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婷
[摘 要]经过备学,学生有了经验积累和思维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高效的展示不是学生个体的演示秀,而是个体和群体融合、统一,更多地呈现群体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备学后的情况进行调整,将学生的精彩观点有效展示出来,成就学生的精彩,让数学课堂变得灵动而有活力。
[关键词]提炼 展示 精彩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03
《人民教育》有这样一句话:“学生的精彩比老师的精彩更重要。”乍读此言,颇感震撼。一直以来,人们的目光更多聚焦于教师的教。打磨一节课,需要经过反复推敲、精心预设,使得课堂环节和教师语言都趋于精致,一切进程都在教师掌控之中。整堂课,仿若只要教师能完美地演绎,学生能识趣地配合,就能称为好课。事实上,如果教师过分关心自己的教,必然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也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随着备学的推进,我们渐渐认识到:课堂上,学生的精彩更为重要。要想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使课堂转变为师生共同展示的舞台。
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单元的整理和复习”前,我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备学:
(1)本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它们有怎样的联系?请画出思维导图。
(2)提出关于等式和方程的三个问题。
(3)写出关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疑问。
课前,我翻看了学生的备学作业,大多数学生都画出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也提了一些问题,但高质量的问题不多。
课始,学生先小组交流备学情况,并认真思考备学时提出的问题。我鼓励各组提炼出有价值的发现和问题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在展示思维导图时,每组学生都画出了单元知识的脉络图,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一个组画的思维导图格外完整、清晰:
该组学生根据画出的思维导图,向全班同学介绍本单元的知识体系。从方程的概念、等式的性质,以及两者关系,再到解方程的概念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他们讲解得相当清晰、具体。在学生讲述完毕后我对重点环节予以强调和补充。经过整理,学生大脑中形成了一个有关方程的知识网络。但学生介绍是一种个体展示,讲解速度较快,其他学生似乎兴趣不大,这种个体展示的问题出在哪?
反馈第(2)个备学问题时,生1问:“方程一定是等式吗?等式一定是方程吗?”听了这个问题,多数学生都不屑一顾,有人回答道:“当然是这样啦!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于是,我引导学生画出方程和等式的集合图,并再次强调了二者的关系。生2问:“为什么当未知数是除数或减数时,就不能用等式的性质呢?”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当时我并未就此给出过多的解释,只是说明这种情况也可用等式的性质,但稍显复杂。
反馈第(3)个备学问题时,学生的问题也很有针对性。生1问:“列方程解应用题为什么要写‘解和‘设?”生2回答:“写‘解是告诉别人,我们开始解题目了,而写‘设是告诉别人,我们把什么看做未知数。”讲解得多合理啊!不需要教师强调,学生自己已经能够互相提醒。生3问:“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注意什么?”这绝对是一个经典问题!于是,在师生对这个问题不断补充回答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列方程解应用题一定要写“解”和“设”,要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求出解后要进行检验,最后要写答句。
至此,方程的整理与复习告了一段落。在反馈备学题(2)和(3)时,学生展示的方式大多是个体行为,应答也是个体行为。一些优秀的学生显得很积极,参与度很高。但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其中。怎样才能广泛调动大家的兴趣呢?课后,我陷入了沉思。
在组内交流的过程中,只是鼓励学生提炼有价值的观点和问题,却还缺少一个媒介。此时教师应该为每组提供一张发现单和问题单,让学生把提炼的发现和问题记录下来。展示时,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一人代表小组交流,其他学生可适时补充。当然,其他组也可以补充和提意见。交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表扬和激励也以小组为单位,可让小组成员关注本组的荣辱,调动更多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为小组争光。
备学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思维准备,此时教师应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但这种展示和交流要讲究方法,不能演变为学生个体的演示秀,如果只是由教师的个人秀转变为优秀学生的展示秀,对于推进群体学习也并无裨益。真正高效的展示,一定要将个体和群体融合、统一,更多地呈现群体观点。备学后的教学展示环节,需要教师仔细分析、灵活调整,尽可能地将学生精彩的观点展示出来。这样,课堂才会变得灵动而有活力,因为学生的精彩更重要!
(责编 金 铃)