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十
摘 要:本文旨在以从一则东北民间故事的版本比较得出的共同点为依据,挖掘其中颜色喜好的倾向,并从地理、人文2个视角,对该倾向形成的地域性原因展开剖析。
关键词:民间文学;颜色喜好倾向;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1
一、挖掘东北地区“黑色崇拜”现象
以“黑龙江名称来历”作为题材的民间故事版本众多,但通过对各版本的情节进行梳理和比较,可以发现大多数版本之间有明显的共同点:一是黑龙都是正义者,白龙都是邪恶者;二是黑龙最终都战胜了白龙;三是故事中那条原本无名之江最终都被命名为黑龙江。
“在佛教术语里,‘黑白是‘善恶的异名。”[1]而在英语中,词组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和black sheep(害群之马)体现出,黑白2色蕴含的褒贬意义指向在西方文化中截然相反。
综上,无论在中国传统文化范畴内,还是在西方的宗教和文化中,白黑两色作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颜色蕴含正与邪,善与恶等多对完全对立、单一而固定的含义。
然而,黑白2龙同时作为这则故事的主体,故事的创造者和流传者却意外地打破了中西文化传统观念对黑和白褒贬意义的局限,将黑龙设置为正义的角色(保护黎民百姓免受白龙侵扰),把白龙设置成奸诈的角色(残害百姓,与保护百姓的黑龙争斗),并让黑龙最终战胜白龙,以黑龙的名字命名江水,黑龙江因此而得名。
黑龙江被命名为黑龙江,不叫白龙江;黑龙是正义的,白龙是邪恶的;黑龙战胜了白龙,而不是白龙打败了黑龙—这样有悖于人们对颜色词含义的传统理解的情节安排,难道仅仅是因为故事创造者和流传者偏爱黑色因此随意而任性的安排吗?我认为该民间故事的发源地—以黑龙江为主要代表的东北地区的特殊地域性,是情节安排超越传统的重要动因。
二、东北地区“黑色崇拜”倾向形成原因的地域性溯源
形成原因可分“风土”和“人情”两方面来剖析。
一方面,原因在于东北地区的“风土”,即东北地区独有的地理环境以及著名的丰富特产。
“蒙古人把美好的心灵,正直的品行,都用乳汁来比喻,把充满喜庆的正月称为查干萨日(即:白月)。”[2]同蒙古族一样,每个地方的百姓对于一种颜色有喜好的倾向,都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民俗传统密不可分,东北地区也不例外。
肥沃而广阔的东北黑土地无私哺育了她的儿女以及“闯关东”的游子。其所代表的无私奉献,热情好客的精神已经通过漫长的历史变迁熔铸在东北人身上。黑色,在东北地区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文化所赋予其的单一固有的颜色概念和象征意义的浅层范畴,而从属于凝聚了东北人民在漫长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独特人文情怀—精神指向的深层范畴。因此,该民间故事打破传统文化对黑白蕴含意味的固有认知,对情节进行独到安排就不难理解了。
东北地区有许多黑色的土特产。农业方面比如黑木耳等,工业方面比如石油,煤雕艺术品等,这些土特产都带有地方特色的烙印,因品质优良在海内外受到广泛赞誉。这些让东北人自豪无比的土特产的共同颜色特征:黑色,也自然成为了东北人心目中的幸运色。所以,东北人对黑的崇拜取代了传统文化观念对黑白2色褒贬意义的束缚。
另一方面,原因在于东北地区的“人情”,即东北地区特有的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
第一,黑色崇拜现象有着历史悠久的人文背景。“黑色文化起源于山东沿海,发展在黑陶文化圈内”[3]清一色的黑陶现象与该地区对神灵“三足乌”(一种黑色的神鸟)的信仰有直接联系,反映出了早在远古时代,人民便因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对黑色产生了崇拜倾向。
第二,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节庆风俗带有“尚黑”的特征。“在东北,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锡伯族中都有‘抹黑节,他们分别称为‘抹黑日、‘黑灰日或‘抹黑节,时间在正月十六。”[4]抹黑习俗的寓意是驱除灾祸,祈求幸福。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对黑色喜好的倾向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尚黑”节庆风俗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
第三,东北地区独特的民风与黑色联系紧密,默默无闻、坚韧执着是东北人民所特有的民风。这生动地体现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人民在自己家园已经沦陷的悲惨境况下,仍与敌人进行艰苦斗争的历程中。我国多部现当代文学作品都对处于这段令中华民族儿女刻骨铭心时期的东北人民所展现出的伟大历史风貌进行了生动刻画,如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是鲁迅先生对《生死场》创作主题的精辟评述。
综上,东北人民所特有的默默无闻、坚韧执着的民风,一方面与黑色朴素的格调相符合,另一方面这种民风与黑色常常所指代的黑土地意象所拥有的默默无闻养育一方百姓纯真的奉献精神相呼应,统一融汇于爱国主义精神。
因此,“黑色”的指代意义在东北人民看来,不再仅仅受传统文化观念的约束,而是受自身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和所切身经历的人文历史影响—即受到了地域性的影响,因而有了特殊的意义。所以,该民间故事对情节和角色的独到安排便在情理之中了。
注释:
[1]《论颜色词及文化联想意义》吴丽君、崔瑛《承德民族师专学报》第19卷第3期1999年10月
[2]《蒙古民族崇尚白色和蓝色》巴特尔《老年世界》2010年第1期
[3]《上古黑色文化》车干、王本维《中文自学指导》1997年第4期
[4]《“抹黑”俗语与抹黑的风俗》萧放《民间文化》199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