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宇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书序·书评
《〈国语〉词汇研究》:词汇学理论与先秦文献词典编纂的成功结合
杨春宇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治汉语词汇史,必须依靠文献资料。横向的断代词汇研究往往以具体文献中的词汇为研究对象,只有对某一时段绝大多数文献中的词汇进行充分研究后,才有可能对该时段词汇进行全面整体的研究,进而才能上勾下连,完成汉语词汇纵向的历史考察。因此,无论对横向的断代研究,还是纵向的历史梳理而言,文献词汇研究都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基石。这使得该类研究对语言材料的处理有很高的要求,研究者要努力追求文献语料的细致、详尽和全面,尽可能地获取文献中全部的词及其读音、义项、用法、上下文、出处、各家释义等信息,。因而一部好的文献词汇研究著作,往往依托于高质量的文献词典,这有助于研究者准确全面地获取语料信息;另一方面,文献词典的编纂和完善也会得益于文献词汇的研究成果。事实上,无论文献词汇研究还是文献词典编纂,都离不开科学的语言学理论的指导,而文献词汇研究和文献词典编纂的具体实践也能从一定程度上检验证明和丰富完善语言学理论,三者联系密切、相辅相成。
过去许多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这种结合性研究工作。从成果形式来看,大体有以下三类:一是同时著有文献词汇研究著作和文献词典。如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和《〈吕氏春秋〉词典》、向熹《〈诗经〉语言研究》和《〈诗经〉词典》;二是仅编著有文献词典,无文献词汇研究著作。但实际在编纂词典的过程中已经开展了文献词汇的研究工作,基本上都有进一步写作相应的文献词汇专著的计划,如《〈战国策〉词典》的编者王廷栋在该词典后记中提到“曾和张清常先生约定:‘下一个任务是《战国策词典》,然后是《战国策语言研究》,搞一个《战国策》系列’”[1]703;三是仅著有文献词汇研究专著,未编纂文献词典。但其搜集和整理资料所用的实际是词典编纂的方法,研究中也会利用文献词典的编纂成果,如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其前期研究工作之一是“做《左传》的逐词卡片,并对《左传》的每词、每义作了全部归纳、整理”[2]3;车淑娅《〈韩非子〉词汇研究》就充分利用了向熹《〈诗经〉词典》、张双棣《〈吕氏春秋〉词典》等词典的成果。可以说,在语言学理论指导下来编纂文献词典和进行文献词汇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两项工作。
山东师范大学陈长书副教授“十年一剑”的近著《〈国语〉词汇研究》[3]是专门研究先秦重要文献之一——《国语》中的词汇现象的一部语言学著作。全书共由绪论、八章本论、结束语以及三篇附文、四个附表、参考文献等部分构成,具体从词的辨识、词素、基本词、方言词、单音词和复音词、首见词、同义词、单义词和多义词等角度对《国语》中的词汇进行了综合性考察。附表中除总结先秦专书词典编纂的一般理论和规律外,还详细论证了动态词汇学理论对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启示。
下面本文从该著作运用的主要词汇学理论及其与文献词典编纂关系的角度来谈谈该书对词汇学理论和先秦文献词典编纂的成功结合。如前所述,词汇学理论、文献词汇研究和文献词典编纂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能截然分开,为方便表述,我们从词汇学理论和先秦文献词典编纂两方面分别论述。
就词汇学理论而言,我们主要探讨分词理论、动态词汇学理论和造词法、构词法理论,作者在研究中充分运用上述理论的同时,有时也根据研究实际对其做一些调整,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科学利用先秦文献分词理论,确定文献词汇的总量。《〈国语〉词汇研究》一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词”,而且涉及“词素”,如本书第二章即专门对《国语》词素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可谓以“词”为核心,同时下通“词素”。那么什么是“词”,什么是“词素”,怎样来判识“词”和“词素”,无疑是本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涉及到先秦专书文献中某字是否表示词,同一形式的字是表示一个词还是多个词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专书文献内词的分离性和同一性工作,这项工作又包括字词关系和词的辨识两大方面,每一方面都是语言学界非常棘手的问题。“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先秦文献分词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形成的,无论是对先秦词汇的整体研究,还是只就某一先秦文献的个案研究,都要首先解决好分词的问题。”[3]6如作者所言,目前的先秦专书词汇研究著作或者没有穷尽性梳理文献中的字词关系(至少没有体现出来),或者只注重了词的分离性,而忽视了词的同一性,抑或者未注意到字词关系与词的分离性、同一性理论的联系因而未能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本书将字词关系与词的分离性、同一性理论密切结合,综合运用传统小学中的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知识和现代语言学理论,制定了《国语》单音词、双音词分离性和同一性工作的具体标准。