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独家庭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肖霖孙玫王庆妍唐四元
(中南大学护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13)
〔关键词〕失独家庭;困境;应对策略
第一作者:肖霖(1987-),女,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社区老年学研究。
据统计,截止到 2012 年,全国范围内的“失独家庭”至少有 100 万个,且每年以约 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1〕。国外因为没有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国内关于“失独者”群体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阶段,中国失独家庭引发的社会问题已引起政界、传媒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对失独家庭产生的原因及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并提出应对策略。
1失独家庭的现状
1.1失独家庭的定义及产生原因失独家庭是指已婚妇女年龄在49岁以上、夫妻双方只生育过一个子女且现无存活子女的家庭。失独家庭又称失独者或失独父母,他们大多生于20世纪50~60年代,赶上80年代第一批执行独生子女政策,疾病或意外却让他们遭遇独子夭折的厄运。在经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只能独自承担养老压力和精神空虚。失独者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而是在当今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群体〔2〕。下面从“失”和“独”两个方面来阐述其中原因。“失”的原因即子女死亡的原因,现实生活中安全隐患频发如食品危机、卫生安全危机、交通安全危机、自然灾害等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引起独生子女自杀或意外死亡事件不计其数。 “独”的原因主要是指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众多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 当然也不排除少数父母自决选择或是由于生理原因只能生养一个孩子的情况,“失独家庭”因此而生。“失独”现象频繁发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社会问题,养老、返贫、心理和疾病是失独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
1.2失独者的心理问题“失独者”在精神方面是一个脆弱的群体,很多失独者自称为“精神残疾者”,且今生不可治愈〔3〕。据调查正常老人通常25.0%存在忧郁、浮躁、伤感、孤独等负面情绪〔4〕,而在经历丧子之痛的失独老人群体中负面情绪的存在更是普遍。他们在精神上极度敏感和脆弱,心理上出现偏离,长期沉浸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中无法自拔, 60%以上还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一半以上曾有过自杀倾向〔5〕;他们在情感上缺乏依托,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形态中,孩子成为父母生活、工作围绕的焦点,是家庭的中心〔6〕,独生子女意外死亡使这部分家庭提前甚至永久进入了空巢期, 这种“空巢”家庭又与一般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家庭”有着本质区别。调查〔7〕显示,“失独家庭”中有 63.3%的人表示“不想出门”,有50.2%的人表示“不想与认识的人说话”,因为害怕与他人交流涉及子女的问题。这种“与世隔绝”的状态直接导致失独家庭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更小,导致他们对自身的消极评价,最终主观上形成无能感〔8〕。
1.3失独者的生理问题生理与心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精神上的创伤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失独父母长期处于悲痛之中,作息及饮食方面极不规律, 长期会形成各种慢性疾病。有学者指出,人们在经历独生子女死亡重大家庭变故后在一段时间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失眠、头痛、情绪压抑、悲伤和焦虑、身体功能老化,严重的还会诱发重大疾病〔9〕。在失独父母中,约50%患有慢性疾病,其中患重大疾病的约占15%〔10〕。
