但仍以不醉客作结,《饮中八仙歌》便是其态度的最佳例证。不过当杜甫来到长安之时,酒中八仙有的人已经去世,有的已经离开长安,所以推测杜甫应该是根据长安城内大街小巷关于八仙的传闻,心生向往崇拜才决定为八仙作诗,将其痛饮醉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不过看似用豪迈无羁的情感画成的八仙醉酒图,并不是真正的欢乐与浪漫精神,杜甫的笔端凝聚着一股怨愤无奈之情。贺知章一见李白便呼为“谪仙人”,李白因谗言被玄宗疏远,浪迹纵酒,一个谪字点明作者的失意;汝阳王李琎身为李宪长子,处于极敏感的地位,所以在“三斗始朝天”的背后与作者谨慎求生的现状不谋而合;左相李适之,同样遭李林甫排斥,最后被贬致死。作者虽用豪情的浪漫主义起笔,尽量想营构一个无忧无虑的理想世界,但各个结局无一不透露着自己的感慨与无奈,更突显了身处环境的无情。在长安生活的不易与艰辛,让其诗歌看起来也似旷实怨,此时的杜甫已经开始动摇了年轻时期的浪漫主义了。

特殊性之二,三十岁的男子正是意气风发之时,既然来到了皇城脚下就需要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因此在正规科举取士这条道路受挫后,杜甫选择了其他通往做官的道路,即向达官贵人献赋献诗。不过杜甫的诗歌绝不是摇尾乞怜的标准化的颂德诗,诗在他的心中有着“诗是吾家事”的高度地位,作诗写赋是杜甫家族引以为傲的事情,怎敢因“五斗米”而毁诗?因此杜甫的干谒诗也有着“纵横转折,感愤悲壮,缱绻踌躇,曲尽其妙”的特点。杜甫之所以选择担任尚书左丞之职的韦济为赠诗对象,是因为韦家与杜家有着姻亲关系,杜甫的妹妹嫁给了韦氏家族,且两家的来往也十分密切;再者因为关系密切,杜甫在与他的诗中也不必昧着自己的良心来阿谀奉承,直陈怀抱进入仕途才是其真正目的。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中已脱离浪漫主义,建起跌宕雄厚之风了,“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杜甫自己也承认少年时期有着意气风发的精神气概,有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天生禀赋;不过期待的顺利道路总与现实南辕北辙,“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陡转文调的同时杜甫再次向韦济强调自己想走的是从政之路而非隐遁,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在长安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为前程干谒贵胄。最后一句“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努力将自己从窘迫情状中抽离,以白鸥自况,希望能展翅翱翔。可不幸的是,杜甫未能获得和白鸥同样的结局,仍然奔走于长安的大街小巷中。

三、安史之乱开始各处逃难漂泊,壮年成就沉郁顿挫

安禄山终于在天宝十四载举起了叛乱的旗帜,史称安史之乱。这个重大历史事件无论是对杜甫还是对国家都是一个重大转折,于国,盛唐由此真正谢幕;于杜甫,出生入死的坎坷经历成就了“诗史”的荣幸诞生。他目睹种种人生不幸而成为历史的见证者,用“诗圣”的人情关怀亲笔含泪记录下动乱时代的真实面貌。这一惊涛骇浪的人生际遇,也是杜甫“在精神上接受最强烈震动的时刻”。

五月,安禄山带领军队逼近潼关,杜甫携家带小一路向北从奉先到白水投靠崔顼。在此短途行程中,路经骊山,想到唐玄宗和杨贵妃无视国家安危、百姓生死,还在华清宫中酒池肉林,怀着对国家强烈的忧虑之情,心中百感交集,杜甫写下一篇五言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开篇第一句“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直抒胸臆表明对国家的真心,自己也可以为国效力成为稷、契那样的贤臣。“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这一句与“安得广厦千万间”有异曲同工之妙,杜甫身为士族有着不服兵役和不用缴纳租税的特权,尚不能免除这样的悲惨际遇,何况那些平民百姓呢?可知他在自身难保的境况中仍然心怀百姓。收尾“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一个“不可掇”表明杜甫自己对以后生活的担忧,在现实中还要度过很多这样的日子呢。祸不单行,在这段黑暗动乱的时期,杜甫幼子因饥寒交迫已经夭折,他终日以泪洗面,到达了这个畿内的小县城。

