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和谐共生的实施与价值

2016-01-31 21:51孟立军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3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共生实施

孟立军

(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论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和谐共生的实施与价值

孟立军

(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为了顺应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求,湖北省近年来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了以“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为抓手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为此,省民宗委、省教育厅专门制定了工作标准,并采取了典型示范、培训骨干等方式,促进了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推动了此项活动实践水平的提高。这项活动,弥补了国家课程设置的不足,传承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凸显了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校园文化;共生;实施;价值

一、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适应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求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民厅〔2008〕9号)等文件精神,有力推动基础教育三级课程和三级管理建设,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湖北省根据该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自2009年开始,在全省民族中小学校开展了以“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为抓手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整个实施过程中,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成为最大亮点。这种现象特指民族地区中小学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设中,鲜明地突出了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元素引入课堂,建设了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主要包括品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地方风情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等。其中民族文化教育又主要包括民族体育、民族歌舞、民族文字、民族工艺(如剪纸、蜡染)等校本课程。

在实施过程中,各级领导都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支持民族文化进校园和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湖北省有关部门下发了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并对此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指导监督,大力推进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成效。

二、制定工作标准,严格建设要求

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首先要解决是建设标准的问题。为此,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于2009年12月11日下发了《关于下发<湖北省“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标准(试行)>的通知》(鄂民宗发〔2009〕38号),从三个维度14个方面对湖北省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工作标准进行了规范。

在“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维度,《标准》一是要求明确校领导的责任。校领导要有较强的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责任意识,教育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二是学校要成立校级的工作专班。要制定工作规划和管理目标,定期研究和检查校园民族特色文化建设和活动情况。三是要将此项活动作为民族学校对学生的必要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教育的教学计划,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四是要有专项经费作为保障。开展活动要有一定专项资金的投入,并应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切实保障校园民族文化建设和活动的开展。五是要保障工作渠道的畅通。学校要经常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民族工作部门报告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时报送“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工作总结等。

在“校园优美,特色鲜明”维度,《标准》一是强调了校园建筑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学校标志性建筑以及整体布局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新颖独特,寓意深刻,时代气息浓厚。二是要做好美化环境工作。校园应具有民族特色,应有创意。要栽种本民族喜爱的树木和花草来绿化校园;要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园林小品和雕塑。三是要营造民族团结和谐的氛围。校训、校歌应寓意深刻,校旗、校徽、校服要民族特色鲜明,设计新颖独特,色调协调美观。四是要设立民族文化宣传墙、广播站等。应定期绘制民族文化宣传标语和图画,每天定时播放民族音乐和民族歌曲等。

在“民族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维度,《标准》一是强调要经常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在规定的班会、团队生活、升旗仪式、专题讲座、节庆活动中开展每个同学阅读民族文学作品、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等民族文化活动。二是要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坚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一些项目应纳入学校学生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三是要建立活动基地,交流互访。民族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建立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迹等。四是民族团结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进课堂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民族常识要上课表、进课堂,要有专兼职教师讲授民族理论和常识,要有完整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并应纳入教师的考核内容。五是要进行广泛宣传,扩大活动的影响。学校应有活动宣传计划方案,有活动过程记载,有媒体宣传资料,充分利用广播、互联网、墙报、板报等,在学生、家长及社会中扩大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影响。

《湖北省“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标准(试行)》的制定和实施,使湖北省民族文化进校园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工作目标,清晰的工作标准和严格的工作程序,推动了湖北省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正常开展,保障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高起点和高标准,是湖北省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持续健康发展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条件。

三、典型示范,培训骨干,提高建设水平

全省各地民族中小学校按照湖北省的统一安排和《湖北省“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标准(试行)》的要求,因地、因校制宜,创造性地开展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了进一步提高此项活动的质量,推动此项活动向纵深发展,湖北省民宗委适时地开展了评选民族文化进校园实践活动示范学校的工作。

2013年4月2日湖北省民宗委下发《关于评选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省级示范学校的通知》(鄂民宗办〔2013〕26号),通过学校申报,县(市、区)民宗局、教育局审查,市、州民宗委(局)审核,省民宗委组织相关抽查、评审及公示,省教育厅同意等程序,授予武昌回民小学等27所学校为“湖北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示范学校”。

