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灭莒说辨疑

2016-08-08 06:34朱文民
管子学刊 2016年2期

朱文民,王 健

(1.山东莒县刘勰文心雕龙研究所,山东 莒县 276599;2.山东莒县博物馆,山东 莒县 276599)



齐史研究

齐灭莒说辨疑

朱文民1,王健2

(1.山东莒县刘勰文心雕龙研究所,山东 莒县 276599;2.山东莒县博物馆,山东 莒县 276599)

摘要:莒国灭亡于哪一年,学术界意见有分歧,被谁所灭也有分歧。有《史记·楚世家》所记楚简王灭莒说,此说不见于先秦资料,是孤证;有《墨子》和《战国策》莒亡于齐说。参考青铜器铭文解读,认为莒亡于齐说,不仅不是孤证,而且还有一些旁证。通过辨疑,作者确定相信莒国亡于齐说。

关键词:楚国灭莒;中子化盘;齐国灭莒;莒人迁徙;姓流布

莒国最早见于甲骨文,据《左传·隐公二年》孔颖达疏,周武王灭商时“封兹舆于莒,初都计,后徙莒”。但整个西周时期文献著录极少,直到鲁隐公二年,《春秋三传》中的资料渐渐多起来。先秦诸子中也有一些资料,司马迁《史记》也有著录,但与先秦诸子也有矛盾。莒国亡于何年?被谁所灭?史料记载分歧很大,今将所见资料加以辨析,或许结论更加明确。

一、莒国灭亡的诸条资料

是谁灭亡了莒国?学界有三说,一说亡于周,二说亡楚,三说亡于齐。三说哪一说最接近事实,学界持论不一。

(一)亡于周说

南宋罗沁《路史·后纪·颛顼》云:曹姓之莒“周灭之矣!”

清代马骕《绎史·高阳世系》云:把邾莒列于同源的分支。并在世系表下加注曰:“按莒有二,此曹姓之莒,周灭之封己姓之莒也。”

(二)亡于楚说

司马迁《史记·楚世家》载:“楚简王元年,北伐灭莒。”同书《六国年表》亦云:“楚简王仲元年,灭莒。”

班固《汉书·地理志下》载:“莒,故国,盈姓,三十世为楚所灭。”

郭沫若《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的铜器《中子化盘》铭文曰:“中子化用保楚王,用征梠(莒)。”①从该铭文拓本看,“梠”字中的“吕”部,两个口之内,各有一个圆点,因为电脑键盘打不出来,故以“梠”字代替,下同。特此说明。

《管子·小问》记:“楚伐莒,莒君使人救于齐,桓公将救之,管仲曰:‘君勿救也。’公曰:‘其故何也?’管仲对曰:‘臣与其使者言,三辱其君,颜色不变。’臣使官无满其礼三,强其使者,争之以死。莒君,小人也。君勿救!桓公果不救,而莒亡。”

(三)亡于齐说

《墨子·非攻中》云:“东方有莒之国者,其为国甚小,间于大国之间,不敬事于大,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其利。是以东者越人夹削其壤地,西者齐人兼而有之。计莒之所以亡于齐越之间者,以是攻战也。”

《战国策·齐策五》载:“昔者莱、莒好谋,陈、蔡好诈,莒恃越而灭,蔡恃晋而亡。此皆内长诈,外信诸侯之殃也。由此观之,则强弱大小之祸,可见于前事矣。”

《战国策·西周策》载宫佗谓周君曰:“邾、莒亡于齐,陈、蔡亡于楚。此皆恃援国而轻近敌也。”

孙诒让《墨子闲诂·非攻中》注:“杜预《春秋释例》云‘莒国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十一世兹平公方见《春秋》,共王以下微弱,不复见,四世楚灭之。’苏云:‘《史记》云:“楚简王元年,北伐灭莒。据此,则实为齐灭,故其地在战国属齐。”诒让案:《战国策·西周策》云:“邾莒亡于齐”,亦其证。’”[1]133-134

二、资料辨疑

现在把以上各说所依据的资料逐条进行辨析。

第一,关于有曹姓之莒和己姓之莒。“曹姓之莒,周灭之”的说法,学术界并不认可。此说晚出,已是宋代之后的说法了,清马骕的说法当是受了《路史》的影响。《路史》的说法,郭克煜先生认为:“不足为据。考其致误原因,乃是由于春秋时人皆知邾、莒为夷,而邾为曹姓,故误认莒为曹姓。”[2]而曹姓莒被周灭的说法显然是对于史载莒又有己姓说的一种牵强附会的武断解释,自宋至今不见有《路史》的根据,孤证不可信。

班固《汉书·地理志下》载:“莒,故国,盈姓,三十世为楚所灭”的说法,当是受了《史记》的影响,莒为楚所灭的说法同《史记》一样,缺少先秦史料支撑。

第三种说法是“莒亡于齐”说。“莒亡于齐”的说法是先秦史料,这在学术研究上符合传统经验,即资料越早可信度越高。而且不是一家之言,不仅是《墨子·非攻》篇,而且《战国策》也做了旁证。这种旁证比“楚灭莒”的说法过硬的多。

