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个体主义再认识

2016-01-31 21:33:10路育梅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期

摘  要:传统的审美个体存在着诸多的局限,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丧失了本质特点,本文积极发现并扬弃传统审美个体的缺陷,并试图重建在当下语境中的新的审美个体。新的审美个体以“存在于世界中”“追求积极自由”“尊重多元对话”为三大基本特点,审美个体的重建着眼于解决当下社会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下所带来的伪个性、伪自由、媚俗化等问题。

关键词:审美个体;积极自由;多元存在

作者简介:路育梅,女,汉族,1990年8月出生,山东济南人,为山东师范大学2013级文艺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学原理与西方文论。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1

在20世纪主体性进入了黄昏,一方面,“上帝死了”、“作者死了”、最终“我思也变成了大他者的言说”,另一方面,后现代理论学家又许诺给大家一种“语言游戏”、“审美狂欢”的自由乌托邦,殊不知“主体消极”与“审美自由”在后现代出现了一种根本性的悖论,于是,审美个体的重建成了一个时代的迫切要求。

一、传统审美个体的局限

德国哲学家倭铿在《审美个体主义之体系》中,对传统的审美个体的构建进行了反思,他认为,审美个体由于脱离了社会历史语境,生命在这种情况下并不能获得深度、独立和内涵。在当下,审美个体生存的矛盾和痛苦无法解决,带来的是人生的虚无和荒诞。陈全黎在《论审美个体主义》中,对审美个体的理论局限总结为四点:对个人审美自由的过度追求;对虚幻彼岸世界的迷恋;对绝对快乐与轻松的向往;对纯粹主观性的崇拜。虽然作者对审美个体的局限进行了总结,却没有对如何突破这种局限做出系统的说明。所以审美个体需要朝着一种全新的方向来努力。与其说全新的方向,不如说是一种艰难的重新构建。

二、审美个体的特点

首先,审美个体是存在于世界中的。海德格尔认为人存在于世界中,而世界是多维度的,个体生命需要在审美活动中成为“亲在”,才能与世界切近,个体生命的无限可能性才能完全敞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海德格尔通过“众在”来规定“亲在”,但无法真正体验和说明“他人的亲在”,反倒是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活动的实践,是人扬弃异化状态、实现个体价值的根本出路。存在于世界中,并非一种简单的存在,而更多的是积极地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这是审美个体所追求的。

其次,审美个体追求积极自由。在埃里希·弗洛姆看来,积极自由意味着充分实现个人的潜能,意味着个人有能力积极自发的生活。 传统的审美个体的自由仅仅是他自己感到自由而已,是一种消极的自由。人们所推崇的尼采眼中的审美个体,把人的自由放在了一种孤立的理想环境中,过分强调个体的不可替代性。而这种过度的推崇恰恰会导致对个体自由的剥夺。而真正的审美个体正是追求积极自由的,这种积极自由意味着个人潜能的充分实现。

最后,审美个体注重多元对话。传统审美个体把自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与他人、与世界疏远,而“解决个体化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唯一可能的创造性方案是:人积极地与他人发生联系。与他人发生联系,不是把他人当做客体来对待,而是把他人也当做主体,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只有在这样的双重甚至多重对话之下,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个体。

三、审美个体的内涵

当下社会,消费主义与实用主义盛行,使人扭曲了审美个体的真正内涵。

真正的审美个体拒绝“伪个性”。在消费社会中,训练有素的消费者认为身体是一个人阶级品味的物化象征:阶级品味嵌入在身体里。他们通过消费行为来表征自己,消费变成品牌的追逐与攀比,地位的象征。但消费社会标榜的个性,不过是一种批量生产的标准化的“伪个性”。而在重建审美个体的实践过程中,正是拒绝这种自以为的个性,唤醒每一个人的亲在体验,澄明其在世生存的多维意义,自觉地反思和超越消费社会“商品拜物教”的虚假诱惑。

审美个体实现了对“伪自由”的超越。传统审美个体沉浸在消费主义的世界里无法自拔,然而消费主义是具有欺骗性的,人们以为通过消费达到的随心所欲的自由,其实是一种伪自由,物质上的自由却成了人们心灵上的枷锁。如费瑟斯通所说“这种个体是如此固执地以虚假来代替真实,以至于到了竟然相信那种虚假的产品已经就是真实的地步了”。拒绝伪自由实现真正的自由是审美个体孜孜不倦的追求。

真正的审美个体是彻底反抗“媚俗化”的。现实生活中“人所能做的一切就是像一个长途跋涉的士兵或流水线上的工人那样随波逐流。他能活动,但独立感、意义感已不复存在。”确实,现代文明已经将个人变成了纳税人、投票者、公仆等社会的众多机能之一,审美个性逐渐钝化,人们的思想陷入了日复一日的媚俗当中,而真正的审美个体不是一味的沉浸在媚俗当中无法自拔,而是一种有着独特思想的个体。

在伪个性、伪自由、媚俗化横行霸道的时代,审美个体的重建以及实现任重而道远,但只有及时对审美个体重新审视,认识到缺陷以及明白其真正的内涵,审美个体才能获取生命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小枫.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6.

[2]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9.

[3][美]艾里希·弗洛姆,刘林海译.逃避自由[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

[4][德]海德格尔,陈嘉映、王庆节译.著:存在与时间[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6.

[5][英]费瑟斯通,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