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课改误区 坚持教学理性

2016-01-31 03:40王志民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误区课程改革理性

王志民

[摘 要]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指导下,数学教学应汲取教训,警惕片面演绎、断章取义、浮躁盲从等改革误区,坚持优秀传统、理性实践、改革创新,方能让课程改革尽显理性本色,让数学教学回归理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 理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误区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11

在课程改革走过十年之际,《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在广大教师的热切期待下颁布了。十年来,伴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赞美之声此起彼伏,质疑话语也随处可闻。我手捧《标准》,心潮澎湃,思绪难宁,或许是对《标准》勾勒的美好蓝图的无限憧憬,或许是勾起对教学实践中经历“切肤之痛”的感伤,或许是对课程改革之初面对新理念时那种顶礼膜拜、浮躁跟风的隐忧,或许是急于寻求教学中所纠结问题答案的焦急期待……一个新鲜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影响或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惯性,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该如何面对新颁布的《标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所作为呢?我想,是理性!唯有理性伴随,方能让课程改革尽显理性本色,让数学教学回归理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自2000年颁布以后,为数学课堂注入了许多新鲜的元素,使数学课堂展现出许多新的气象,引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出了许多生动的演绎和有益的尝试。课程改革十年来,成绩毋庸置疑,不可否认,可问题同样不能忽视,不可回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只有把成绩积淀为共识,把问题转化成改进的动力,才能在课程改革路上走得稳当、走得踏实。现就研读《标准》后的一些个人感悟及思考赘述三点,期与大家有所共鸣。

一、警惕:片面演绎

《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于是,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情境导入,便煞费苦心、挖空心思创设情境,结果引发了不少问题。例如,教学“9加几”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幅美丽的图片,图上显示小桥、流水、人家及9只小鸭子在河里嬉戏,还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拄着拐杖在桥上数鸭子。然后音乐响起,教师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唱起了《数鸭子》的歌曲并跳起舞来,学生也随着歌声左摇右晃。可是一曲结束了,学生仍沉浸在优美的歌声和绚丽的画面中,什么数学问题都没有发现。静心反思上述情境,虽然课件声像俱佳,学生也在教师的百般煽情和鼓动下兴趣盎然、生动活泼,但是这样的情境除了有华丽的外表外,对引发思考、激发探究兴趣又有多大益处呢?本来只需寥寥数语就能创设的情境,却因掺杂了过多悦耳的歌声和多彩的动画,使学生一直纠缠于情境中的非数学信息,使数学课变成了看图说话课。像这样的课堂教学,纵然情境外表千姿百态,但细究下去却离主题万里,实在掩饰不了绚丽多彩外壳下空虚的内在。

感悟:坚持优秀传统,不动摇

《标准》对数学课程内容选择做出了如下规定:“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需要、数学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是数学教学必须遵循的“铁律”。其实,对教师来说,教学预设是对课程内容理解后的再加工,并将其转化为学生学习内容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设计有利于学生体验和理解、思考和探索的活动。这种转化包括情境的重新创设和选择、问题与活动的重新设计等,特别应处理好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直观与抽象、形式和内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等方面的关系。实践中,我们不能仅凭课程标准理念的字面信息,片面曲解或想当然地认为“新的都是好的”,这对课程改革而言是致命的。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积淀下来的传统教学经验,被长期的、无数的实践检验证明是有效的,永远是我们的财富和瑰宝,如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重视学生课堂常规的养成教育、重视口算卡和小黑板等手段的应用……在旧传统与新理念并行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必须有坚持优秀传统不动摇的勇气和执着,因为任何改革都不能无视已有的经验,不能全盘否定过去的成绩,都不能推翻重来,只有在理性审视和充分借鉴的前提下,改革才能是辩证的扬弃过程。因此,让我们的课程改革多些耐性相伴,多些理性相随吧!