1.4失独者的家庭模式改变家庭模式发生巨变,表现出来的是家庭人口要素的异常减少、家庭模式要素的致命改变。家庭人口要素的异常减少过程,其异常性体现在“顺序异常”和“状态异常”,分别表现“黑发人送白发人”和“丧子阶段”〔11〕,使失独家庭凝聚力下降,个体离心力上升,调查〔11〕表明,失独父母家庭中的夫妻离婚率明显具有增高趋势。费孝通〔12〕认为,在核心家庭中,孩子在家庭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家庭结构稳定的基础。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性会随母亲生育能力的逐步丧失而放大〔13〕,在母方逐渐丧失生育能力后, 家庭解体的风险就会骤然增大, 尤其对于40~50周岁的女性来说,面临着失子又失夫的“双失”风险。中国传统家庭担负着包括经济、抚养、赡养、教育、感情等各种功能,是一个功能的复合体,对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与家庭幸福有着重要意义〔14〕。
1.5失独者面临的养老问题“生病”和“养老”成为失独者最害怕提及的话题〔15〕。①经济状况较差。据调查,50%的失独家庭经济困难,月收入在 1 200 元以下,20%靠低保生活,他们正步入老无所养,老无所依(医)的境地〔5〕。有调查显示,独生子女伤残的家庭,因医返贫的比例高达50%〔16〕,特别是那些年龄较大、将逐渐丧失劳动能力的失独者。②患病率较高。近一半失独父母患有抑郁症,超过50%患有慢性病,70%~80%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或心理障碍。③照料资源缺乏。失独父母在生病或年老时,或相依为命,或仅靠邻居帮忙〔17〕。“养儿防老”是传统中国人的普遍心理,“失独”敲响了家庭养老的警钟,是家庭养老“破产”的体现〔3〕,而社会在国家的控制下却未能发展到能够承担起该角色的程度。国务院2011 年 12月份出台的中国计划生育条例第27 条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但对“必要的帮助”没有制定具体的标准,而且如何实施并没有明确地加以说明,也没有具体的标准〔18〕。中国失独家庭的补贴标准是按照2007 年出台的针对失独家庭扶助制度执行的,即对失独家庭的补贴每人每年1 200元。 这一标准在物价飞涨的今天,对失独家庭的养老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19〕。另外,如果老人想要入住敬老院,必须有直系后辈亲属的签字,对于没有子女的失独老人,敬老院一般不会接收;而如果去福利院,需要证明失独者无儿女、无收入、无配偶,且必须年满60周岁〔20〕;若入住养老院一定要有监护人(多为子女)签字〔21〕,无子女做担保入住养老院是“失独”父母难以逾越的一条政策门槛。总之,失独者现在面临着“老难所养、老难所医、老难所依、老难善终”的“四难”问题。
2失独家庭困境的应对策略
失独家庭养老已不单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和社会问题,穆光宗〔22〕提出将养老制度分为经济性养老和非经济性养老两个方面,经济养老表现在物质供应上,而对于非经济性养老来说,其本身内容包含了精神赡养、日常照料和健康维护。首先,解决失独者的经济问题,实现“老有所养”。政府应当承担起失独老人的社会责任,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体系〔23〕。①政府要加大对失独老人群体的扶贫资金投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困难。②应该完善老年人保护法律体系,将失独老人纳入法制体系之内,受到法律的保护。③各级政府可以成立失独老人专门工作小组,专人专项负责失独老人的工作。④要加强监督,保证政府给予失独老人的政策能够很好地实施。其次,完善医疗保健制度,实现“老有所医”。我国医疗资源相对缺乏,截至2011年底,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现有注册护士224.4万人,与人口之比仅为1.66∶1 000,护理人力资源紧缺,无力开展专门的失独老人护理。据专家预测,今后10年我国需要新增护士100万人〔24〕, 因此各个层次的护理院校应顺应社会需求培养出熟练掌握失独老人护理的专业护士,解决失独家庭看病问题,生病时无人护理的困境,让失独者“老有所医”。最后,相对于经济困境来说,折磨乃至打垮他们的更多是心理、情感、精神层面的缺失,因此,应给予更多的精神慰藉来解决失独者“老难所依、老难善终”的困境。在“最中意的失独养老方式”调查〔17〕中,超过半数的失独者选择“失独者集中养老”,24%选择“自主养老”。大多数失独者最满意的养老方式是:两个人时居家养老,当只剩下一个人时,和同命人在一起集中养老〔18〕。有的失独者希望能建立起专门针对“失独者”的养老院,他们说:“我们痛苦时,只有跟我们一样的同命人,才能劝住我们”〔25〕,达到“抱团取暖”的效果。关于养老模式,社区成为中国养老模式新探索〔26〕,越来越多的失独老人依靠社区解决问题,社区帮扶是解决失独老人困境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这一点可以从目前的空巢家庭养老模式得到启示,空巢家庭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只能依靠社区,取得很好的成效〔27〕。另外,政府、社区应及时组织专门的心理咨询专家,运用专业知识,对失独者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让失独者在经历重大波折之后内心真正得以安抚;还可以组建专业的义工,相比一般意义上的志愿者而言,他们很好地掌握心理学上的知识,能够对失独者提供哀伤转移辅导、心理治疗等,因此社会要重视专业社工培训,包括各大高校开设社工专业、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鼓励等,鼓励失业人员帮助照顾失独老人,营造关爱失独老人的社会环境;深入挖掘老年群体自身蕴藏的“精神自养”的积极力量,依凭主动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积极有益的活动交往,实现精神的愉悦、满足和发展。从失独群体的自身能动性出发,建构自下而上的救助政策,发挥他们的自救能力,同时依靠政府、社会的力量,让失独者走出困境。