“解决先秦文献中词的同一性问题,最大的难点是同形异词和异形同词现象,二者往往相互交叉,同时又涉及文字、语义和语音等多个方面。”[3]10为解决上述问题,作者从字词关系角度对《国语》单音词、双音词的同一性进行了综合判断和详细分析,并将单音词的“同一性”分为:字词“一一对应”、同形异词互相对应、异形同词互相对应、同形异词和异形同词交叉对应四种类型。事实上,词素是词的结构单位,因而词的分离性和同一性工作中也会涉及词与词素的区分,分词是确定词素的前提,分离性和同一性理论同样适用于词素的辨识。将字词关系与分离性、同一性结合起来对《国语》中的词和词素进行辨识,不仅为先秦文献词汇研究建立了一套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词理论体系,从而有助于最终确定文献词汇的总量,为穷尽性考察文献词汇提供可能,而且为先秦文献词典编纂中词头的确定等具体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第二,动态词汇学理论贯穿全书。动态词汇学理论由葛本仪先生提出,它明确界定了“静态”和“动态”,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区分了“共时”和“历时”。“它主张在共时词汇系统中区分静态和动态,要立足于静态来研究动态,立足于共时来研究历时。”[3]151该理论具有普通词汇学的性质,弥补了目前汉语词汇史研究中“重实践,轻理论”的缺憾。《〈国语〉词汇研究》一书充分运用并紧紧围绕动态词汇学理论,对先秦具体文献中的词汇进行了全面综合考察。
首先,从全书整体研究思路来看,本书研究对象为《国语》词汇,但并未局限于《国语》本身来考察它们,“而是着眼于共时,把《国语》放在了公元前400——前300年的共时断面上,在与同时代其他著作的比较中,发掘它们共同具有的时代词汇特点,同时,获得《国语》词汇的个性化特征”[3]126。除共时层面的比较外,作者还对《国语》词汇进行了历时考察,往上努力追溯至甲骨文、今文《尚书》、《周易古经》、《诗经》等早于《国语》的汉语典籍,往下主要考察了《吕氏春秋》、《战国策》、《管子》等晚于《国语》的先秦文献。努力将《国语》词汇置于整个汉语词汇史的研究视角下,上勾下连,一方面尽可能地为《国语》词汇探索其源头,另一方面力图为后代涌现出来的许多语言成分、语言变化等在《国语》中找到其源头。
其次,就全书具体研究内容而言,书中对《国语》词素在功能、意义和系统性等方面呈现出的“起变”状态的全面梳理,对《国语》方言词的判定、考释及特点的详细归纳,对《国语》中首见复音词(共495个)、首见复语现象、主谓式和重叠式等首见结构的描绘和分析,以及对《国语》中同义词在语音、语法、语义等角度的共时描摹和历史层次的探讨,均为作者运用动态词汇学理论对《国语》词汇进行全面研究的成果,也是作者对该理论深入思考并灵活运用的最自然而贴切的反映。这些成果揭示了先秦汉语词汇的基本状态和发展脉络,不但为我们对汉语词汇进行“自上而下”由源梳流的研究和“自下而上”由流溯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而且也有利于文献整理、词典编纂等研究工作。
再次,本书附文3《试论动态词汇学理论对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启示》,详细介绍了动态词汇学理论的形成背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发展及动态词汇学理论的具体内容,并结合研究实例全面阐释了共时动态词汇理论视角下的汉语断代词汇研究和历时动态词汇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词汇史研究的详细思路。附文中所举例子包括“《国语》方言词研究”[3]152、“从《老乞大》诸版本看14—18世纪汉语‘儿’尾的变化发展”[3]155及“论汉语种属型复合词的结构规律和特点”[3]156。这些例子包括又不局限于《〈国语〉词汇研究》,但都仅仅围绕动态词汇学理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但使我们深化了对动态词汇学理论的理解,而且两者相得益彰,运用理论梳理汉语词汇史的同时,也检验和证明了该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三,从造词法、构词法角度对《国语》中的单音词、复音词进行了细致分析。造词法和构词法是一对容易混淆的概念,本书第五章《〈国语〉单音词和复音词》运用现代汉语词汇学的造词、构词理论探讨了《国语》单音词的三种主要造词法:音义任意结合法、引申法和音变法,同时全面分析了《国语》复音词的造词法和构词法,条理清晰,例证丰富,为我们描摹出《国语》词汇断代层面的造词、构词情况。从历时发展而言,《国语》中的大量首见复音词(共495个)有助于我们摸清汉语复音词的源头所在,其中首见合成词也为构词词素功能的转化提供了最原始的证据;少量的主谓式(共15个)、重叠式(共5个)合成词的出现预示了汉语后起的一些复音词造词法和构词法的萌芽。汉语复音词的造词法和构词法很多都是古今贯通的,但毕竟时间久远,对于《国语》中的有些复音词,我们判断其造词和构词时会遇到一些困难,针对该问题,作者从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解决方法。这些方法涉及到复音词形成的基础形式、词素义和词素义以及词素义和词义的关系、共时历时观念等内容,不但解决了《国语》复音词造词构词分析中的难题,也为造词、构词理论提供了研究思路和视角。