家忧国难接踵而来,六月潼关失守,白水告急,杜甫只好再次带着家人继续北上逃难,希望得到表侄王砅的救助,到了鄜州后在城北羌村安家。八月,唐玄宗的皇太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欲出芦子关”,不料在行进途中被贼军所掳,押至长安遭到了监禁,“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杜甫:《哀王孙》)不过四十五岁的杜甫,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老翁了。在被困期间,杜甫诗歌的风格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已经到了同时代诗人不能匹敌的新高度,他很熟练地能用诗歌来记录自己的人生。壬申年,史思明南下发起叛乱。杜甫此时也只好离开洛阳返回华州,在这次的颠簸飘离中又一次看到惊魂未定的百姓再次受到无情战乱的残酷压迫。两组传世名篇“三吏”、“三别”在对现实丧乱进行清醒批判的同时,反映出广大人民共同遭受的苦难。先看“三吏”这一组诗,其中《新安吏》和《石壕吏》写的是官府大兴土木到处抓壮丁,接下来的《潼关吏》则是用血泪描述士卒修建城墙的艰辛。对于“三吏”这组诗,明人张綖评价的最好:“若《兵车行》,前、后《出塞》之类,皆刺也,此可已而不已者也。若夫《新安吏》之类,则慰也;《石壕吏》之类,则哀也,此不得已而用之也。然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则所以慰哀之者,是亦刺也。”(《杜诗详注》卷七)所以此时的杜甫处于相当矛盾的阶段,既不想看见老百姓流离失所,又觉得为唐王朝平定战乱理所当然。不过面对人民付出的惨烈牺牲代价,杜甫只好把自己的切齿痛恨转移到发动叛乱的安史之流上。再看“三别”这一组诗,都是以第一人称写出三个不同的主人公的故事:新婚娘子哪能料到“暮婚晨告别”竟是生离死别!全是新娘的自述,却在字里行间体现其深明大义,表明作者的同情和钦佩之情;垂暮之年的老翁献出了自己的亲人现在还得被征入伍,无疑与老妻也是死别,“塌然摧肝肺”的何止老杜一人?读者读此曲折心事必得悲痛之感;最后一位《无家别》的主人公,说尽凄惨身世,感尽人事凄苦,面对死别连个说话的对象也没有,抱憾终生而去。“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是用历经苦难的人民口吻向封建统治者发出的强烈控诉,只有亲眼看到了这样乱离不幸的境况,才能写出这组催人泪下的诗。“三吏”、“三别”集中了战乱所造成的生离死别等最不合人情的残酷场景,从各个角度反映出战争和统治者的无情,深切表达了民不聊生的含义。杜甫从此登上了现实主义诗人的顶峰,成就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时代背景给予杜甫的独特生平经历、营构诗歌的深厚艺术天赋以及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形成了这一风格,最主要的是,杜甫天生就是一位感情真挚、思想深刻的诗人,经过这一时期的动荡波澜和九死一生的人生历练,奠定了其“诗圣”地位。

四、晚年定居成都,滞留夔州怀旧,行舟客死岳阳

杜甫因为关辅地区饥荒和对朝廷政治越来越失望,于是在对自己从政的遭遇进行过深刻反省和思考后,于乾元二年选择弃官而去,结束自己并不长久的政治生涯,开始了自己的西南之旅。但注定多苦多难的诗人并没有安稳地到达天府之国成都,而是在秋风萧瑟中翻越陇山到达秦州,本以为侄儿杜佐可以给他一个避风之所,事实却是当时吐蕃正不断威胁着这座城市。再次走投无路的杜甫带着家人向南入蜀,这个气候温暖、物产丰富的地方无疑对缺衣少食的杜甫产生了很大吸引力。在此途中,杜甫写了多篇纪行诗描绘沿途的山水景物,虽然蜀道险夷,但值得庆幸的是,年底杜甫一家总算平安抵达了成都。先是寄寓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终于有了定居之所,《堂成》中写道:“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由此可见杜甫对这个草堂是比较满意的。再由《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和《绝句漫兴九首》两组七言绝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久违了的轻松愉快心情。“兴之所到,率然而成,故云漫兴,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领…而癫狂二字乃七首之纲领,觅酒伴而不值,所以独步寻花也。”(王嗣奭《杜臆》)这个时期的诗人远离战场,在相对安宁和平的生活节奏中,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欣慰,呤咏平凡的事物,描写日常生活,把草堂的一草一木都写入诗中,为世人留下“可爱深红爱浅红”等活泼生趣的风韵诗句。

