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社科界2015年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资助项目(2015Z134)、咸阳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13XSYK036)认知隐喻相似性的跨语言研究)及咸阳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项目(201402012)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 要:《围城》是现当代一部经典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作品中语言幽默生动、泼辣犀利,尤其是各种隐喻的使用令人拍案叫绝。本文以融合作者智慧的情感隐喻为分析语料,从认知角度出发,根据概念隐喻理论及情感隐喻理论阐释这些情感隐喻的隐喻理据以深刻理解每个情感隐喻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它们所表现的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体验。
关键词:《围城》;认知;情感隐喻;概念隐喻
作者简介:胡晓榕(1979.8-),女,湖南省耒阳市人,硕士,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现代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2
《围城》是钱钟书于20世纪40年代所作的也是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让读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作者对语言非凡的驾驭能力及语言所反映的作者的人生智慧。钱先生在作品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作品的文笔风格独树一帜、幽默犀利,其中隐喻的使用尤其精彩,令人赞不绝口。本文从众多的隐喻中选取情感隐喻为研究语料,根据概念隐喻理论及情感隐喻理论阐释这些情感隐喻的隐喻理据以深刻理解每个情感隐喻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它们所表现的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体验。
一、概念隐喻与情感隐喻
1980 年,Lakoff 和Johnson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成为隐喻研究的转折点。Lakoff 等学者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并把概念隐喻分为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方位隐喻有关空间走向,也称空间隐喻。空间概念是人们较早较容易理解的具体概念,人们将这些具体空间概念投射于情绪等抽象概念,形成了许多用具体的空间方位词表达的抽象概念。虽然像上、下,内、外等两极对立是基于物理概念,但基于此产生的隐喻因为文化差异而不同。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构造另一种概念。两种概念从属于不同范筹,但两种概念结构存在相同之处。人们通过结构隐喻用具体的已知概念去理解抽象未知概念,将描写具体已知概念的词语用于描写另一种概念。如“爱情是一场战争”,“婚姻是一座围城”等。实体隐喻就是把事件、情感、活动、观点等无形概念视为有形实体,因而人们可以对这些无形的概念进行量化、识别。
人类认知与人类情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们往往借助于某种可感知的物质去认知理解情感概念并固定于意识中。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出来。Kovecses认为情感隐喻具有普遍性而不是文化特性,情感隐喻中的喻体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存在一定的规律。它们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生理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即便处于不同文化,人在遇到害怕恐惧时都会表现为睁大双眼、张大嘴巴;愤怒时,人感到体温上升、血压升高等。处于某种情绪时人体生理会发生变化,语言用这种变化来表达情感。
为了理解情感这一抽象概念,人们将具体概念映射于这一抽象概念。情感被看成可感知的物体。在情感隐喻表达中,情感是身体内的液体,是气体,是固体。情感是固体衍生出情感主体是易碎的固体。物体具有温度和位置属性,因此衍生出情感强度是温度,情感是位置。固体能够移动能够静止,因此情感也是可移动的固体或自主的固体。移动的固体会产生力量,因此情感也是一种力量。移动会发生在某一时间或移动出现距离,于是就有了情感亲近和疏远是位移时间和距离等。一层层继承、延伸,一直扩展到具体情感。
二、《围城》中的情感隐喻分析
《围城》中的情感隐喻主要可划分为:快乐隐喻、爱情隐喻、悲伤隐喻、愤怒隐喻等。
(一)快乐隐喻
快乐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它表现的是人类积极看待周围世界的态度。快乐的人感到精力充沛,动力十足。
1.快乐是向上的
快乐的情感往往与向上的概念联系在一起。
如:①早晨方醒,听见窗外树上鸟叫,无理由地高兴,无目的的期待,心似乎减轻重量,直升上去。
②鸿渐兴高采烈,没回房就去看辛楣。
2.快乐是一种舒适的天气
如:①王处厚先出来,满面春风。
②那女孩年纪虽小,打扮的脸上颜色赛过雨后的虹霓。
人们在达到预期目标释放愉悦心情时,肌肉放松、神采飞扬。雨后虹霓和春天的微风让人心情开朗,舒适乐观。王处厚脸上的轻松喜悦表情与春天的微风本质上毫无关联,但脸部因肌肉神经的放松而显露的微笑和春风给人的心理感受是相似的,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构成了这一隐喻的基础。女孩脸上涂抹的颜色过于鲜艳和虹霓的耀眼都给人一种惊愕之感。