如前所述,文献词汇研究的成果有助于文献词典编纂,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就《〈国语〉词汇》研究而言,它与文献词典编纂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国语》词汇长编的编制。本书用极为详尽的例证和数据,从宏观到微观,以“词”为核心,兼顾“词素”,对《国语》词汇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这无疑不得益于前期作者用词典编纂方法编制的《〈国语〉词汇长编》。据作者《后记》所言:“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编写了100多万字的《〈国语〉词汇长编》,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制作《国语》电子版,然后在上面进行分词,标注属性,再检索每个词,然后给每一个词建立一个文档,并在该文档里释义、注音、标注歧解、每个义项下穷尽性列举该词在《国语》中出现的上下文及其出现篇目等项目,最后将这些文档按照一定顺序合并在一个文档。”[3]183由此可知,长编除了为《国语》词汇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证据及文献借鉴外,其本身就为我们展示了《〈国语〉词典》的雏形。
第二,充分并审慎利用了其他先秦文献词典的编纂成果。除了编写具有文献词典性质的词汇长编外,该书还将《国语》放在整个先秦汉语的背景下,立足于整个先秦汉语系统,这就需要对《国语》前时、同时和后时文献中的词汇进行大规模的考察。为此作者用力最勤,几乎竭尽目前所能收集网罗到的先秦文献词典,据其参考文献所列,仅“工具书”就计18种。作者在利用这些词典的材料时态度是审慎的,并不是单纯的“唯词典论”,所用到的词典中的材料都依照原文一一排查,如在第六章《〈国语〉首见词》中就专门论述了语料排查的过程[3]89,可见全书对《国语》词汇进行共时和历时对比研究工力之一斑。可以说,《〈国语〉词汇研究》一书是集先秦文献词典大成之作,为《〈国语〉词典》的编纂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总结了先秦文献词典编纂的一般理论和规律。运用文献词典的编纂方法和成果对《国语》词汇进行研究的同时,作者还对文献词典编纂的一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这体现在该书附文1《先秦专书词典编纂概说》和附文2《先秦文献词典该如何注音》,前文对先秦专书词典编纂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字体的选择、词头的确定、注音、释义、编排等进行了较为详尽全面的论述,后者则专门探讨了先秦文献词典的注音问题。
第四,充分运用现代词典编纂的方法。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上,本书和大多数先秦专书词汇研究的模式基本相同,即首先对《国语》语料进行全面的占有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寻找合适的研究框架,然后运用语言学理论来解释各类词汇现象。由于本文运用了大量现代词典编纂的方法,力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这使得本书的研究过程与结果更为精细和科学。比如在材料整理阶段,对《国语》善本的甄别与选择、电子本文的制作、字体的选择、分词、确定义位等问题,与词典编纂过程中例证的筛选、词典语料库的建立、词典用字、字头和词头的分立、义项的划分一一相应。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王力、周祖谟等老一辈学者的积极倡导下,众多学者都致力于汉语史专书文献词汇研究工作,并出版了相当数量的研究著作。在过去30多年的研究中,著作的涵盖面愈来愈广,几乎涉及各个历史时代典型专书,在先秦文献中更是如此,如《诗经》、《左传》、《吕氏春秋》、《韩非子》、《庄子》等都有专门的词汇研究著作问世。然而对于号称“春秋外传”的《国语》却一直鲜有人问津,因此,《〈国语〉词汇研究》一书正是弥补了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在一定意义上确有填补个案系统研究空白之功。与前人的相关研究相比,它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特别是现代词汇学理论,以现代语言学研究方法为基础,同时结合传统小学的治学方法,对《国语》词汇进行了综合性考察,可以说,是一部理论和材料俱佳的语言学力作。
诚然,我们也期待长书副教授在建立《〈国语〉词汇研究》框架体系的同时,能够进一步瞻前顾后,在汉语词汇史层面更为全面系统客观地观照战国时期汉语词汇发展的独特的断面与年轮特点及其承前启后的作用,继续检验追踪《国语》首见词的发展轨迹;也期待他能后出转精,《〈国语〉词典》深入浅出,尽早问世,以飨学林。
参考文献:
[1]王延栋.战国策词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陈长书.《国语》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方子玉)
收稿日期:2015-11-18
作者简介:杨春宇(1971-),男,辽宁锦州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学、汉语方言学、社会语言学和接触语言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