关于“莒亡于齐”说,杜勇先生对资料提出三点质疑:

第一,《战国策·齐策》说“莒恃越而灭”证明,越为莒盟友。事实上,《墨子·非攻》篇又说“是以东者人夹削其壤地”,不像是莒国盟友的行为[4]。首先,笔者不相信越都琅琊在今山东胶南,而是在今连云港地,这一点蒙文通有考证文章,今人也有考古证明*详见《浙江日报·万里征尘解越国迁都之谜》,2006年6月23日。。这种“夹削”只是一种形容性的用词,今日照的东港和五莲地区一直是莒国地盘。所谓“西者齐人兼而有之”,只是莒国的西北地段。事实上,在莒国的西北和北部,一直是齐国和鲁国的地盘,与莒国市场发生领土之争。据《竹书纪年》记载,越王翳三十三年(前379年)已经把首都迁到了吴,其势力已经大不如前,但是未必放弃了琅琊,只是证明不能纵横于淮泗之间罢了[9]426。因此不能认为是敌对关系。面对强齐,越还是可依靠的力量。

第二,《战国策·西周策》载宫佗谓周君曰:“邾、莒亡于齐,陈、蔡亡于楚。此皆恃援国而轻近敌也”的话不可信。理由是“宫他游说于周君的公元293年,邾国尚存”。因而宫佗的话不可信。我们认为,这里应该知道的是邾国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灭,也多次复国,至于齐灭邾是哪一年,则应另行讨论。

第三,“邾、莒亡于齐”,“为文过简,是出自策士游说之言,未必可信”。我们认为:如果杜勇先生这样的说法,也就没法讨论历史了,整个《战国策》也就没有存在的史料价值了。

楚简王元年灭莒的说法不可信:“时越方强盛,楚亦无由北至于莒,此疑有误”,“灭莒者宜为齐国”,并且《战国策·西周策》载宫佗谓周君曰:“邾、莒亡于齐,陈、蔡亡于楚。此皆恃援国而轻近敌也”,“是莒恃越为援国而终为齐所灭也。此以齐为劲敌,当在越王翳徙吴之后。越既徙吴,则莒去越远而去齐近;若越犹都琅琊,则当为齐远而越近也”。蒙文通又列举了《史记·田敬仲世家》载“威王二十四年(前333年)与魏王会田与郊,威王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索引》以‘邾、莒、宋、鲁之地’即十二诸侯。”这十二诸侯是“泛指诸附庸小国,固不能拘于十二国之数。小国以泗上为多,故每言泗上十二诸侯,然亦不限于泗上也”[9]432。蒙文通认为“邾莒亡于齐”是可信的。并具体考定齐“灭莒应为齐威王九年至十四年(公元前348—前343年)间事,当越王无颛三年至八年”。

我们同意蒙文通先生齐灭莒的结论,但是在时间上还是应该再讨论的。

另外,司马迁《史记·楚世家》“楚简王元年,北伐灭莒”。同书《六国年表》亦云:“齐宣公四十四年(前412),齐“伐鲁、莒及安阳”。如果“楚简王仲元年,灭莒”是正确的,那么《六国年表》齐宣公四十四年(前412),齐“伐鲁、莒及安阳”就是错误的,因为鲁莒并列,显然莒国尚存。这个资料上的矛盾该如何解决,就摆在了史学工作者的面前。

再者,古代灭亡一个国家,往往是首先掳去君主和王室成员,并在战胜国享受一定的待遇,死后按照一定的礼仪给予安葬,并将象征该国的礼器运走,毁其宗庙,这些在楚国的资料中一直见不着记载。

三、齐灭莒的旁证材料

1970年,在山东诸城臧家庄莒国墓出土一批铜器。铜器中的编钟是莒公孙潮子铸造的,内中有铭文为“陈匊立事岁,十月己亥公孙潮子造器也”。黄盛璋认为莒国是楚灭的,而地盘和人事问题是齐国处理的[10]。对此,曹定云先生认为“这一说法十分牵强:第一,莒灭于楚除《史记》外,于其他史籍无任何记载;第二,楚伐莒中,齐楚并未结盟,凭什么楚灭莒后,其土地归并于齐?而楚人又不吭一声呢?第三,按《史记》所记,莒灭于楚是B.C431年,而田氏代齐是周安王十六年(B.C386),此时距莒灭已46年。换言之,莒国灭后开始归姜齐,而非田齐。”而这批铜器的铭文是田齐的纪年[11]。曹先生的结论是断定为“齐威王九年至十四年(B.C348—343年)”,与蒙文通的文献考证相合。对于这套铜器的铸造年代学术界定在战国中期,即约在公元前343—305年这一时期内。