3.快乐是容器中的液体。
如:①他的快乐从睡梦中冒出来,使他醒了四五次。
②快乐像沸水似的洋溢满桌。
4.快乐是一种植物。
如:可是受了这封建思想的恭维,也快乐的两张酒脸像怒放的红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花往往象征幸福喜悦甚至是奖励。中国人在喜庆时佩戴红花,小孩收到表扬时奖励红花。这一概念隐喻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人内向含蓄的性格特点。旧时的中国人很少会生动或夸张地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他们往往把感情深藏内心,所以作者用到了“怒放”一词来修饰红花,足以描写当事人的兴奋之感。
(二)爱的隐喻
爱是一种主动情感,以真心对待某个生命体或物体,对他/她/它充满热情、兴趣、渴望,愿意亲近他/她/它。在《围城中》,爱被隐喻概念化为一种身体的亲近,身体发出的力量,身体的疾病等。
1.爱是身体上亲近。
如: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苏鸿渐心里装着唐晓芙,对苏文纨并没有爱意,但在那个暮春早夏的月圆之夜,面对月光衬托下苏文纨的和她的主动示爱,他没法退避,只好回脸敬而远之犹豫不决地吻了她。这也许就是月亮惹的祸。这一隐喻生动具体的描写了方鸿渐当时的情感。
2.爱是身体迸发出的一种力量。
如:①苏小姐知道他在看自己,回脸对他微笑,鸿渐要抵抗这魅力的决心,像出水的鱼,头尾在地上拍动,可是挣扎不起。
②情感一触即发,要避免刺激它。
爱是双方之间的一种相互吸引,是恋人之间的一种魔力。人们生活在地球上,受到地球引力的牵制。他们对引力的生活经验相当丰富,很容易吧引力这一具体概念映射到抽象概念“爱”之中。
3.爱是一种疾病
如:他想这事势难两全,只求做的光滑干净,让苏小姐的爱情好好的无疾善终。
爱与一个人身体内荷尔蒙分泌有关。荷尔蒙分泌过剩易导致身体系统紊乱,致一个人对所爱的人日思夜想,没有心思去打理别的事情,甚至于歇斯底里,神智变得不正常,跟生了病似的,因此爱是一种疾病。
4.爱是装在容器里的液体
如:鸿渐情感像个漩涡。
人的身体是一个容器,情感是人体这个容器里的液体。液体越多,容器压强越大;情感越深,身体越承受不起。
5.爱是火
如:鸿渐想起唐晓芙和自己,心像火焰的舌头,突跳而起。
方鸿渐对唐晓芙的热恋就像一团火焰。爱情犹如一团燃烧的火给人温暖,给人希望与憧憬。火的炽热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适宜的温度。太多的合适会让火种的燃料早早燃烧殆尽。另一方面,忽视、冷漠等不合适也同样浇灭火种让爱这火焰熄灭在彼此的心里。方鸿渐与唐晓芙终究或是因为唐晓芙的口齿伶俐或是方鸿渐的一时失误或是苏文纨的挑拨或是更多其它原因未能让这爱情的火燃烧下去。
6.爱是一个有价值的物体
如:那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好了的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子里。
苏文纨把自己的爱情看成一件奢侈品,小心对待,可惜她施与这件奢侈品的人方鸿渐真没看上她,至少他的表现与她的满意度有较大差距。
7.爱是一种植物
如:①我心里的花儿早已开!唉!!!我的爱。
②可是你这一念温柔,已经心里下了情种。
爱情经历播种、生根、发芽、成长、茂盛、枯萎、凋零等由始而终过程。呵护得精心,它就停留在生长、茂盛阶段;粗心大意或是不珍惜爱便过早枯萎、凋零。植物生长过程这一具体概念很好得被映射到了爱情发展过程中这一抽象概念中。
(三)悲伤隐喻
1.悲伤是让人感到不适的天气
如:她冷淡的笑容,像阴寒欲雪的淡日。
2.悲伤是被囚禁的动物
如:鸿渐郁勃的心情,像关在黑屋里的野兽,把墙壁狠命地撞、抓、打,但却找不到出路。
人在感到悲伤时,大脑会分泌一种激素和指令,是全身毛孔收缩,所以感到冷,感觉周围空气冷却下来,天空变得阴霾。人走不出悲伤,就走不出悲伤带来的压抑,找不到出口。
(四)愤怒隐喻
1.愤怒是一种颜色
如:①鸿渐气得脸都发白,说苏文纨是半老徐娘。
②鸿渐看得面红耳赤。
③柔嘉霍地坐起,睁大眼睛,脸全青了。
愤怒到底是什么颜色?在钱钟书的笔下,它可以是白色、红色、绿色。愤怒是人们对阻碍、苛责、忽视及驱逐的一种防卫反应。盛怒的外表下常有一颗脆弱的心。愤怒意味着人们感到他们所受的阻力或威胁太“烫手”,难以控制。
2.愤怒是火
当愤怒达到较高程度,身体因为愤怒而发生一些生理变化。如血压升高、身体发热等。这些变化应有一定的限度,当变化超出限度时,人们就会失去控制。隐喻把源域“愤怒”看作是“热”。不同愤怒隐喻成热的不同程度。
如:①鸿渐气得心头火直冒,仿佛会把嘴里的香烟衔着的一头烧红了。
②恨不得他怀里的酒滴滴都化成火油。
3.愤怒是容器内的气体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气。《黄帝内经》认为在天地没有形成之前便有了气,气充满太虚运行不止,后来才逐渐形成了宇宙万物。人的身体被隐喻成一个情感容器。愤怒是这个情感容器中的气体。
如:①梅亭一言不发,向椅子里坐下,鼻子里出气像待发的火车头。
②事后,刘先生怪太太不该提起昆明做媒的事,触动她一肚子怒气。
三、结语
情感在文学作品中永远占据重要席位,而情感的抽象往往让人难以表达。文学家借助隐喻使抽象的情感概念具体化,生动化。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认知方式,来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体验。隐喻的抒情作用使文学作品更加凝练,情感内涵也更加深刻丰富,同时帮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1980.
[2]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359.
[3]胡状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孙毅.基于语料的跨语言核心情感的认知隐喻学发生原理探源.中国外语,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