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否定中实现自我救赎

2016-01-31 21:18黄二靓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自我救赎

摘  要:荒诞派戏剧产生于二战之后的法国,它以独有的创作风格和表演形式对传统的戏剧进行了大胆地突破。其主题多是表现在一个没有理性,道德沦丧,物质膨胀的世界里,人类的生存是荒诞的,无理性的。荒诞派代表作家尤内斯库在其代表作《秃头歌女》中用荒诞的方式来表现了二战之后人们精神上的空虚无助和现实世界的荒诞不经,在对现实的否定中重新审视与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价值,从而探究精神上的自我救赎之路。本文从荒诞派戏剧特征入手,对《秃头歌女》的语言,动作,情节,自我救赎主题进行分析,来探讨尤内斯库是怎样以戏剧为手段,用戏剧的荒诞对抗现实的荒诞,从而实现其精神上的自我救赎以及对现实的思考。

关键词:荒诞性;尤内西斯;秃头歌女;否定;自我救赎

作者简介:黄二靓(1990.7-),女,河南平顶山市人,汉,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在读。

[中图分类号]:I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03

兴起于20 世纪50 年代,荒诞派戏剧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其主题多是表现在大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的异化和消失,以及野蛮的世界性战争把人拖入灾难的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感受到生存的无意义以及荒诞性。荒诞派戏剧作家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他们看来人生如梦,世界荒诞不经,所以人生是荒诞的。为了表现这样一个荒诞的世界与人的荒诞的生存状况,他们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等表现形式,而是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从而把社会的荒诞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作为一种特定时代的艺术形式,荒诞派戏剧将对现实世界的悲观情绪,通过反传统的形式表现出来,开创了现代戏剧表演的先河。

《秃头歌女》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尤奈斯库的代表作,描写了两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史密斯夫妇与他们的朋友马丁夫妇之间杂乱无章的对话,以及到访的消防队长讲了许多毫无意义的故事和引起的毫不相干的争论,最后这部剧在一片吵闹中结束。《秃头歌女》,以琐碎混乱的情节,不合逻辑的对话,机械盲目的行为举止,以及始终以违反常理的钟表显示了时间的混乱和世界的荒诞。它以反现实、反情节、反语言的荒诞性艺术特征成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所面临的精神危机,隐晦地展现了人们对现实的惶恐和不安以及对自身存在的怀疑和空虚感。尤内西斯在剧中以荒诞来否定进而进行精神上的救赎,表达了其反传统戏剧形式的主张本文,以及体现在作品中的自我救赎之路。

1、混乱中的荒诞

1.1支离的破碎语言——逻辑与理性的丧失

传统戏剧中,语言作为戏剧的最直接的表达形式用于制造冲突,揭示人物性格或表现思想。而荒诞派戏剧则将语言的作用降至最低点,剧作家常常用冗长、重复、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语言,甚至是长时间的沉默去表达荒诞。在荒诞派戏剧作家看来,在荒诞的社会中,人生变得荒诞无序和虚伪不实,作为思想的输出者,语言因此也就不能表达其真实的思想,从而丧失了其符合逻辑与理性的意义。他们希望观众在从繁琐、破碎的语言中捉摸其真意的过程中思考人生与现实,实现精神上的抗争与反省。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秃头歌女》的语言有着明显的荒诞性色彩。全剧充满了陈词滥调,语言的使用不符合上下文语境,像痴人说梦话一样颠倒不清,不符合逻辑。此时的语言已不是交流思想展示性格的工具,而是单纯的生理现象。例如戏剧开始史密斯太太一直在喋喋不休地述说着早餐的各种食物,汤、鱼、土豆肥肉片、英国色拉抱怨汤太咸,葱太多,吃甜食喝葡萄酒的琐事,而史密斯先生却没有回应,只是继续看报,嘴里啧啧作响可以看出史密斯太太的自言自语此时虽然符合逻辑但是毫无意义。意义是语言表达的目的和意义。当话语表达失去了最终的意义,那么说话行为本身就无存在的必要。事实上史密斯太太认为的交谈只是她自己一个人的独白,不具有信息和思想交流的作用,而是一种应对内心空虚和无聊的工具。

除了语言逻辑的混乱,沉默也是荒诞派戏剧的语言的一大特征。在《秃头歌女》的第七场中,史密斯夫妇和马丁夫妇一段简短的对话中却出现了至少十七次长时间的沉默,同时使用了十几个语气词“嗯”来表达敷衍和重复。

[起初,长时间的拘谨的沉默,接着,还是沉默和犹豫。]

史密斯先生:嗯。[沉默。]……史密斯太太:嗯,嗯。[沉默。] ……马丁太太:嗯,嗯,嗯。[沉默。] ……马丁先生:嗯,嗯,嗯,嗯。[沉默。]……马丁太太:哦,很明显。[沉默。] ……[沉默。] ……马丁太太:大家也说相反的话。[沉默。] ……史密斯先生:真理在两种说法之间。[沉默。] ……马丁先生:说得有理。[沉默。]