齐国灭莒的说法,还可以从今山东半岛上的一些莒姓,莒地名远多于其他地区得到认证。笔者上个世纪90年代曾经与莒县政协文史委主任李安平一起在胶东调查莒姓分布情况,在牟平政协文史委的陪同下考察了现在的养马岛。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距烟台市区30公里。岛上丘陵起伏,草木葱茏,山光海色,秀丽如画,海岛呈东北西南走向,地势南缓北峭,岛前海面宽阔,风平浪静,岛后群礁嶙峋,惊涛拍岸;养马岛历史上叫莒岛。现在仍然有一些村落遗址。据说在5000年前就有人居住,清朝为宁海州连海乡莒岛社,民国初年袭之。牟平文史委送给我一册《牟平文史资料》第八辑,这一辑的内容是《焦志疏》,是对明代焦希程(1522—1565)所编著的《宁海志》的疏考。其中,疏考者说:“当时胶东一代地广人稀,久被齐人看成是一个‘流放地区’所以也将莒人驱逐至今牟平境内,今城东十里有莒城村,养马岛古名莒岛,城南有莒格庄镇,俱可为证。而最能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古代本县文人的著作中又习称北海中的波浪为‘莒波’(见《民国志·艺文》中所载杨维齐诗:‘莒波赢得有清名’)。所有的这些‘莒’字,都可以作为莒人曾至此地的参考资料。”*详见《焦志疏考》,烟台市牟平区印刷品,第15-16页。该书在“莒岛”下说:“在州北一十里,本莒岛社地。其土肥沃,其山秀丽,中多古墓。”现在的养马岛已经改造的与陆地相连了,山上有环山公路,也有一些建筑群,多为北京等中央机关的疗养住所。

笔者还在一些莒姓人家访得,同一户人家的姓氏“莒”字,也有用鞠躬尽瘁的“鞠”字的,理由是草吕“莒”外人多不识的,干脆改为“鞠”字了事。胶东还盛传着,曲姓人家本姓莒,因为不知那一个朝代祖上犯了剿,不敢姓莒姓了曲,但是死了之后,用石头刻名字埋到地下的时候,又恢复莒姓,这叫做“死莒活曲”,即活着的时候姓曲,死了的时候恢复本姓[12]。

另一个线索是:南方一些省内不少有一些与莒字有关的地名,如,江西省南昌有一个岛叫莒洲岛;浙江省泰顺县有“莒江”,这一带还专门有自己的方言,称“莒江话”;温州市龙川区有一个“新莒村”;温州苍南县有个古镇叫“莒溪村”。福建省内的“莒”地名更多。福建省的永定、永泰、建阳县和连城县都有“莒溪镇”,此村名或因莒溪河流穿过村落而得名,但这“莒溪”名称的来历或与莒人有关。此镇还有几个村名叫“莒口村”“莒莲村”等。以“莒”命名的地名,就我所了解,福建省和浙江省最多[13]。

怎样看待这些以“莒”命名的地名呢?“莒”这个字,除了做地名用,很难与别的字搭配成一个新名词。这无疑告诉我们只有把它与古时的莒国相联系才有意义。它是莒地先民足迹的证据。根据地名学理论,这些与故有地名相关的地名,大都是原故有地区的百姓足迹留下的痕迹,是族群迁徙的文化遗存。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那么多莒国先民来到南方流徙呢?当时齐灭莒的时候,越国是莒国的近邻,当是一部分难民逃亡到了越国,这些先民在此居住期间刘勰的痕迹,否则不好解释这些现象。

根据以上对楚灭莒资料的辨析,我们觉得司马迁“楚灭莒”的资料太单薄,是孤证,而齐灭莒,不仅不是孤证,而且有出土资料佐证,有莒人流徙遗留下来的地名分布和姓氏等资料佐证,我们相信先秦资料,是齐灭莒,而不是楚灭莒。

参考文献:

[1]孙诒让.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郭克煜.有关莒国史的几个问题[J].齐鲁学刊,1984,(1).

[3]郭克煜,著.鲁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杜勇.莒国亡年辨[J].管子学刊,2010,(3).

[5]李零.楚国铜器铭文编年汇释[Z]//古文字研究(第1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

[6]李瑾.论中国古代“讳”之表现形式及其发展概况——郭沫若先生〈讳辨〉质疑之二[J].史学月刊,1994,(2).

[7]陈絜.中子化盘铭文别释[J].东南文化,2008,(5).

[8]孙敬明.西周金文与莒史补[J].齐鲁学刊,1995,(4).

[9]蒙文通.古史甄微·越史丛考[M].成都:巴蜀书社,1993.

[10]黄盛璋.山东出土莒之铜器及其相关问题综考[J].华夏考古,1992,(2).

[11]曹定云.春秋莒史研究三题[C]//莒文化研究文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12]朱文民.莒姓源流考察记//——中华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古莒新论[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13]朱文民.莒人说莒[C]//毋忘在莒——莒文化辑览.济南:黄河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王珏)

收稿日期:2015-05-30

作者简介:朱文民(1948-),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山东省历史学会理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理事,莒县刘勰文心雕龙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莒文化、文心雕龙学;王健(1971-),莒县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莒文化。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3828(2016)02-00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