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云
[摘 要]在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难点环节。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当做重要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操作性的游戏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游戏教学 小学数学 空间观念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80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有趣的游戏设计,能让学生在游戏操作中感知和体验图形与几何的关系,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和概括,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那么,如何将游戏运用到“图形与几何”教学中?
一、巧设游戏,促进空间感知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对空间的感知,是通过有效的数学体验获得的,而所谓的数学体验,则需要行为和情感的积极参与。因而,在教学“图形与几何”时,教师要设计巧妙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初步感知空间。
例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我先采用多媒体动态图展示物体运动的不同形式,如电扇转动、开窗户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身体模仿秀”活动,让学生观察并用身体模仿物体运动的轨迹。我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提出要求,另一组进行模仿。如推窗户,学生移动脚步,用手进行平推……经过这样的模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在同一个位置移动的数学概念;再如电风扇转动,学生伸长手臂转动,模拟由风扇的运动轨迹……由此深刻理解旋转的数学本质。为了增加学生的直观感知,我还设计了“房子的旅行”这一游戏,让学生将房子进行平移(上下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平移过程中房子的变化,学生发现房子的朝向始终没变;再让学生将房子旋转(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半圈、1圈等),这时学生发现房子的朝向是变化的。通过两种运动模型的比较,学生对平移和旋转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整个游戏活动中,我并不对学生做出指令性的操作要求,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模拟,在轻松有趣的讨论活动中,不知不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有了较为直观的感知,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初步形成。
二、巧设游戏,建立空间表象
所谓空间表象,指的是在空间知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脑映象,其中包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等要素的直观感知。由于小学生的感性思维比较活跃,因而,教师要设计富有童趣的游戏活动,带领学生进行观察、操作,通过概括和感悟,促进学生空间表象的建立。
例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时,我设计了“我是小小摄影师”的游戏活动:让学生4人为一个小组,拿出一只茶壶放在桌子上,学生先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对茶壶进行拍照,而后闭上眼睛,在头脑中建立表象,最后我出示图1,让学生想一想“你拍的照片和图中哪一个相似?为什么?”“在图1中,你认为A、B、C、D四个位置的摆放有什么不同?摆放的相对位置有哪些?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经过“拍照”,已在头脑中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再通过后续的讨论,很快就完成了对空间位置的知识积累。
“拍照片”、“想照片”、“选照片”三个层次的游戏,让学生能够兴致勃勃地参与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使学生不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还能够展开客观分析,丰富了自身的空间认知。
三、巧设游戏,发展空间想象
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空间观念的建立,除了实践活动之外,更重要的是空间想象的积极参与。因此,教师要从实践入手,紧扣学生已有的空间知觉,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加深学生对几何概念的本质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在学生初步认知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之后,我设计了有趣的“我说你猜”活动:让学生4人为一个小组,每组中由一名学生负责摸一个密封箱子里的物体,并说出具体特征,另外三名学生则根据这名学生说出的特征进行猜测。我先将正方体和长方体放在箱子里,学生A一边摸一边说:“有一条直边。”学生猜测可能是长方体、正方形、正方体等。学生A继续说:“上面一条边和下面两条边相等。”学生猜测为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A再次指出:“相邻两条边不相等。”此时,学生都能确定这是长方体。
通过触摸和描述特征,学生展开空间想象,在头脑中建构了空间图形的表象,在不断调整中加深了对空间图形的深刻理解,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总之,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巧妙设计游戏,带领学生进入特定情境,感知空间,积累表象,发展想象,从而获得空间观念的发展和提升。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