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2016-01-31 21:51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3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民族主义梁启超

简 爱

(六盘水师范学院 历史与社会文化科学系,贵州 六盘水 553004)



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简 爱

(六盘水师范学院 历史与社会文化科学系,贵州 六盘水 553004)

【摘要】在20世纪初期,梁启超最早提出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尽管梁启超由于害怕这个主张非常可能引起要求推翻清朝政府的排满而不得不最终放弃,但是民族主义的思想热潮在留日学生里面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一事件为中国同盟会民族主义的思想纲领做了牢固的思想铺垫,这导致在这一思想浪潮中不乏有很多浓重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我国孙中山先生为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表现于:一方面紧密联系民主、民生、民族主义;另一方面更加强调民族平等的思想意识,坚决反对本民族间的压迫和奴役,也反对本民族去奴役或者压迫其他民族,更加提倡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合作。

【关键词】辛亥革命;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这个政治思想热潮一直是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热点话题,民族主义这种思想热潮,在我国形成于辛亥革命的准备时期,也就是早在20世纪初就形成了,而且在思想政治界有重要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意义[1]。

在1903年的时候,章太炎对民族主义发表过评论,他表示早在人类刚出现的时候,民族主义这种政治思想就已经存在,并且它的深远影响将不会停止。中国近代民族所遭受的沉重苦难实在是难以用语言描述,所以章太炎的这种评论并不会让人觉得很诧异。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备受多个国家的欺凌和凌辱,不得已失去了完全独立自主的地位,正如我们所熟知,他们发起多次的侵略战争,强加于中国政府种种不平等的条约,使我们丧国辱权。中国有着悠久而又文明的历史文化,但是我们的文化却被列强践踏称为“劣等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几乎毁于一旦。甲午中日战争又加快了中国沦落的脚步,快要进入20世纪的时候,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踏入了我国北京首都的重要地位,又进一步侵略了中国的领土,甚至变本加厉,在中国实施分区管制,而且禁止中国国旗的悬挂,逼迫中国的领土悬挂其他国家的旗帜,这个漫长的过程长达一年,最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才得以告一段落,然而也就在此时,西方列强的国家正在他们的报纸上大肆谈论如何瓜分中国的领土[2-3]。

我国的命运危在旦夕,“亡国”这种噩耗貌似随时都会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是一个恐怖的魔鬼,深深地缠绕着每个人的内心世界,看不到任何光亮和希望。今非昔比,每位爱国者都为此深感痛惜。就是在这种十分悲恸的情况下,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让人激动不已,给予了大家继续存活的希望,他在《新中会章程》中痛心疾首地表达着爱国者此时此刻的心境:“堂堂华国,不齿于列邦,济济衣冠,被轻于异族。”高喊出了每个人的心声。在此时,放在人们面前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民族主义的旗帜与思想热潮,紧紧地吸引了很多爱国者的到来,这也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情。

一、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这种政治思想并不是只有中国才存在,实际上它最早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根据西方国家历史的记载,这种思想启蒙于18世纪法国的大革命中,19世纪中期的时候在意大利和德国比较盛传,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运动对中国早期的民族主义思想影响比较大,在中国传播的时候又带有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

这种政治思想热潮之所以可以盛兴在中国,是因为它与当时中国一些相关的特定的传统思想的某些方面有关系,这也许就是章太炎所提高的在中国骨子里潜移默化的“根性”,换一句话说也就是先秦时代所提到的“夷夏之辩”,但是关于这个观点不得不指出的是:首先这种说法的中心理论不是指种族之间,而是指文化方面。另一方面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里面通常提倡“和而不同”的说法,但是非常极端的思想诸如“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并不常见,只出现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刻。一般情况下都是主张“天下一家”鲜有排他异己性,极端的思想并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代表。清朝刚开始入关的时候有排满的做法,但是在清朝统治逐渐稳定下来得到巩固之后,这种做法也就变得暗淡下来,而不是主流。因此这种中国特有的近代民族主义与西方国家所提倡的近代民族主义是有着本质区别的[4-6]。

严复翻译的作品《天演论》是社会进化论的代表作,这也打开了中国借鉴西方国家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热潮的道路。《天演论》里面讲到“适者生存”,让中国人意识到中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劣势地位,并很可能会被“适者”淘汰,但是如何防止被淘汰呢?《天演论》给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人之有群,其始亦动于天机之自然乎”。虽然在这篇被翻译的《天演论》里并没有明确指出民族,更没有指出民族主义,但是世间万物如果想继续存在就必须要做到合群,只有这样才能够“自存”[7-8]。我国大中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着悠久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而逐渐形成的群体,当时西方列强国家对整个中国进行欺压和践踏,倘若在那时中华民族灭亡,那么还怎样谈论自己的个人安危呢?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自存”的条件就是一个民族的“合以与其外争”。这也就近似于近代的民族主义。

