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 100083)
“草地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与探讨平晓燕王铁梅苏德荣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针对“草地学”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优势及在“草地学”双语课程中的应用前景,探讨了开展“草地学”课程双语互动式教学的途径,即“师生互动——层次教学——模拟实践教学”。通过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实行层次教学和模拟实践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和多角度地开展互动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互动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草地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双语教学;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层次教学法
“草地学”是草业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讲述草地资源的分类与调查、天然和人工草地的经营与管理、退化草地的恢复等内容,它与“草地生态学”和“草地植物栽培学”等课程相互渗透、彼此结合。学生通过“草地学”课程的学习,能逐步掌握草地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草地的分类、草地的利用和管理及退化草地的恢复等方面的知识。“草地学”课程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
“草地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提升外语水平,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以往“草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集中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考核制度等方面的的改进,很少关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3]。笔者根据授课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借鉴当前先进的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方法提出了改进建议和措施,以进一步提高“草地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
一、“草地学”课程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单一
“草地学”课程双语教学主要以课堂讲述为主,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由于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同时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了草地的分类、调查、管理和退化草地的恢复等,课程知识较为分散且知识点较多,加之双语课程本身的学习难度较大,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的疲倦心理逐渐增加,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同感低
“草地学”双语课程是草业科学专业大二下学期选修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在经过一年半的课程学习后,一方面对“草地学”双语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期待,希望能有所创新;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主动学习的意愿,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很难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课程教研组曾发放了110份关于“草地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学生对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反响不一。有学生认为双语课程有助于他们提高英语水平,开阔国际视野,掌握学科前沿;但也有学生表示双语教学增加了他们对课程知识的理解难度,增大了学习负担。
在对双语课程教学课件的选择上,由于大二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因此他们对英文的教学课件存在较强的抵触心理,导致50%以上的大二和大四学生希望双语课程的教学课件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而英语基础较好的大三学生和专业素质更高的的“梁希”实验班的学生则更倾向于以英文为主的教学课件。同时,同年级或同班的学生之间英语水平也相差较大,为了照顾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只能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安排较为基础的内容,但即便如此,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仍反映课程难度偏大,影响课程的学习效果,而部分优秀学生则希望课程难度有所提高。因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设置难度存在较大的争议,往往不能兼顾班级所有的学生,导致部分学生对“草地学”双语课程的认同感较差。
(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步
“草地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笔者一直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尽可能地利用幻灯片和投影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对授课内容有直观的认识。但由于“草地学”双语课程实习被安排在大三暑期,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相差一年,这就限制了学生对部分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如草地资源调查和草地监测,这部分内容实践性较强,如果只是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阐述,学生很难直观地理解草地资源的调查方法和监测技术,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二、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优势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4]。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又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一种新型教学法[5]。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间的有效沟通,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是主动认知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因此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参与式教学模式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规律,与高校所提倡的通才教育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吻合,能使高校的教学模式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现代心理学认为,多向交流比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草地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授课人数在30人左右,这种小班授课相比人数较多的公共课程更适合教学创新和参与式教学法,也更有利于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展。因此,将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引入“草地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和交流,可以解决“草地学”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草地学”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结合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改进了教学方法,在“草地学”课程双语教学中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和多角度的互动式教学,逐步提高“草地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
(一)强化师生互动
1.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
笔者借鉴了国外高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课程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引入了草地学最新的科研成果。一方面通过介绍具体实例增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使其对课程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笔者还及时与学生沟通课程学习的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互动,减少了学生与教师间的疏离感,学生能更充分地反映自身需求,使课程学习更加顺畅,教学效果较好。