二、警惕:断章取义

《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要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断章取义地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活动的教学”,有些教师甚至认为数学课上活动越多越好,从而把数学教学引入歧途。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活动化的教学理念,创设了以下的情境:(1)生猜谜语(多媒体播放4个和时间、钟表有关的谜语),引入新课;(2)认识钟面,观察外形(学生拿出自带的外形各异的钟表进行观察,有的钟会发出鸡叫、狗叫声,还有的钟放在桌上就不停地摇动和点头);(3)巩固知识,学画钟面;(4)感受1分钟的长短(通过静坐、画画、数脉搏、跳绳等活动体验1分钟的长短);(5)认识1小时;(6)认识几时几分;(7)学拨钟面(师说时间学生拨,或学生同桌说时间互相拨);(8)比赛修钟表(标明时间,给缺时针或分针的钟面添上指针,看谁修得准、修得快);(9)合理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选择8个学生戴上写有时间的头饰到台上进行排序,并说说各个时间该做什么);(10)讲“时光老人来做客”的故事。上述教学,教师创设过多的情境,使教学偏离了思维的轨道,造成“活动了身体,休息了大脑”的尴尬局面,因为人的思维是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一个手舞足蹈的人如何能有效地进行缜密的数学思维?

感悟:坚持理性实践,不折腾

《标准》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整合为学与教的活动,更好地体现了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实际上强调的是学与教的整合。同时,《标准》指出了几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无论采取哪种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课程改革之初,我们在理解和贯彻新理念时产生了不少偏差与问题,很多都是由于断章取义造成的。如:过分强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等学习方式,忽视和弱化了教师指导与引领的作用;过分追求课堂的动,削弱了数学本身应有的冷静思考;无度地迁就和迎合学生的个性张扬、生动活泼,导致课堂教学无序、散乱……强调活动化教学,追求的应该是数学化的活动,是关于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感悟。数学课堂有时需要“静悄悄的革命”,在提出问题或学习任务以及学生发言后,教师要耐心等待和延迟判断,这是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必要前提。若由于不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和机会,导致他们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那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绝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毫无头绪地瞎折腾,更不能“贴标签”似的形式化演绎新理念,这是百害而无一利的,甚至会葬送学生可贵的理性潜质。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时时警勉自己:数学课堂应该有浓浓的数学味,不能在盲目的等待、纷繁的情境、过度的放任、无效的活动等游离于数学之外的折腾中失去了数学本色,丢失了数学理性。

三、警惕:浮躁盲从

课程改革之初,课堂出现了一些浮躁盲从的跟风现象,特别是教学评价所展现出来的效果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因为教师夸大了《实验稿》中强调的“评价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教师的评价应采用鼓励性的语言,积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再加上盲从于一些优质课上的热闹评价,于是一些课堂上的赞美之声不绝于耳,充斥着令人担忧的浮躁。例如,一节数学课上,教师问:“三角形有几个角?”一生答:“三个。”教师表扬道:“棒极了!你真聪明,大家为他鼓掌!”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如今的课堂中屡见不鲜,时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声,经常能听到“啪、啪、啪”整齐划一的掌声。像上述案例,在学生回答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后,其他学生则在教师的指挥下,一齐给予“棒、棒、棒,你真棒”的“殊荣”。试想,盲目、浮躁的评价会不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功利和随意的不良品格呢?更何况过多、泛滥无度的鼓励性评价,学生还会在乎吗?长此以往,必然会使表扬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导致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在名目繁多的物质奖励刺激下,逐渐失去应有的喜悦,渐渐地迷失了自我。

感悟:坚持改革创新,不懈怠

《标准》指出:“数学课堂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标准》在将课程内涵拓展到学生接受的数学教育上提出了“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这既是能全面实现育人的目标,有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又能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工作、学习的需求。有效的教学评价,的确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既能呵护学生的个性创新,又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是教学的应有之义。但是,教师不能为了体现所谓的人本理念,便盲目地进行所谓的鼓励性评价,使不置可否的态度、廉价低俗的表扬充斥着整个课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慎对经典,理性迁移经验,因为每个学生、每个课堂都是独特的,且别人成功的亮点,我们不能“依葫芦画瓢”,更不能全盘照搬。所以,教师既要有改革创新的激情,又要有细致甄别的理性,因为教学没有一种“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绝招”。

总之,我们在教学路上要且行且思,不松懈怠慢,既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啃老本,又不能浮躁跟风,盲目追新想当然。同时,我们要多些思考,在创新时多些谨慎,让自己的数学教学更多地体数学的理性之美,这将是学生之幸、教育之福。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误区课程改革理性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