为了提升“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质量和水平,贯彻落实2012年底全省民族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省民宗委、省教育厅联合举办了全省“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师资骨干培训班。2013年10月22日湖北省民宗委和湖北省教育厅联合下发《省民宗委、省教育厅关于举办“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师资骨干培训班的通知》(鄂民宗发〔2013〕36号),对恩施州、宜昌市、民族地区十县市负责或分管民族教育工作人员,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进行骨干培训。特邀省文联、省音乐家协会、中南民族大学、三峡大学、湖北民族学院、恩施州教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讲授“民族团结教育及精品课程设计”、“土家族文化概论”、“回回民族文化”、“湖北民族音乐概论”、“学校文艺节目编排”、“民族体育课程设计”等课程。并请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部分学校负责人做经验交流介绍。

湖北省“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示范学校”的评审与确定以及对“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师资骨干培训等工作,起到了树立典型,确立标杆,以点带面,不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向更高目标发展的目的,全省“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在民族地区具有特殊的实践价值

(一)弥补了国家课程设置的不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以及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等文件提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它是体现国家意志专门为未来普通公民接受教育所要达到的素质为标准而设计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是由省区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设计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则是根据本校学生的需求并利用当地社区课程资源以本校教师为主设计开发的课程。

很显然,国家课程是一种通过自上而下的开发模式而设计开发的课程,强调的是全国课程的共同性和统一性,在兼顾课程的地方性和个别性方面则显得不足。然而,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状况的差异性又非常大,统一的国家课程是不能满足各地区、各学校不同需要的;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则是因地、因校、因民族制宜的,相比较,它能够更好地和更加具体地满足各地区和各学校的实际教学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国家课程相辅相承,互为依托。

(二)传承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各民族共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是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

湖北省民族地区是边远高寒、少数民族集居的地区,有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如丰富的民族语言、口传文学、礼仪信仰,传统的表演艺术、体育游艺、知识和技能、工艺美术等文化资源。当前,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与我国整个民族文化一样,面临着使用范围在日益变窄,逐步被削弱,甚至消亡的问题。“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湖北省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持和发扬光大寻找到了一种新的路径和渠道,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我们可以找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并发扬光大的途径。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一项关系到民族文化持续保护和发展的长远性工程,它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民族文化资源流失问题,使民族文化的传承链得以持续延伸和发展。提升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知识和理解,通过活动的开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逐渐懂得去珍惜自己的母体文化,最终内化为自觉行动。

(三)凸显了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

所谓校园文化,特指一种校园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育人为导向,包括精神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基本内容的群体文化。

通过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建设来实现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是学校形成文化特色的重要基础。有什么样的民族文化元素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就会产生出体现某种民族文化的校园文化。实现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也是有效防止学校同质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深厚的民族文化是形成学校特色的基础和文化渊源。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建设,对形成厚重的、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化风尚有积极作用。

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可以依托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民族文化活动这一载体,立足本土实际,在学校营造出有利于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与教育和谐进步的良性互动的社会生态环境。并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和解决民族文化在学校保持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探求民族优秀文化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环境建设,从而实现民族文化在校园的传播与发展。

此外,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每所学校都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自主规划、自我负责,这十分有利于每个学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凸显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而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打好自己的品牌,学校才会有声望。而校本课程开发非常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品质,提升学校的地位。

(三)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

在民族中小学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实践活动,是全面贯彻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过程。

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我们可以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育人全过程,不断提高各族学生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自觉性,使民族团结意识深深植根于各族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我们可以将土家族和苗族等风情浓郁的民族文化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学生们感受到民族文化无限魅力,陶冶师生情操,提高学生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这是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全民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就是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管他们的性别、民族、智力水平和学习准备如何。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的开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虽然这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地区、学校间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已经大面积推广,初见成效;有的地方则刚刚起步或尚未开展。将民族文化因素列入学校教育内容,使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进一步做好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需要各方协同,切实提高认识。

参考文献:

[1]国家课程校本化[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ec705922a417866fb84a8eb1.html.

[2]满洲里市校本课程开发学习指导纲要[EB/OL].http://www.docin.com/p-56531169.html.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开题报告[EB/OL].http://www.doc88.com/p-774474751597.html.

作者简介:孟立军(1953-),男,生于重庆市,法学博士,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基地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教育。

基金项目:湖北省民宗委民族文化研究项目“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耦合机制研究——湖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进校园现象探讨”(课题编号:HBMW2012018)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共生实施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