3展望
尽管目前新闻媒体对失独者开始关注,但比较起其他社会热点问题还远远不够,学术界对其关注也相对较少,基本找不出这方面研究文献,现有文献仅论述研究有关独生子女家庭未来养老保障,目前对失独家庭老人的基本研究相对匮乏,这就造成政府和相关部门无法对其采取适当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另外,目前的研究反映的是失独老人群体总体的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在实践中掩盖了个体的差异,并没有针对失独家庭不同的境况作特殊分析。
4参考文献
1周静.“失独家庭”,谁来抚平你的伤痛〔J〕.法律与生活,2012;(14):32-4.
2袁野.论失独者收养制度的构建〔J〕.学理论,2013;(19):127-8,142.
3潘文嘉,黄秀兰,王若丹.“失独”群体如何老有所依〔J〕.青年与社会,2012;68(9):303-4.
4万素梅.老年心理与生活质量〔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4):54-6.
5蔺际俨.我国失独家庭现状及对策分析〔J〕.西江月,2012;(21):121.
6刘青,李延龄.和谐社会构建中失独家庭利益实现研究〔J〕.时代报告,2012;(9):377.
7姚静.和谐社会视角下“失独家庭”养老之路初探〔J〕.西江月,2013;(5):197-200.
8王莲璀.城市失独家庭养老及长期照料问题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3;(10):32-3.
9孙静.独生子女死亡家庭困境及适应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10苏向东.中国“失独家庭”之痛谁来抚慰〔N〕.中国观察,2012-07-30(4).
11张必春,陈伟东.变迁与调适:失独父母家庭稳定性的维护逻辑——基于家庭动力学视角的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3):19-26.
12费孝通.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天津社会科学,1982;(3):2-6.
13桂世勋,王秀银,李兰永,等.对成年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问题的深层思考〔J〕.人口研究,2004;28(1):28-31.
14姜国民,姜影.重构家庭功能保障体系〔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34(9):33-4.
15王梦婕,张昢昢.失独者:我的晚年无处安放〔J〕.江淮法治,2013;(8):42-3.
16蔡方华.“失独家庭”应得到社会双重关怀〔N〕.中国社会报,2012-5-21(003).
17李博雅.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研究〔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3;(6):170.
18董振.失独家庭调查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10):91.
19张焕,李新松.中国失独家庭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5):102-4.
20江雅琴,刘学兰.失独者的心理问题与对策〔J〕.中国民政,2013;(6):33-4.
21阿峻.失独家庭的困境〔J〕.浙江人大,2012;(10):67-70.
22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非经济养老风险及保障〔J〕.浙江学刊,2007;(3):10-5.
23刘灿婷.从社区思想教育视角探讨空巢老人的现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0):101-3.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04-20)〔2012-08-12〕.http://www.moh.gov.cn.
25武威.暮年丧独子,他们的余生该何去何从〔N〕.广州日报,2012-05-09(A10).
26秦丛丛.社区养老——破解“421家庭”养老难题的必然选择〔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2;(5):72-4.
27穆光宗.挑战孤独空巢家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98.
〔2014-09-27修回〕
(编辑王一涵)
通讯作者:唐四元(1966-),男,博士,临床医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区老年疾病、慢性疾病防治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中南大学博士生自主探索创新项目(No.2013zzts078)
〔中图分类号〕C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6)03-0742-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