由此可以可以看出,《秃头歌女》在人物语言上运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 无论是混乱的语言还是不合常理的沉默,都淋漓尽致地反衬出现实世界中人们生活的无聊、空虚。尤内西斯把这种荒诞语言看作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反抗行为。当人被虚伪荒诞的现实异化,失去了自我,那么人的语言也就丧失了原本的意义变成无足轻重的东西了。剧中混乱的语言正是人们思想混乱和空虚的体现。

1.2 单调重复的行为与情节——无法终止的荒诞

就情节与行为的编排而言,荒诞派戏剧作家离了传统戏剧具有符合逻辑的情节与行为动作。在荒诞派戏剧中行为和情节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却被肢解和淡化了。首先,在荒诞派戏剧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符合戏剧基本要求的情节,更没有一个贯穿全剧始终的中心戏剧冲突,因此整个剧中往往没有故事、没有发生、没有发展、也没有结局。有时剧情的重复性也使本就可有可无的情节陷入刻板的循环往复,剧的结尾也意味着新一轮重复的开头。荒诞派戏剧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手法,就是为了表明荒诞的人生不过是一个机械,刻板的循环往复,苦难的人生没有尽头。此外,行为动作这个在戏剧表演中占有绝对重要地位的因素,也成为荒诞派戏剧作家用来表现荒诞存在的手段。与传统戏剧不同,荒诞剧中的行为动作不再是完整的,它不再服务于整个剧情,直接揭示人物的性格。因此在荒诞派戏剧中,人物的行为动作是破碎的、零乱的,甚至看似与剧情无关。荒诞剧作家正是想直接通过这种看似莫名其妙的动作来表现剧本的抽象意义。

在《秃头歌女》这一剧本中,作者看似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各个谈话和事件的发生,先是史密斯夫妇的交谈,接着是马丁夫妇的到访与出人意料的谈话,随后消防员的到来增加了交谈的话题,最后,随着消防员的离去,史密斯和马丁夫妇又陷入了不休的争论,在吵闹声中结束。但纵观整个剧本,没有贯穿始终的主线和剧情冲突,看似合理的事件之间也没有符合逻辑的联系和铺垫。因此整个剧的情节与其说是平淡无奇,不如说是可有可无的拼凑,脱离了线索和情节限制的剧本最终在争吵中陷入了循环往复。

同时《秃头歌女》中主要人物的行为动作也是支离破碎、单调重复的。在剧本开始史密斯先生一直在边看报纸边在嘴里嘟嘟囔囔,但这些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只能表明他还活着、存在着。同时通过史密斯太太的述说,我们可以知道剧中其他人物荒诞的行为。比如麦根基大夫只给病人开他自己吃过的药。他在给病人动手术之前,还先给自己做了肝部手术。大夫在给病人看病前先拿自己做实验来确定药物或是手术不会致人死亡是一种迂腐,荒唐的行为。

可以说剧中不管是情节还是人物行为动作在表现荒诞上是一致的。行为的荒诞怪异、重复琐碎使情节支离破碎、毫无逻辑,也原本就模糊不清的主题更抽象化。荒诞派剧作家正是通过这种怪诞与不合常理来引发对现实和生存的思考。

1.3.混乱的时间——旧秩序的崩塌与瓦解

从传统来说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创作离不开秩序,作品的意义也正是在秩序中显露出来的意义。可是荒诞派戏剧却用荒诞的内容,无头无尾、不合逻辑的情节,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和混乱的人物语言,打破了艺术的这种秩序规则,显示出了对传统艺术彻底、绝决的决裂。但如果深入探究不难发现,荒诞派戏剧作为一种后现代艺术形式出现,其混乱与支离破碎是作者所精心安排的,给人以荒诞不经的感觉,旨在用新的混乱打破混乱的旧秩序,进而摆脱旧混论走向新秩序的理想,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人的价值。

《秃头歌女》表面是混乱不堪的,但这种混乱却是尤内斯库精心设计的,具有否定与超越的意义。时间是秩序的象征,是自身存在的参照物。失去了时间,人就失去了秩序,陷入存在的混乱。剧中失去时间概念挂钟的响声在时时提醒观众时间的丧失,秩序的丧失,生命的意义的丧失。例如在剧的开始史密斯先生问为什么报上的启事栏内总是报道死去的人的年龄而从来不报道新生婴儿的年龄。这时,挂钟敲了七下,又敲了三下,这种混乱的时间也体现着生命的混乱。因为死亡的人是有年龄的,而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年龄可言。生命没有绝对的开始与结束,死亡也可能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体现了作者对生存意义的否定。

关于生与死的混乱在勃比·华特森死亡的时间的讨论中也有体现。史密斯先生看到报纸上登着博比·沃森死了。然后又说他去世已经两年,但在一年半他们之前了参加他的葬礼。而在人们的谈话中,博比死已有三年了。最后史密斯先生说博比他去世已经四年了,尸体还有热气。这时挂钟敲五下,然后长时间停顿。我们都知道死者的死亡时间不可能同时在一年半前、两年前、三年前、四年前。但失去了秩序,处于混乱中的人在任何时间都和死去没有什么区别。这也是作者的生死的抽象表达——活人即死人,死人即活人,这正是现代人的生存现实。