2.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随着近些年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国家和高校相继建立了一大批网络精品课程网站、专业课程学习网站及专业资源库,如国家精品课程网、网易公开课、TED公开课、MOOC学院和专业纪录片等。这些资源可以作为双语教学重要的课程资源,笔者充分利用这些网络教学资源,选择与“草地学”课程相关的教学视频和网络课程,如BBC的“行星地球”系列——草原篇、TED公开课中关于防止草地荒漠化的新举措等。通过播放这些视频,让学生对世界草原有了直观的认识,并能让学生对退化草地的恢复和放牧草原的管理产生深入的思考,学生也能针对课程内容与教师展开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提高了互动式教学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比例。
3.开展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互动式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6-7]。学生通过课前的资料查询、课堂上小组讨论和课后相关知识的再学习,达到主动学习课程知识的目的。问卷调查的结果也表明,小组讨论相比传统的讲授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在小组讨论问题的设置上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如在讲解牧草品质时将“三聚氰胺事件”作为话题,让学生讨论这一事件的成因和后果,笔者再根据国家每年发布的针对草牧业的“中央一号文件”,选取跟课程相关的信息,讲解国家当前对草地农业的重视程度和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产生自豪感和认同感。最后,通过布置课后思考题,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扩充专业知识。因此,小组讨论能巧妙地将理论概念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应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实施层次教学
由于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相差较大,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会导致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将较多的精力用于英语学习上,影响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8-9]。因此,笔者在开展双语教学时,没有照搬以往的教学模式,而是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课程教学目标,从过渡层次、理解层次到提高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10],让学生在逐步提高英语水平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过渡层次
该阶段的目标是引导学生逐步适应双语教学,对应的课程内容主要是绪论、草地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等基础性内容。课程PPT采用以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的形式。图表、概念及相应的解释选自英文原版教材或参考文献,对于抽象或较难理解的内容,采用中英文对照,课堂讲述采用中文授课,让学生对双语授课的环境有所适应和调整,逐步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对“草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2.理解层次
该层次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对专业词汇及课程内容的学习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内容包括草地产量和品质的测定、草地调查、中国和世界草地资源等。课程采用英文多媒体,PPT内容以英文为主,难点部分适当增加中文解释和中文板书,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英文学习环境,课堂讲述采用中、英文交互使用的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和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逐步提高学生对专业词汇的掌握程度。
3.提高层次
参考文献该层次的目标是教师通过课程内容的讲述、课后思考题和查阅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涉及的课程内容包括草地的放牧管理、退化草地的恢复和草地学当前的研究热点等。课程PPT、课后思考题和参考文献都以英文为主,难点部分用中文板书标注。课堂讲述采用英文为主,中、英文交互使用的授课方式。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草地学的基本概念、草地资源的类型与调查方法等课程内容和专业词汇均已较为熟悉。前期的授课内容主要强化学生对草地学相关知识和概念的理解,笔者在这一阶段强调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授课思路,并要求学生结合当前的研究课题和国外的经典案例,分析采用的研究方法和预期结果,将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介绍当前的研究热点,可以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模拟实践教学情境
“草地学”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是将理论知识用于草地资源的调查、退化草地的恢复与放牧草原的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很多课程内容如草地资源调查方法、草地放牧管理等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实践教学必须让学生接触到天然草原,观察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群落物种组成和生产力的影响。因为这一阶段的实习被安排在大三的专业大实习中,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同步。为了弥补不足,笔者采取了模拟实践教学的方式,拍摄和搜集了草地学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将其用于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图片让学生对我国草地类型和世界草地资源有了直观的认识。笔者还将在教学实习和科研过程中不断补充的新的植物标本带到课堂,让学生能直观看到不同类型草原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活型。最后,笔者还给学生播放了往届学生实习的群落调查视频,让学生对调查方法有更直观的认识。模拟实践教学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四、“草地学”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3年的教学实践,这门课程的选课率在95%以上,同时有部分“梁希“实验班和高年级本科生加选本课程,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互动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由31.7%升高到74.1%。学生通过“草地学”双语课程的学习,提高了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科研潜力,教研室的教师指导了多项国家级及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资助项目: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草地学”双语课程中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BJFU2013JG0004。
[1]马红彬,王宁.“草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2005(3):51-52.
[2]赵凌平,王占彬.“草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35(12):41-42.
[3]毛培胜,常淑英,刘泽立,等.“草地学”精品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0(28):165-166.
[4]徐畅,王冬梅,张洪江.北京林业大学“梁希”理科班培养模式及激励机制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6):17-20.
[5]李雪萍.多维互动专题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6):118-120.
[6]滕怀诚.自主探究多维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06(10):49-50.
[7]刘洪深,黎建新.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52-53.
[8]王贤纯,陈平,王迎,等.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本科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2):36-37.
[9]张璐,苏志尧.“森林生态学”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07,25(4):73-75.
[10]许立新,曾会明,梁小红,等.“草地植物遗传育种学”双语教学实践与探讨[J].草业科学,2012,12(29):1930-1935.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