在那个外文发展不迅速的时期,中国人可以直接阅读西方国家文字的人很少见,但是日本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好,可以翻译很多西方国家的书籍。由于日本文字与很多写法和中国相似,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讲,学习日语要比学习英语等西方语言要相对简单。中国人所接受的民族或者民族主义都是经过日本而传播而来的。

但比较有意思的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不是最先提出民族主义这种政治思想的,而是经历戊戌变法失败而逃亡到日本的梁启超[9-10],他在一本自述传中曾经提到,当时他在日本东京居住快一年,大体上能够读懂日本文字,感觉到他们的思想为之震惊,他也曾在一本书上提到过民族竞争的存在以及对于政策的烦扰,把对民族主义思想的来源解释得比较透彻。

但是一直等到1901年的时候,梁启超才明确地提出了民族主义的政治观念。他提出这种思想的立足点就是:在全世界竞争如火如荼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够抵制列强,怎样才能够使我中华民族不被淘汰。梁启超曾经对那个时期进行阐述,他说当时的中国与欧美的关系就是民族和民族帝国主义的关系,欧洲的民族主义起始于18世纪后期,19世纪是最盛行的时候,而民族帝国主义正好后于民族主义,起始于19世纪后期,盛行于20世纪。

梁启超曾经说过,民族主义给予了世界光明,可以不被其他民族压迫。在1902年的时候他也曾经使用过“中华民族”的字眼,对于这个观点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只是如蜻蜓点水捎带而过而已,但是他依然把民族的国家作为一种新的观念,把中国的所有在内的同胞统称为中华民族。那个时候,梁启超的文章有很明确和清晰的思路,文笔铿锵有力并带有感情色彩,因此深受人们的追捧,梁启超的文章对中华民族的觉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每个爱国主义人士,无论有多么大的爱国情怀或者勇气,都担负着巨大的压力和危险,有很大的顾虑。因此有很多宣传民族主义的人士后来变得不愿再提起这个观念,严复曾经在《社会通诠》[11]中详细地描述过这种异常而奇特的现象,同样,梁启超一开始的时候讲民族主义,到后来他也没有再提民族主义而只讲国家思想,在很多的文章中都流露出了很多的人比如严复、梁启超等爱国将领对于民族主义这种提法有很多当时背景下的担忧。尽管民族主义这种政治思想最早由梁启超提出,但是由于历史的种种缘故他并没有继续在这种观点上进行深入的考究,反而倒是孙中山先生将这面旗帜高高举起。

二、中国同盟会与民族主义思想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在近代中国一直都是诸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虽然梁启超对民族主义这种观念的继续探究有所顾虑,但是任何因素都不会阻止民族主义这种思想在中国的发展,然而一种政治思想的传播必然需要理论依据,尤其是传播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政治思想资料,所以这种政治思想最先接受的人群就是留日的中国留学生[12]。

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开始向日本输送学生去日本留学,在那个时候中国驻日本使馆时外交所需要的资料都必须是使用日文,所以在中国找了一些学生留馆内辅助工作。到1900年的时候中国到日本留学的学生已经超过了一百多个,后来留学的人数不断增加。在1902年,光浙江籍的留日学生就已经高达86名,后来就出现了由很多留日学生的代表作,宣传新的政治思想。

在留日学生的文章里面,几乎期期都有同一种政治思想在传播,那就是: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国魂论》这篇文章更加详细地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民族主义,文章里面表示,民族主义和经济膨胀先于帝国主义出现。在这个时期各个民族都在纷纷竞争,列强在不断地扩张,中国的严峻形势岌岌可危,正是这种国家的严峻形势,激起了爱过的热忱,很多留日学生在文章中都主张一定要弘扬民族主义,建立民族的国家。其中特别有名的就是邹容的代表作《革命军》,他的文章通俗易懂,人们很容易接受,在传播近代思想有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这本著作有着非常鲜明并且系统的观点,从理学、历史等多个角度主张民主共和,宣扬革命,推翻清政府的腐败统治,表达了浓重的民族情感。

中国同盟会成立于20世纪刚刚开始的阶段,这个时期民族主义思想已经开始与革命相联系并且有了广泛的思想基础。因此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候孙中山就把民族主义放在三民主义的首位,一方面民族的问题是当时最为严重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民族主义有着比较深厚的思想基础,所以人们很容易接受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作为第一项。