可以看出在《秃头歌女》中,尤奈斯库精心选择了混乱,旨在用新的混乱打破旧秩序中的混乱,让人们对混乱的世界产生自我否定,从而产生对新的秩序的呼唤和渴望,可以说混乱是荒诞剧家反抗现实的一种标新立异的手段。

2、否定中的自我救赎

2.1否定

荒诞派戏剧诞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战争的残酷以及战后世界的重建使人们感到强烈的威胁感与压迫感,信仰危机开始泛滥。不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隔膜、冷漠、敌对、畸形,人对自身以及他人存在的意义开始怀疑和否定。因此在荒诞剧中不论人物的表演是多么荒诞不经,他们的忙碌只不过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的存在的生的痛苦和死的恐惧,以及寻找自我。

《秃头歌女》中,看似违背常理的混乱与单调其实是人物关系的写照。例如马丁夫妇到史密斯夫妇家做客,他们作为夫妻却竟然不认识彼此。在经过一番谈话后,他们惊奇地发现他们竟然是夫妻,他们最终面无表情的互相拥抱。在这部剧中,夫妻这种亲密的关系竟被异化到了毫不认识的陌生人。由此可以看出荒诞剧中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怀疑和否定是现代人自我否定与恐惧的源头之一。

同时在荒诞派戏剧中,对自我的否定也表现为人物性格的淡化。在荒诞派戏剧家看来,在一个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社会,人物已经丧失了生存的意义、女仆、消防员、教授、女学生、残疾人等等。例如在谈到勃比一家时,每一个成员的名字都是勃比。单用名字根本无法将他们区分开。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作家看到了丧失了思考能力的人类个性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一个个躯体,因此,用不同的名字来区分他们也就没有了必要。将人类淡化成仅仅是社会中的一个抽象的符号,丧失了个性,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正是尤奈斯库的作品中人物对自我的否定。

2.2救赎

虽然这些非人化了的角色处在一个荒诞不经的世界中,他们对世界和自身的否定其实是对现实的反抗,是对救赎的寻求与等待。正是这种不断地失望,希望与等待,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救赎,使人们在空虚与迷茫中还有所希冀。例如剧中第八场,马丁夫妇和史密斯夫妇为改变这种没有生存意义的乏味与无聊,不断地挽留只是例行检查的消防员,让他讲各种不合逻辑的故事。同时在第十一场,在消防员离开后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地说着各种无聊和乏味的故事,就是他们口中那些胡编乱诌的“故事”,让这些处于混乱生活中无聊至极的人兴趣盎然,激起他们的愤怒,紧张与激动,以证实自身的存在。

同时尤内斯库作品中自我救赎精神也体现在对神学特质,对宗教救赎和来世的怀疑。它不同于传统悲观主义与宿命论,不再将救赎寄希望于神学上帝和来世救赎,而是依靠自身。例如第八场里消防队长说他讲的只是事实,不是书上的东西。 而马丁先生回答说真理不在书本上,而在生活中。 这里所说的书指的是圣经和神学思想。这其实是对上帝的否定,对虚伪的神学思想的否定,以及对自我救赎的渴望。

同时在第八场里马丁太太和史密斯先生都认为讲到神甫的事情时就纠缠不清了。以及最后一场中史密斯先生甚至让一个耶稣单性说的神甫来和我们的女佣人结婚。他说教皇失去控制了!教皇没阀门,阀门却有个教皇。

从剧中人物那毫无逻辑混乱不堪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教皇神父是戏谑的态度,是在放弃了宗教的救赎之后转而探索自我救赎之路。

结语:

荒诞派戏剧通过反传统的语言,情节,动作以及人物塑造来表现的主题是人类在面对生存条件的荒诞不经所引起的恐惧不安与自我否定之感。荒诞派作家在表达这个主题时,用不合逻辑的结构和和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与荒诞性,表现对世界和存在怀疑和否定。荒诞派代表作家尤内斯库在其代表作《秃头歌女》中通过支离破碎的语言,单调重复的情节和行为,混乱的时间来表达对现实的反抗和对旧秩序的否定,并在否定与怀疑中寻求精神的自我救赎,从而达到对人生、对世界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参考文献:

[1]《秃头歌女》:黄晋凯主编,《荒诞派戏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刘秀玉著,《贝克特戏剧的自我救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

[3]葛霖,任春艳著,《戏弄观众 戏弄世界 戏弄自己---<秃头歌女>中的荒诞形式》,文学界·文学评论,2010.

[4]雷体沛著,《艺术秩序与<秃头歌女>中的时间》,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3.

[5]王忠祥著,《尤奈斯库与荒诞派戏剧》,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6]周安华,戏剧艺术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王川著,《禿头的荒诞》,雨花,2003(4).

猜你喜欢
自我救赎
后危机时代食品安全的伦理叩问及救赎
在希望与绝望的漩涡中
“摸金”中的自我救赎
寻爱之路,自我救赎
电影镜头中寂然独立的女性身影探究
大型货代企业的“自我救赎”
关于《小狗包弟》一文情感目标的设置和达成过程
论《追风筝的人》主人公的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