严武去世后,杜甫又走上征程,携家小离蜀,因病滞留到了夔州。诗人为记录自己在蜀地的经历写下《去蜀》:“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杜甫虽与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草堂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仍以“客”自居,说明内心深处依然是想回乡终老的。“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杜甫离开安定生活回归自己的沉重悲痛诗调,此时心中的白鸥也不再是早年诗句中的“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那么豪气雄姿了,而只能是“泪长流”的漂泊者了。而现实也证明了其悲辛所在,杜甫在夔州的依附对象是白茂琳之辈的小军阀,对于已是晚年的诗人来说这种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生活实在是太心酸了。加之“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对唐朝政府的期待也成为了灰烬,军阀互相征讨,短暂的“中兴”局面正如海市蜃楼一般转瞬即逝,因此夔州的山水人事都成了杜甫烦闷的发泄对象。比如在《最能行》中提到“此乡之人器量窄,误竞南风疏北客”,抱怨当地的人情;在《闷》中“卷帘惟白水,隐几亦青山”,则是连自然风景都看不顺眼。然而忧愁和烦闷并没有消灭诗人创作激情,在习惯当地的生活风俗后,作者开始正面看待这个形胜之地,创作出大量游览古迹追怀历史优秀人物的咏怀诗,《咏怀古迹五首》题目中这般明确的冠以“咏怀”二字,说明作者所咏的古迹不是为怀古而作,而是要与作者内心产生共鸣来借景抒怀,有点类似于现代作家马原的叙述圈套。因此描写的夔州古迹笔墨甚少,重点则在于对优秀历史人物的评价。五首诗歌的主角分别是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他们所代表的是不同的情感触发点,表达的却是和杜甫相通的身世之感、家国之忧。

青年人喜欢展望未来,老年人总喜欢回忆过去,而对于迟暮之年的杜甫来说也热衷于总结回忆自己的一生。第一类型是单纯的回顾自己人生事迹或心路历程,如《壮游》“是自为列传也”,诗人将自己的坎坷身世、动荡历史背景与强烈的感慨惋惜等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格调也更抑塞历落。第二种是将自己的生平同时融入当时的时代风云,把自己与唐王朝的兴衰过程紧紧相连,深切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如《秋兴八首》正是把忆古怀古倾注成家国荣辱的完美作品,在自己的穷途末年时,从悲凉肃杀的夔州秋景中看到了凄凉残破的江山。“故园心”三个字是八首之纲领,因为诗人的追求和失败都在长安,而唐朝的兴盛和颓败也在长安,长安城成了诗人思绪的归属点,早年经历的豪情或失意都变成了独有的印象在脑海里鲜活起来,即使滞留在夔州也难以抵挡住对长安的日夜思念,他把自己的起伏和唐朝的长安连成一条线来想象,八首诗歌用悲秋怀旧之情贯穿各个章节,从侧面体现了杜甫对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整体思考。总而言之,夔州诗是诗人作为一个阅历丰富的老人对苦难人生历史的回顾和前因后果的分析,以及对身处朝代兴衰的深沉思考,揭露统治者成为人民苦难制造者的罪恶,诗言志,饱含着世人强烈心灵震撼的诗句即晚年杜甫的内心独白。

鸟倦知返,上了年龄的人也想死在故乡的黄土地上,于是杜甫开始了人生的最后一程。离开夔州东下,踏上返回故乡的旅途。苦难还是不肯放过这一老人,他在漂泊荆湘的三年里战乱始终随行,在到处投靠亲友的羁旅生活中,亲友的杳无音信更是让这位年迈体弱的老人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无怪他凭栏远眺,不禁老泪纵横!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大多创作于水上旅程中,他在潭州前往岳阳的船上抱病写下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对满目疮痍的家国“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深深叹息和哀痛竟成了诗人的绝笔。这年的暮秋时节,杜甫怀着至死未见风尘清的遗恨,走完了苦难艰辛的一生,离开了他深深爱着的国家和人民,留下了“浑涵汪茫,千汇万状”的绝诣诗歌,享年五十九岁。

(作者: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邮编610068)

猜你喜欢
夔州杜甫诗人
夔州精神与杜诗本色
杜甫咏诸葛亮诗略论
杜甫改诗
我理解的好诗人
杜甫夔州诗中所反映出的生活悲剧
诗人猫
唐五代时期夔州军事初探
绝句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