三、孙中山——民族平等

兴中会于1984年成立,孙中山最初的民族主义思想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种思想号召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是诸位列强国家侵犯中国的工具,这种口号却有着强烈的大汉民族色彩[13]。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推翻腐败的清王朝统治,消除列强侵犯中国的工具,这才是拯救中国的命脉。倘若清政府仍然存在,那么就不可能成功地进行革命,更不要说民族独立和富强,民族觉醒、救亡运动开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成为了民族主义最根本的重要内容[14-15]。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没过多久之后,孙中山打响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大号召,他认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民族的独立、民主和民生,这个观点的提出,厘清了复杂的社会关系,抓住了社会客观事实的关键点,这三个关系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而且必须要用革命的方法才能够达到目的。孙中山指出了当时社会的核心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仍然没有找到真正具体的解决办法。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准备的时期曾经提出过推翻清政府,但是不可以千篇一律地排斥满族人。在国际水平上,孙中山提倡民族平等,鼓励被压迫的民族奋起抵抗。孙中山对于民族平等的想法绝对不是一个恍然间的概念,而是经过长期深思熟虑之后所做出的结论,人们把各个民族都视作中国的一分子,强调平等,这也就是在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人们没有对满族人民赶尽杀绝的原因[16-18]。

四、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评价

全世界众多民族的大集合,并不是单单一个民族,所以民族问题是一个热点问题。民族主义是由长期相互联系所组成的群体的一种思想意识,在这种意识里主要强调了认同感以及个体对本群体的义务感,个人的利益和价值观念要服从于集体的利益与价值观念。

经济发展信息化、全球化,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个民族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的民族有着交集,世界变得不可分割,当然也需要保持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但是世界上民族之间的绝对平等依然没有实现,仍然存在民族的强与弱之分,存在着强势民族利益优先的现象,孙中山早在1902年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民族主义具有两重性,即狭隘的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把本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的民族主义,保护本民族利益的同时又尊重其他民族的利益,倡导平等互惠。这两种民族主义的分界线就是对待其他民族是否平等。辛亥革命的时候,孙中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的代表,但是基于中国传统的优良文化思想以及中国人民对民族不平等的厌恶,最终强调各民族间的平等。这是孙中山以及其他辛亥革命时期爱国人士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19-20]。

参考文献:

[1]郑大华.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J].教学与研究,2012(9):5-12.

[2]孙瑞新,刘治泰.《辛丑条约》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财政[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1992(1):50-54.

[3]沈华山.何来“辛亥条约”[J].咬文嚼字,2014,2.

[4]Chüntu Hsüeh.An Essay on Huang Hsing,with a Commentary on the Revolution of 1911[J].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2014:36-77.

[5]Filomeno Aguilar.Chinese and Chinese Mestizos of Manila:Family,Identity,and Culture,1860s-1930s (review)[J].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2011,18(1):43-46.

[6]Wei Z,University S.The Critique of New Legalists’Nationalism Conceptions of the Rule of Formal Law[J].Legal Forum,2015,2013(4):401-420.

[7]邓隽.从目的论管窥严复译《天演论》[J].上海翻译, 2010(2):73-75.

[8]贺显斌.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的写作动机[J].上海翻译,

2005(3):66-69.

[9]吴春梅,方之光.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政治思想的演变[J].江苏社会科学,1994(2):87-92.

[10]邓杰.1903年前后梁启超政治思想转变原因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0(2):134-139.

[11]宪明.混杂的译本——读严复译《社会通诠》[J].中国翻译,2004(2):63-67.

[12]葛志毅.梁启超的民族主义研究与近代化的学术文化思潮[J].学习与探索,1999(2):124-130.

[13]赖婵丹.探究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兴起[J].文学界:理论版,2012(7):226-226.

[14]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J].民族研究,2013(3):1-14.

[15]陈学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综述[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104-108.

[16]聂幼犁.从民族复兴看辛亥革命——与《历史教学》执行主编柳文全的谈话[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4):15-18.

[17]袁伟时.辛亥革命研究中的意识形态陷阱[J].炎黄春秋, 2012 (2):50-54.

[18]王开玺.辛亥革命的历史省思[J].广东社会科学,2014(1):100-107.

[19]张继才,张倩.论董必武关于辛亥革命的记忆[J].理论月刊,2012(3):96-98.

[10]Gasster M.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revolution of 1911 :the birth of modern Chinese radicalism[J].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9.

[20]Liu A P L.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Revolution of 1911.The Birth of Modern Chinese Radicalism by Michael Gasster;The Land Revolution in China,1930-1934.A Study of Documents by Tso-liang Hsiao;Shanghai Journal.An Eyewitness Accoun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C]//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nnual Meeting 2014.2014:214-218.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民族主义梁启超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梁启超的开场白
韩国历史编纂学中的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被疑与政府演双簧
有感梁启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